一、“3”乡美称,贵港平南尽显诗书文韵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古时又称“龚州”。秦始皇三十三年时属于桂林郡,期间所属地区几经辗转,到1995年被国务院改属贵港市。
平南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文人墨客的影响,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被誉为“中国诗词文化之乡”、“广西书法之乡”、“中国牛歌戏之乡”。
广西历史上有9位状元,排名第2的“梁嵩”,来自平南。他以一首《荔枝诗》应殿试,得到五代南汉的皇帝钦点为状元。
此后平南诗坛吟诗作对蔚然成风,世代相传。
如今,平南县组建诗词家协会,发展会员4500多人。其中,30多人是广西诗词学会的会员,2人是广西散曲学会的会员,50多人成为贵港市诗词学会的会员。此外诗词爱好者达3.1万多人,他们当中有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
他们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词,赞誉时代,表达对家乡的喜爱。
古有平南状元的一首《荔枝诗》扬名,后有平南百姓无数首诗文涌现。平南县的诗词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当地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品格,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平南诗人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智慧。
明代四部尚书张澯(平南县平南镇人)、清代广西“杉湖十子”之一彭昱尧(平南县镇隆镇周塘村人),这些历史先贤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书法家,他们在书法文化上的思想和成就影响了平南县后辈,也为平南县的书法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书法载道,翰墨育人”,这是平南县创建“广西书法之乡”秉承的书法理念。这样的思想让书法教育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活动,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书法水平及书法素养。
平南县书协主席莫文才的书法作品五次入围国展,已获批准为中国书协会员;平南县委党校张耀良创作的方正粗楷被北京方正电子集团买断专利权,被广泛应用……
牛歌戏源于平南县内的“大新镇四岩山”,古称平南牛歌圣地。
平南牛歌戏是桂东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它由平南人民经过几代人传唱演绎,从而形成现在的牛歌曲调。
传说中牛歌戏起源于元朝时候平南县大新镇的四岩山一带,为一种唱春牛和采茶调相结合的传统地方戏,现在还有老人家把牛歌戏称为采茶戏。
以前的牛歌戏是很简单、甚至简陋,一般是在晒场甚至收割完水稻的田里,挂几块布幕,挂上马灯或汽灯就可以开唱了。演员是职业农民,只在农闲时才唱牛歌戏。
如今的牛歌戏早已发展出多个专业的牛歌戏剧团,有专业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车、灯光音响、摄影团队,除了奔赴各地演出,还出版了众多的本剧团牛歌戏影碟。
1986年,牛歌戏被编入《中国戏曲志 · 广西卷》,确立其广西地方剧种中的主要地位;
2008年,牛歌戏被广西人民政府列入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平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牛歌戏之乡”。
平南文化中,与“牛歌戏”一同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
平南县境内有相思温泉、鹏山风光、大桂山“一线天”、大安列圣宫、太平天国豫王、赞王故里等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还有诸多风光旖旎、景观独特的可开发成旅游风景区的区域。
现如今,平南有新八景,分别是:红陵远眺、畅岩怀古、田湖映翠、花洲腾龙、碧海银川、白马双英、鱼洲雁信、新隆丰碑。
位于八景之首“畅岩怀古”的畅岩山,这里曾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年少时读书的地方。
后来他们拜周敦颐为师,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理学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三人并称“周程三夫子”。此后兄弟俩刻苦专研理学,在老师的教导之下,成为“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
畅岩山,石势嶙峋,状若雄踞巨狮。且长年树木阴翳,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幽静的环境被誉为“别有一洞天”,这里不仅是人们短途游玩的好去处,而且还是古时读书人学习的静心之地。
山上留有的古迹:印心亭、莲花池、文昌岩,洞口“天南理窟”的刻字以及重塑的“周程三夫子”雕像,都可以体会到古时文人对于理学的揣摩和读书的心境。
除开平南八景,鹏山鹰岩的鹰潭瀑布可谓是蔚为壮观!从潭中拔山而起的鹰嘴岩,倾泄下一扇银色的瀑布。悦目的景致发出流水撞击的声音,让人叹为观止。
可曾想,这样的美景在当年发生过一场震惊全国的“淡木之战”。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五三师四六一团在此一带与匪徒浴血奋战。
尽管地势险要,解放军无一人投降,击毙匪徒207人。最后四六一团三个连200多人,大部分战死、坠崖身亡,场面十分悲壮。
战后一位到此处工作的老同志写到“当年结伴入鹏山,小道弯弯云雾间。指点阴森松柏处,英雄洒过血斑斑”……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会消散,山石会倾倒,河流会枯竭,而唯有平南人的风韵历久弥新。在这里感受文化的深邃,感受时光的馈赠,永持初心,方得始终。
二、平南县的历史文化
平南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早在南宋时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之七:乐器门、平南乐曾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廓村庄、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曰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从记载中可以知道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一直在龚州大地上萌芽成长。据1986年普查,民族文化有民间舞蹈、木偶戏、八音、采茶戏、粤剧等。其分布大致遍及全县各乡镇,这些音乐、舞蹈、戏剧经历了各个不同翰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推动了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具体简况如下: 民间舞有四个类型:
第一类为采茶舞,该舞流行于南河各地,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它表现劳动场面和爱情生活、形式是载歌载舞,多在岁暮或正月表演,适用于庆丰收、庆婚娶、贺新年等一切喜庆场合。
第二类为自娱舞。这类舞蹈在我县不多见,只发现一个叫《四季木屐舞》。应用于宣传时事、借物抒情、即兴表演、赞颂丰收等。
第三类为拟兽舞。以兽舞分《龙舞》、《狮舞》、《鹰狮舞》、《麒麟舞》。常出现于新春佳节、迎神赛会、婚娶贺寿等大型喜庆场合。
第四类为祭礼舞。即跳师和道公舞,两种舞均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用于丧事道场,酬神、安龙、起福、还福等场合。 粤剧虽然不是平南的剧种,但它却是全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明末清初,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广东逐渐向广西移民,大批广东商人溯江西上,渐渐地把粤剧带到广西。尤其是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进军广西,失败后红船子弟流散各地,他们向当地人传艺授徒,粤剧便传播开来。现平南镇、大安镇、丹竹镇、思旺镇等均有粤剧曲艺社团。
三、龚州石语言特色
壮族的语言文字有些自己独特的内涵,这是由壮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龚州,平南县的古称,位于广西东南部,居北纬23°2'19''-24°2'19'',东经110°3'54''-110°39'42'',面积2988平方公里,是黄金水道西江上游,置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
壮族语言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它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两大方言中又包含了很多种土语。南部方言有5个土语区: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土语等地。这5种士语的词汇相似性较小。北部方言有8个土语区邱北、桂北、右江、邕北、郁江、红水河、连山土语等。这些土词汇相同率高达85%。
四、急啊!!!!!广西平南县的过年的习俗是怎样的??
