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投资热点-康养

康养 旅游 ,国际上称为医疗 健康 旅游 。从国家发布的《 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看,大 健康 的核心保障是医疗的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康养 旅游 是以“医疗”为核心的 养生 、养老、 体育 、文化、 旅游 等诸多业态融合的新兴产业。

01

发展潜力

从市场需求看,游客从最初的出行 旅游 ,转变为更加追求休闲品质、深度体验的异地生活方式。这需要多元化的 旅游 主体在投资、运营方式上进行转型,发展医疗 旅游 、养老 旅游 等将成为转型的突破口。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

1、人口老龄化加速。 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 社会 ,中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催生大 健康 服务行业的迅速崛起,且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放大。

2、慢性病人群增多。 慢性疾病是威胁中国人 健康 的头号杀手,占人群死因构成的86.6%。据调查,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科学管理 健康 、延长寿命已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

3、居民购买力提高。 伴随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的持续攀升,消费者购买力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与生命 健康 和谐共生, 健康 产品和 健康 服务的需求正在因此而急剧增加。

4、政策持续性扶持。 近年来,伴随着“ 健康 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一系列扶持、促进 健康 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大量投资正加速涌入大 健康 领域。

02

投资热点

一、森林康养基地

森林 养生 基地应是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森林 养生 项目,以促进游客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目的,满足不同人群生理和心理 健康 需求的特定区域。

森林 养生 基地的产品规划思路

1)保健型。 这种产品类型是通过优美的景观达到放松、愉悦的效果,以静态洗涤心灵,道法自然。例如:森林景观、森林音乐、森林温泉等。

2)康复型。 森林对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如:空气负离子 养生 馆、植物精气 养生 馆、森林心理咨询室。

3)运动型。 通过各种适合在森林中的运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如:慢跑、散步、登山、耕作。

4)文化型。 通过文化体验来修身养性,以实现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舒适。如:禅修、冥想、品茶、太极、瑜伽、 养生 操等。

5)饮食型。 根据食材的高品质、高药用价值制定饮食,达到 养生 的效果。如:有机食品、药用食材。

二、温泉康养小镇

随着一大批温泉度假村、温泉小镇以及温泉新城的涌现,可以看出温泉对休闲产业的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有力带动得到认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特色小镇的风口,我们有理由相信,温泉小镇将是未来休闲度假开发的超级热门。

温泉康养小镇的产品规划思路

1)出水方式不同: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变温泉的出水方式,给游客不同的体验。例如音波喷射温泉、SPA冲击泉气泡温泉、蒸气泉浴、瀑布温泉、温泉海浪浴等等。

2)创意概念不同: 通过向温泉水中添加花草、矿物、瓜果、盐雾、香精等特定材料,形成具有不同功效的温泉汤浴,从而丰富游憩方式。例如花草温泉、瓜果温泉、香熏温泉、盐雾温泉、蜂蜜温泉、名酒温泉、草药温泉、巧克力温泉、咖喱温泉等等。

3)泡浴设施不同: 通过不同的泡浴设施,给游客不同的感受。例如:桶浴温泉、温泉游泳池、浮浴池、沐足廊、温泉漂流河等等。

4)外围景观不同: 根据温泉的外部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景观给游客以美妙的感受。例如:山林式、滨水式、小镇式、园林式等等。

三、中医药产业园

中医药 健康 旅游 产业规划是以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为内涵、以 旅游 为实施手段,打造一个整合平台,联动发展 旅游 业、生态农业、文创产业、会议会展业、服务贸易、 体育 运动产业、养老服务产业、中药加工产业等相关产业,将这些产业进行跨界融合、优化升级,形成复合体,形成新产业形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产业园的产品规划思路

中医药产业园的设计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智慧,集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思想于一体,遵循“天人合一”法则,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将相关的资源重新审视、重新梳理、重新组合、重新演绎、重新创意,再经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使“规划”具有主题性、新颖性、特质性、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并具有高度、广度、深度和关联度。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拓展产业范围、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中医药 健康 服务+ 旅游 ”的复合型全景产业体系。

简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旅游热点分析

大家好!我是异路风尘,传递正能量,分享知识观点,跟异路,不迷路!

