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山有什么景点和哪些风俗

昆山著名景点公园 森林公园 、亭林公园(玉峰山)、丹桂园 寺庙古刹 华藏寺、崇宁古寺、延福教寺。 古镇古城 周庄、千灯 、锦溪、正仪。 度假村 阳澄湖度假区、淀山湖度假区。 江苏昆山婚嫁习俗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成妇之礼;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庙见”。

昆山的水乡婚俗目前每一项仪式基本都依照我国古代婚姻礼制的主干“六礼”来遵行。

昆山地区的水乡婚俗习惯,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以昆山为中心,用吴语进行口头传承,具有延续性和原生态性。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以“六礼”贯穿始终,又像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内容、有深刻寓意的人生情景剧。水乡婚俗又像一组长诗,既全程记录了婚礼的细节和过程,又有诗歌的抒情浪漫,并且将求子、祈福、驱邪等融合其中,体现了水乡人民朴素的幸福理想。水乡婚俗同时又是一部反映水乡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汉族水乡居民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

水乡婚俗展现了汉族男女婚嫁中的欢乐场景,反映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稻作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婚礼过程中有拜茶、敬茶的习俗,因为“凡种茶树必下子”,故以茶叶充当婚俗道具,是取“植必生子”之义,隐含生子延嗣的祝愿。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亲属都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还会唱流传悠久的哭嫁歌。歌词通俗易懂,一般由民间百姓口头相传而成。民间风俗将能否咏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性贤惠或懒惰、聪慧或蠢笨的标准之一。以哭抒情、以歌代言的出嫁歌,既有传统大家庭对家人的质朴留恋之情,又表达了新嫁娘出嫁时的内心感受。摇快船、拦亲船等习俗既反映了水乡特有的舟楫文化,又反映了娘家人对新娘外嫁时的一种婉惜与尊重。

二、江苏,特别是昆山那边都有哪些艺术形式?或者说有什么特色?我就只知道有个昆曲,麻烦详细一些!谢谢。

有淮海戏、昆曲、淮剧、扬剧、通剧等。

1、淮海戏

淮海戏,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

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4。

2、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3、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从而形成了淮剧。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扬州市宝应县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扬剧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

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

5、通剧

通剧,是江苏南通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僮子是民间的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师。

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戏

三、昆山传统文化有哪些

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石加工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昆石的成因与其他石种不一样,所以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在古代需费时5年乃至更多时间,现代新工艺亦要2年。加工时人工痕迹越少越好,虽经雕琢,仍保持自然美。其工艺复杂,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2 奥灶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奥灶面,作为古城昆山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悠远历史、丰富物产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 玉山镇文广站

3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青团,从南朝开始,江南人民在清明节用作祭祖供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沿袭成俗后,成了一种时令糕点。文魁斋青团由于制作工艺独特,蒸煮的青团受一方人喜爱。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点,2003年参加中国周庄旅游艺术节美食大赛获优秀奖,曾被上海豫园邀请参加“老城隍庙名菜名点特色展”。

4 周市爊鸭制作工艺 民间手工技艺 新《昆山县志》记载:周市爊鸭享有盛名,已历百年,用料特别,中药爊成,骨酥肉嫩,鲜美可口。原料有嫩老之分,所以中药放置数量及爊煮时间均有所不同,也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秘方”,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和运用这一传统民间技能。

5 花桥江南丝竹 民间

音乐 花桥的江南丝竹乐在昆山市中独树一帜,不但有江南丝竹乐演奏的专门班子,而且演奏的历史也较长。自从三十年代初成立了鸡鸣堂后,直到建国前后由周泾班接承至今仍在民间活动,已积累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曲目。乐器上都持有凤蝶饰品,珠光宝气,颇有水乡风情。

6 阿婆茶 民俗 周庄的阿婆茶是江苏南部水乡自古流传的阿婆吃茶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代代相袭,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带有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习俗。据《周庄镇志》载,周庄人吃阿婆茶自古到今已有百年历史。

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山民歌 民间歌曲 昆山民歌,源于劳动人民在田头莳秧、耘耥或捕鱼、采菱时唱的歌调。经过世世代代的言传口教,流传下来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搭凉棚》和《划龙船》。

