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
瑶族的居住习俗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
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
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瑶族的居住习俗反应了瑶族的生活习惯,也反应了瑶族先民们对瑶族聚居地的一种适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瑶族的居住习俗是地域文化与瑶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的体现。
二、瑶族的建筑特点
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住房,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常用杉木条支撑屋架,屋顶盖草或杉皮,周围以小杂木或竹片围壁。
在大山里,还行一种‘半洞居’住宅形式,即依山挖洞,在洞外用杉木接盖住宅,上盖杉皮。日间在住宅活动,晚上人洞内卧宿。
在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带,有‘吊楼’式建筑,即房屋的一半建在坡地上,另一半则依山势坡度的大小建筑吊楼。居盆地、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房舍建筑一般分住房、寮房。
扩展资料:
瑶族的饮食特点: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
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常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豆角、黄豆、饭豆等;
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油类有猪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菜”,即以油炒泡开的茶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炒黄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瑶族
三、瑶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
瑶族的风俗特点如下:
1、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和红薯为主。
2、瑶族的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3、瑶族男女都喜欢蓄长发等。
4、瑶族的婚姻风俗是嫁女又嫁郎。
5、瑶族人喜欢唱歌,如:堂歌,打铜鼓、抛绣球等。
6、丧葬风俗上多实行土葬,现在实行殡葬改革,试行火葬等。
四、瑶族人民在选择住所时,为何要选择依山而居?
一、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以前他们是大分散小聚居,他们3~5户是一个村,10户以上是一个寨,他们的住房以平房为主,他们的房屋建筑一家一户都成行排列在山坡上,人们称这种房屋叫排瑶,现在他们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现在居住的房屋也是钢筋水泥结构气火砖也是2~3层的楼房,他们搬迁到了水田的坪地,家里还有不少家居生活用品。
二、在大瑶山茶山瑶族妇女爱戴一磅多重弯曲的银盘。灵川和融水的瑶族妇女站在高楼上,上面裹着毛巾,垂着五颜六色的帽子,优雅而独特。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主要是大米、玉米和甘薯,吸烟更为常见。桂北瑶族以“油茶”为主,大瑶山以腌制“鸟蟑螂”、“兽肉蟑螂”的方式盘旋。一些瑶族人腌制熏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风味独特的食物。
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族主要从事农业,也从事林业和狩猎。瑶族织染技艺精湛。瑶族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宗派、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制宜。瑶族的风俗习惯非常尊重祖先。他们习惯于在吃饭前念祖先的名字,这意味着祖先在尝过之后就可以用他们了。
四、对于丰盛的饭菜来说尤其如此。每一个节日都比准备猪肉、鸡肉、鸭肉和葡萄酒祭祖要好。这顿饭也很特别:老年人和贵宾必须就座。如果是客人,你应该以热情和热情对待自己。在某些地方,你应该把鸡冠给客人。
瑶族人向客人敬酒时,通常由姑娘们抚养,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一些备受尊敬的老人正在为客人敬酒,并被视为礼物。在大山窑,我喜欢用油茶来招待客人。当有顾客时,他们习惯于尊重三个碗。名为“一碗稀,两碗亲,三碗见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