从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现代 旅游 理念的转变,人民生活的提高,大众 旅游 已经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生活需求。近几年根据人们对 旅游 的需求,进行深刻的反思,倡导可持续 旅游 并且从“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生态中心论”,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参与型 旅游 受到推崇,团队 旅游 向散客 旅游 转变,背包游和自驾车游兴起等。

1、 旅游 向着多样化、大众化和精细化发展。

旅游 目的地不同,导致 旅游 向多样化发展,如商务会展 旅游 、文化宗教 旅游 、企业团建 旅游 和新兴高端 旅游 。再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 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方式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 社会 的发展尤其是国家高铁运输网络的逐步形成,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可能会成为远距离的长途旅行方式, 旅游 的距离概念逐渐淡化,传统的地域观念、民族观念被进一步打破, 旅游 的淡旺季将会不再明显。

2、文化属性是 旅游 业发展的本质新亮点。

旅游 本身的文化性质是内在的,也是人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2019年 旅游 部和文化部的合并也预示着 旅游 的文化属性将被加强, 旅游 企业将必定成为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 旅游 者进行 旅游 从本质上看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在 旅游 开发、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之中没有文化的 旅游 产品必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 旅游 业发展首先要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无论是文化性、生态性、探险性还是度假性的 旅游 项目,也无论是办旅行社,还是建饭店,都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可以说未来 旅游 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文化确定, 旅游 企业对文化内涵的注重已经成为 旅游 业竞争的起点,起点高则发展更广。

3、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是 旅游 业发展的主旋律 。

在 旅游 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 旅游 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人们 旅游 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 旅游 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 旅游 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 社会 化方向发展 。

随着 旅游 业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实施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 旅游 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标准化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未来 旅游 服务将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努力使所有的游客满意。一方面通过开展度假游等继续为 旅游 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商务游、会展游扩大对企业、政府的服务。通过承揽其他各种专项 旅游 服务,真正实现 旅游 服务全面化、 社会 化、人性化。

5、沉浸式 旅游 已是 旅游 发展趋势,备受青睐。

现代的沉浸式 旅游 主要通过高 科技 手段,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使人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幻妙氛围中,形成全新的场景体验。沉浸式 旅游 可以为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方 探索 的空间,更注重 旅游 项目内在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利用,如若深挖景区的文化元素,将其用可观可感的物像体现出来,游客则可以接受精神的洗礼,离 旅游 内在核心就更近一步。营造一个情景让游客融入,恍如隔世强烈带入情景,使游客在情景中找到另一个自己,这样的游乐体验才是高品质沉浸式 旅游 产品趋势。

6、 旅游 与剧本杀模式相结合更能吸引年轻人。

2020年暑期,由飞猪推出的一款剧本杀产品同样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在招募信息发布后,短时间就收到了上百封试玩者的简历,足以见得“景点+剧本杀”的火爆程度。事实上,“剧本杀”在年轻人之间早已开始流行。即能提供深度的角色及内容体验,还带有一部分社交属性的“剧本杀”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一代的社交+ 旅游 的新宠。在后疫情时代,景区想要摆脱主要依靠门票的收入模式,而酒店也想通过各类创新项目弥补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深受年轻人青睐的“剧本杀”无疑成为 旅游 企业者不二之选。

7、南方冰雪游和北方雨林游仍是未来发展的热点趋势。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我国奥运健儿的出色表现,冰雪游成为 旅游 的又一热点,由于距离和我国南北温度的差异巨大,南方冰雪游和北方雨林游仍是未来发展的热点趋势未来十年不会降温。

8、“梦回大唐”——夜间 旅游 项目也将成为未来 旅游 趋势的“黑马”。

2019年为发展地摊经济,营造高品质夜间文化 旅游 消费环境,激发文化和 旅游 消费潜力,加快形成夜间 旅游 经济体系?依托中心城区设施和重点景区,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 时尚 购物等夜间 旅游 经济产业,推动形成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一批夜间 旅游 优质项目,推出一批夜间 旅游 产品,形成一批夜间 旅游 发展示范城市,打造一批活动丰富、吸引力强的夜间 旅游 景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富有活力的夜间 旅游 发展格局。夜间游也更符合当下 社会 快速发展下年轻人的心里需求。

9、 旅游 业 科技 化趋势日益突出 高 科技 在 旅游 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旅游 资源开发的高 科技 化,海底游、北极游、太空游等 旅游 方式已成为可能; 旅游 服务的高 科技 化,如: 旅游 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饭店管理系统、开张与结算计划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 旅游 业的发展。

跟异路,不迷路,欢迎关注交流学习!