在素龙镇平南村,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村中便有舞龙舞狮的习俗,金龙起舞、醒狮跳跃、锣鼓喧天的场景吸引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热闹非凡。据村中老人介绍,平南黄姓族人自1842年发起舞龙舞狮至今已有165年历史。日前,我市文化部门将其向文化部申报为龙狮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平南舞狮、舞龙的起源与武术密切相关。据传,平南村黄姓族人不堪邻近村庄恶霸的欺负,就想到练武自卫。早在1775年,他们祖先聘请高州武举人李子龙来村中教授棍术,同时又跟一个过路的卖药人学习蔡家拳,兴起第一次习武高潮,村中也流传着“蔡家拳、李家棍”的说法。平南村黄姓族人习武强身的同时,罗定地方流行的舞狮也成了他们必修的项目。
1842年,平南黄姓族人由黄师明、黄师宪等一批人发起舞龙,以竹为龙骨、以沙纸为龙被扎成舞龙,为本村正月十五元宵花灯会助兴。从此年年舞龙,代代相传,形成习俗。
1939年10月,罗定县举行民间艺术表演大游行,平南市以启元、林清、兆祥为主力的舞金龙首次在全县公开表演。1950年罗定第一次举办大型庆祝国庆活动,平南舞龙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此后,平南市舞龙每年都参加当地民间艺术大型活动,邻近县市的民间庆典活动也邀请平南市舞龙前往助兴。
平南村还流传着“男子舞龙、女子舞狮”的说法。因为舞龙需要一定的武术功底,是一项强者的活动,乡民们为能跻身于舞龙队伍而感到自豪。而女子们也不甘示弱,成立舞狮队,为舞龙助威。而一批年轻的学生哥也在长辈的培养下成为龙狮队骨干,更有三、四岁的小孩也能敲起有节奏的鼓乐为龙狮队助威。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平南便有金龙起舞、金狮跳跃、锣鼓喧天,男女老幼欢聚起舞,热闹十足。现在,武术、舞龙、舞狮已成为平南黄姓族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平南舞龙的服装、道具都很讲究。舞龙人身穿黄色服装、头戴黄帽、腰系红色腰带,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服装相似。平南人舞龙舞狮,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龙头、龙衣、狮头、狮身、龙鼓、狮鼓都是本村人亲自制作。平南舞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丰富,由最初的纱龙发展到金龙、银龙、烟花龙、火龙,随着舞龙、舞狮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南舞龙、舞狮的影响正声名远播。
平南龙狮舞是一项自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历经百多年发展已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带动了周边民间艺术的兴盛发展。为保护平南龙狮舞的发展,我市将平南舞龙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其申报为中国龙狮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相信素龙镇平南龙狮舞一定能舞出泷水人特色,舞出罗定人精神。
婚嫁 轿子接新娘子 闹八音 嫁出门婆盆水
五、平南县的语言分布
平南县语言有汉语、壮语、瑶语,以汉语为交际工具。汉语主要使用粤、客、闽三大方言,即白话(粤语邕浔片/勾漏片)、客家语、福建话,普遍会讲白语。但机关、中学、矿山、工厂、农场,能听能讲普通话的人也较多。平南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共处,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故少数民族群众都会讲平南白话。居住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边邻的壮、瑶群众还会讲柳州话、桂林话。亦有些人能讲几种民族语言。
汉语
日常生活用语白话、客家语、福建话,只在一些原始词汇、语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语言在语法和语义上基本相同。南北河的白话又有些差异,北河白话多阴声、入声调,语尾较平,南河白话多阳声调,发音较重浊。平南、丹竹、武林、大安等圩镇居民多为广东商人后裔,故说话较近广州方言。特别是大安圩上人说话的声调,与广州语音更为相似,丹竹圩次之。说客家语的乡村有大鹏乡的思洪、思乐,思旺镇的镇西、思旺街、新政,安怀乡的谷塘、高岭、得寨。国安乡的思和、花洲、甘雅、民安、发达,官成的官东、岭西、横岭、新新等村。赤马乡、东华乡、思界乡有些自然村民也讲客家语。讲福建话的有官成镇的畅岩村、迥龙村,环城乡平田村的吕姓、林姓,上渡乡的雅埠村、六凤村的郑姓。此外还有思界乡的思界村、新旺村的林姓和曾姓,南荫的吴姓及丹竹三河村的林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