2 周市舞狮 民间舞蹈 周市舞狮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河南籍韩世田为代表的农民迁居周市乡村,带来了他们家乡擅长舞狮的技艺,由此带动影响了周市众多的舞狮爱好者,先后自发建立了十余支舞狮队伍,常年活跃在乡村田头。至今仍是周市的一项传统文娱活动。

3 周庄摇快船 民俗 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悠悠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4 陆家断龙舞 民间舞蹈 陆家是著名的“舞龙之乡”,其中,“断龙舞”是最负盛名的舞种,最精彩的看点是“龙身”节节相离,更要求舞龙人技艺高超。该舞曾入选《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5 陆家浜鼓手 民间音乐 陆家浜鼓手,发源于昆山市陆家镇。注重吹、打、唱。有一整套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吹奏乐器。陆家浜鼓手集观赏性、娱乐性、易懂易记性为一体。

6 阳澄湖捕蟹 民俗 巴城阳澄湖的大闸蟹为“天下第一鲜”,捕捞历史悠久。捕捞的仪式是从古代的酬神祭祀活动转变而来。旧时,渔民们在捕捞收获以后,都要祭祀神灵,在神像前焚香叩拜。后来,为了使祭神活动更具喜庆气氛,又增加了民间演艺活动等作为捕捞的前奏,从祭祀仪式到具体的捕捞作业程序,都有着代代相传的延续性,至今仍有渔民沿用这一捕捞习俗。

四、昆山有什么特色

昆山很多特色的,比如:昆山的奥灶面 ,周庄的万三蹄等

呵呵 还有楼上提到的昆石。

昆曲

正仪青团子 阳澄湖大闸蟹 袜底酥 石浦羊肉 周市爊鸭 水红菱 满台飞 酱汁肉 三味圆

其实这个问题你就直接百度昆山就知道了

详细介绍:

奥灶面

奥灶面出自奥灶馆,位于现亭林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

万三蹄

万三蹄出自明代富翁周庄沈万三的家里。相传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

正仪青团子

青团子(3张)

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一绝,有很多名人为吃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则最好。

袜底酥

“袜底酥”据说是锦溪人根据宋孝宗时宫庭茶点仿制而成的。它形如袜底,一层层油酥薄如蝉翼,咬起来清香松脆,吃到嘴里有甜中有咸,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口尝的传统茶点。

石浦羊肉

昆山“北有巴城大闸蟹,南有石浦全羊宴”,石浦羊肉[31]在

昆山、上海周边已经声名鹊起,“石浦羊肉赛人参”,石浦全羊宴的冷盘有羊肚、羊肝、羊心、羊眼、羊耳、羊舌、羊鞭、羊杂碎、白切羊肉等组成,其中白切羊肉

是石浦羊肉中的经典招牌菜,不加任何佐料烧制而成的白切羊肉,只要蘸上一点盐花或是鲜酱油,羊肉入口润滑,没有一丝膻味,只有醇香,慢慢细品全是鲜、香、

肥、嫩的至真美味。

周市爊鸭

周市爊味酱鸭,简称爊鸭,是昆山著名特产之一,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有“一家爊煮,满街飘香”之誉。 周市爊鸭,源远流长。1999年,周市爊鸭被评为江苏省名菜。

水红菱

锦溪"水红菱"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为菱角中优质口种之一,因其外壳色泽鲜红,故称水红菱。锦溪水红菱具有鲜嫩、壳薄肉厚的特点。

满台飞

“满台飞”俗称“水晶虾”,为淡水虾,身体长形,外披甲壳,活体呈现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薄而透明,故名。虾的头部有长短一角各一对,有密排的细足,把它投入盆中,会向台面四面八方跳跃,故被人们称作“满台飞”。

酱汁肉

"酱汁肉"是锦溪的名菜。它的烹制,由来已久。最初是家常菜肴,以后才延入正规筵席。

"酱汁肉"的特色,是酥而不烂,肥而不腻。由于烹制时间较长,佐料渗透,里外都很入味。

三味圆

三味圆,俗称汤面筋,用水面筋作皮,馅芯以鸡脯肉、鲜虾仁、猪腿肉加葱、姜、黄酒等调料剁细精制而成,在鸡汤内煮

熟,皮薄馅嫩。晶莹别透,集点心、菜肴、鲜汤为一盆。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品尝后,即兴挥毫题词:“江苏昆山周庄三味园。味兼小笼汤包、馄饨之长,天下美

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