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建房有哪些特色?

我国福建各地的动土仪式略有不同,但一般要行"报土"祭拜之礼。"报土"也就是由建房工匠向"土地公"报告动工时间。因为建房挖地基,恐打扰土地公,因此要先向土地公打招呼,以求吉利。

报土时须要上摆"三牲",和一些水果、糕糖。福建南靖人用茶、茶点、纸钱祭拜。福州一带摆猪头、螃蟹敬天帝;莆田人办素茶祭土地、天帝、宅神,早晚还要插香;龙海人"报土"后,请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敲,并将12张涂有"寿面""的纸箔埋到地下,称为"报之"。拜完土地公还要烧约200张"寿纸",燃放鞭炮。

厦门、同安等地除了拜土地公外,还要请"当境佛",也就是本村人信奉的佛,如"三忠公"等到家,并在家中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之类的符令。

报土时,有些地方还要祭"鲁班先师"、"杨公先师"。闽西人择吉日动工时,要安奉"杨公先师"牌位,开墙基时要宰大公鸡,滴鸡血以驱邪。福建上杭习俗是在宅基地上打一小木桩,上端扎红布、木桩上有"土地公"的神号牌位,俗称"起谱"。开工时邀齐木匠、泥匠在"谱"前烧香。

福建永定的礼仪是在破土前祭拜杨公先师,将"杨公符"贴在约1米长的竹片上,竖立于纵轴线末端,并适当离开施工位置,使之起到指定纵轴线的作用。

与此同时,木匠师父拜"鲁班先师",泥水师父拜"荷叶仙师"。祭拜时,主人家须用三牲、香纸、红烛虔诚恭敬祭拜各祖师,然后请人用罗盘标定方位,待方位再次标定后,立下桩标,开始鸣炮动土。

破土时,应择吉日。晋江人以丑、寅时为佳,以为天降小雨更妙。为示开工吉利,莆田、惠安等地在破土时还须穿上象征喜庆的红衣;尤溪人要将挖出的头几筐土向上堆放,取兴隆之意。各地均忌在破土时讲不吉利的话或发生口角。

动土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是在择定的时辰及选定的地址先放鞭炮,再由主家或工匠挖几锹土就算完成。福州、南平一带多由工匠执锄,挖3下土表示"破土",闽南、闽西一带挖一两下即可。

福建打地基礼仪较为繁复。打地基又叫"奠基"、"下基石"。俗话说"地打牢,万年兴"。民间向来看重打地基。罗源一带,开基时,掘地数尺,填上泥石。为防触犯土地公,事成后还要制作一个牌子,上用红纸书上户主名,供上香、烛、果,用一破伞遮住,祭祀谢罪。莆仙一带正式砌墙基时要举行"动合"仪式,即以三牲斋果祭祀土地公,奠基完毕行"放合"礼,墙基用红布披合,将扁筐、锤子等装入红袋,禁忌乱扔乱丢工具。

福建永定人开基挖石脚坑,砌石时先在纵轴线一端安放"五星石",即以5块小石象征星辰,按一定方位排定,以呈"天地合一"的吉象。闽南华安等地在奠基的时候要垒"奠台石",依房屋规模而定,3间屋的奠3台石,5间屋的奠5台石,即将3个尖头朝上成锥形的石子置于大厅中央,石头高低不一,中间最高,两旁依次降低,呈"山"形。

地基整好后,当地人还通行用长条形大理石为底面。但条石不可覆于台石上,因3台石或5台石表示人丁兴旺,如果被条石所盖,是为"盖丁",这就犯了农家大忌。除砌石脚、挖墙脚基外,整个房宅的地基均要夯实。

地基挖好后,民间通常还要再次选择吉日吉时正式开工建房,以祈求房主平安吉利。开工后,主人除了请少数有技术的木、泥、瓦匠外,多请邻里乡亲合力相帮。福建民间建房,常由亲友"帮工"。开工日除给工匠红包外,还要宴请亲戚和工匠。建筑过程中,每逢初二和十六也要宴请工匠和帮工,以图大吉大利。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