试分析国内游客旅游的需求变化趋势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具体内容如下: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人们常常把旅游活动目的称为“求新,求逸,求知”。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却可以简单而概括地指明旅游者的目的特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曾经是旅游淡季)的冰雪旅游的走热,就是这种“求新”的最好见证。旅游者对新鲜目的地的向往,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除了冬季北方冰雪旅游的继续走俏、乡村旅游的继续升温外,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都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

而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开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宁、兰州至拉萨的旅客列车,便是更加平民化的西部旅游的极佳机遇。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正是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由于时间和道路的便捷性,近地旅游常常是居民出游的第一选择。这些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随着私有轿车陆续进入中国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也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居民的爱好,2005年三个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有消息甚至说,2006年春节,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和三亚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信息显示,自驾车出游已经占了短途旅游的2/3分量)。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自驾车游将进一步向城镇周边地区扩散。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国1.82亿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已经达到2.18辆(近5年,我国消费的轿车已经达到930多万辆,其中公务和商用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00多万辆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至2005年底,云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截至2005年7月底,浙江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43辆;至2005年底,广东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7辆。在大城市,2004年,上海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3辆;至2005年9月底,广州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3辆;至2004年底,北京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64辆。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的比例就更高,如温州,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东莞,至2005年11月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竟高达42辆……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为此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对已经兴起的“自驾发烧友”的中长距离的跋涉旅游给以及时的关注。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消费思潮的日新月异,因此旅游萌芽期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旅游的主题和深度,即使是观光旅游也是如此。2004和2005年,出境旅游的这一倾向已经有了相当的显现,可以预见,这一倾向在今后国内旅游中也必将越来越明朗。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中已见端倪,而且在各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虽然全面个性化的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个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显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了面向自驾车旅游的自选式“菜单”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也已经开始出现由旅游者自己组团、自定时间、自定线路、自定日程、自定标准的“五自旅游”业务。即使旅游者不是自己组团,一些同路人也相约一起试着要求旅行社部分调整原来的行程“套路”。加之近几年赴港澳“自由行”的启示,从发展趋势看,目前旅游者自己制订线路的消费方式,在未来的国内旅游业务中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这种所谓DIY式的自点菜单的旅游消费,或者就是扬克洛维奇营销顾问公司(Yankelovich Partners)在旅游趋势观察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旅游中正在发生的“从以目的地为中心向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却更喜爱快节奏的游乐与刺激。与观光游不同的,是游乐旅游有更多的参与,不只能够带来更多的愉悦,而且常常伴随着挑战自我。2004年北京环球嘉年华52天创造1.4亿元惊人收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狂欢节”式的游乐活动吸引了102万人次的游客(2005年北京环球嘉年华历时73天,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活动总收入1.7亿多人民币;与2004年相比,总收入增长17.3%,日均客流量增长20%)。有资料显示,这些游客不仅有大量的北京青少年,也有大量专程从北京周边城市赶来的旅游者。

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近几年旅游旺季和节假日的统计,却往往把后起的“欢乐谷”推上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双双第一的位置。不可否认,新潮新异和令人心跳的游乐旅游,将是国内旅游今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预料,2006年北京“欢乐谷”的开业,也定将引起更多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注目,或者还将带来全国游乐旅游的新高潮。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近年,我国在注意到居民的旅游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旅游”的发展,就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休闲旅游既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休闲旅游也是整个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旅游活动的另一部分是交流类旅游,休闲活动的另一部分是非旅游的本地休闲)。

当人们不再以观光旅游作为唯一选择的时候,休闲旅游便自然而然地补充了进来。在闲暇和休息时,老百姓自然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异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常常又与一般年轻人的取向不尽相同。一部分平时工作负担较重的职工,常常偏于选择闲适和轻松的休息,人们对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的选择,大多属于这种需求;而另一部分对自己身体更为关心的职工,却乐意选择健身活动,在自己常住地选择去健身房、体育馆,在外出旅游时便选择去温泉或度假村。与此相似的是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流行的“健康旅游”(wellnesstourism)。所以,“农家乐”、“度假村”等不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创造更优环境、如何丰富健身和轻松的内涵,也是应该再加一把力的。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从人们关注的我国“基尼系数”的居高难下,应该确信我国实在有不少的富人。对他们的旅游需求,也同样不应忽视。为了舒适,他们往往会一掷千金;地位形成的惯例,往往又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俱乐部、夜总会、高尔夫,有时候也嫌人多,所以,他们的旅游活动往往便选择了远离普通人的地方。或者这就是国外所谓的“野奢”(rustic luxury)——在荒凉的地方享受着奢侈的旅游生活,以赢得更多的私人空间与更多的个人体验。

漠漠的孤岛,茫茫的草原,浩浩的沙漠,磊磊的山崖,片片林树,霭霭雾云,一顶帐篷,一缕炊烟,一幅耳机,一杯咖啡……但是最好还能就近有一家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豪华酒店,这就是他们的需求(我们不应该反对他们的正当消费,但是,保护生态却是必须注意的)。与此相似的,是一些并不十分富有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旅游喜好。因此,对于这种需求潮流,也同样应该给以适当的注目。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旅游供给贴近群众,“方便”、“经济”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居民不具有选择旅游的消费实力,他们还处在从旁观望的时期。对于他们,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如杭州西湖的取消门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全省6个城市的67个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对公众免费开放两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只是对于分布全国各地的低收入者说来,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他们还必须在观望中等待自己的旅游条件的成熟。而另一些已经具备条件却暂时没有选择旅游的居民,或者因为一时抽不出时间,或者因为某种顾虑……所以也选择了观望,不过他们却常常在书本中、在报刊上、在电视或电脑里“卧游”。

其实,应该说他们都是潜在的旅游者,而观望与卧游都是暂时的。在后一部分居民中,还有少数的同志是旅游批评者,他们常常会对旅游发表许许多多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这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业的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改善,又正是他们从观望到实践的必然。

有人能提供一些最近的有关旅游的经济热点现象么?

旅游经济学“热点”问题罗列

博主简言:

“纯粹”的经济学家对旅游经济学看不上眼,“纯粹”的旅游学者往往又不具备经济学的学术底子,这也许是导致《旅游经济学》难以纳入经济学“大家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工作关系,近来思考旅游经济学较多,想了一些问题,罗列如下,供“同好”参考。

——特别说明:罗列这些问题,并非表明博主对这些问题有足够的把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仅此而已。

概论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它的学科地位如何?

为什么旅游经济学研究较难创新?

我国大学旅游管理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 微观旅游经济学

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的波动: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趋势分析

我国旅游需求的特点:黄金周、带薪休假制度、农民的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景点景区门票、定价问题

旅游需求的预测:我国著名目的地旅游规划方案中对旅游需求(旅游市场)的预测及其回顾和反思——如:北京市、珠海市、四川省……

旅游供给和成本

旅游产品的经济概念: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旅游资源的产品化,文化遗产及其旅游产品化问题

旅游产品的经济属性:旅游产品的经济档次分类、不同档次特点的经济分析、大众旅游与豪华旅游的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是哪一种?豪华旅游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矛盾与协调

旅游供给和供给弹性:替代行旅游/另类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的发展问题

各旅游行业的产品属性及其供给特点:旅行社的产品属性和业务的“委缩”:基于internet的旅行社供给与经营模式——旅行社还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中介”(核心)吗?主题酒店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政府对旅游供给的控制:政府在旅游活动供给什么?政府如何控制旅游供给?

旅游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旅游经济学的分析

旅游成本的降低问题:经济型酒店的成本特点分析

旅游消费

热点:银发客源市场的旅游消费分析、大学生、家庭、公费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投资

旅游企业的投资动机:我国有多少旅游企业是“赚钱”的?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旅游无形资产(商标、专利、技术秘密等)的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中观旅游经济学

区域商务成本,区域商务成本与区域产业结构均衡

旅游企业的市场绩效:旅游企业跨国经营与旅游跨国公司的发展

旅游社会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品、旅游设施的投资与管理

各主要旅游行业的劳动资源问题:旅游的就业效应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旅游的就业效应和其它行业产业的比较

旅游发展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承载力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旅游合作的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博弈分析)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竞合模式,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C-C模式)

用利益主体stakeholders理论分析我国区域旅游合作难于实质性进行的原因和出路

旅游产业及其结构

旅游产业的一体化(产业链、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链与旅游产业价值工程

我国旅行社的垂直一体化为什么难于实现?我国酒店业的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问题的经济分析

商务成本与区域旅游商务成本

旅游业区域商务成本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经济优势

区域旅游商务的构成与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均衡

第三部分 宏观旅游经济学

旅游对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经济影响

旅游扶贫作用【西部旅游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旅游能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吗?如何成为?

旅游卫星账户的意义和实作

政府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制规制的必要性和规制失灵

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HSE规制)

放松规制与加强规制

激励性规制与惩罚性规制

规制机构与规制制约

旅游业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的环境影响和环境效应

旅游环境影响和环境效应的经济评价

旅游的可持续性及其衡量

绿色“旅游”

旅游经济与小康社会建设

旅游经济与和谐社会

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尽管2020年以来疫情对于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旅行社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3.9万家,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4.24万家,较2020年增长4.3%。

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

和旅行社数量不断增长不同,2019-2021年中国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从2019年的41.59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27.88万人,2021年较2020年下降13.55%。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12.8%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但是依然远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59.01亿,仅恢复至2019年的54.0%。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23.42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9.04亿人次,增长11.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增长31%

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消费收入为2.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0%,但是远低于2019年的5.73万亿元。202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总消费2.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1.6%;农村居民旅游总消费0.5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8.4%。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交易额达1.47万亿元

根据Fastdata极数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开始复苏,2021年全年交易额为1.4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4.9%,但是依然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旅行社数量不降反增,但是旅行社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从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总消费等数据看,行业出现复苏迹象。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32.46亿,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消费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31.0%;在线旅游交易额达到1.47万亿,同比增长34.9%。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