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德经典两日游
承德经典两日游
D1承德: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避暑山庄
餐饮:
午晚饭都可以品尝承德特色美食,如承德八大碗、御土荷叶鸡、烧卖、油酥饽饽、八宝饭、二仙居碗坨、一百家子白荞面、糕凉粉、驴打滚、烙糕、煎饼盒子、莜麦面小吃、八沟烧饼、羊汤、鲜花玫瑰饼、南沙饼、果丹皮等。
承德八大碗
御土荷叶鸡
住宿:
在避暑山庄及外八庙附近有不少宾馆,交通便捷,价格也比较合理。
D2承德:木兰围场
可以选择在早上租车前往木兰围场,木兰围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每年秋季,这里都举行一次军事色彩浓厚的狩猎活动,史称“木兰秋狝”。
木兰围场
餐饮:
烤全羊、手扒肉、柴鸡炖蘑菇等等草原特色,是来到木兰围场不可缺少的美食。
烤全羊
手扒肉
住宿:
木兰围场景区有多家招待所、宾馆及家庭旅馆,卫生条件尚可。游客也可以自带帐篷露营,颇有情趣。
;
二、谁能告诉我,十一去木兰围场旅游要准备哪些必备品?谢谢
出发之前看好天气预报,如果阴天的话温度还是比较低,最好能准备一些保暖衣服。不过如果出太阳的话温度会马上上升的
木兰围场坝上旅游注意事项:
1、如果出太阳的话,会很毒辣的,要注意防晒 坝上旅游需穿旅游鞋或登山鞋,不可穿皮鞋或高跟鞋。需带防晒用品,其中墨镜、阳伞、防晒霜是必须的。
2、到草原吃羊肉,羊肉(烤全羊、羊肉串)当然是首选食品,但切不可过量食用,为防不测,需带消化药及防泻药。小摊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当地朋友带领,最好不要吃。
3、来草原肯定要骑马,但也是危险的运动项目,不要穿颜色娇艳的衣服,不要穿高跟鞋、短裤,以防登不住马镫,也不要在骑马时打伞,马害怕,因为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建议一开始骑马时多摸摸马,和它培养感情,适应10-20分钟再跑,安全第一。另骑马时不要带贵重物品,以防丢失,也不要带相机,马鞍上有铁把手,以防磕坏。
4、坝上特产蘑菇、金莲花、蕨菜等,尤其是购买蘑菇时一定要仔细鉴别真伪,价格也要讨还清楚,50元/斤以下的蘑菇做好不要买,不可能是野生的,否则,就是周瑜打黄盖了。野生蘑菇发黑,特白的肯定不是,另闻闻有没有香味。
5、自由活动尽量避免单独行动。同行人员的手机,房间号必须记住。自己下榻的酒店的名称或位置也要牢记。
6、照相机。摄像机电池、内存卡、充电器要准备充分。不要吝啬自己的内存卡,否则,回到家你就后悔了。在草原上游玩,注意不要让细纱进入照相或摄像设备。
7、关于消费,木兰围场的消费水平和北京的消费差不多,景区消费不会太低,而且当地没有银行和ATM机,备好现金。
三、我可爱的家乡——木兰围场资料
承德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每年秋季,这里都举行一次军事色彩浓厚的狩猎活动,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清朝在沿途修建了许多行宫,于是有了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如今在青山碧野之中仍存有古朴典雅的七通碑,独特的庙宫合一建筑——东庙宫,富有传奇色彩的练兵台、将军泡子,成为游人凭吊怀古的好去处。
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建立了方圆一万平方公里,含72围的狩猎场。到嘉庆25年(公元1820)前后140年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1690年,康熙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何为哨鹿?打猎时八旗兵头带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口学公鹿啼叫,引诱母鹿,是一种诱杀的打猎方法。围场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猎场所。木兰围场在清代是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到了清朝晚期,原始森林被砍伐一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辽阔的蒙古草原,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满山遍野的山花,笑迎天下游人。国家领导人对此的评语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影视剧的最佳外景地。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尔来,雄鹿为夺偶尔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有一幅《乾隆木兰秋狝图》,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围猎的壮观情景。每次围猎,一般要进行二十几天。围猎结束以后,以张三营行宫(现隆化县境内)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
现在,围场还保留着东庙宫、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长城说碑等十几处清代皇帝行围狩猎和北巡围场的文物古迹,以及点将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等古战场遗址。围场不仅是著名的狩猎名苑,更是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田纪云副委员长赞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景区一百多万亩森林,一百多万亩草原,为游人提供了回归自然、旅游观光的美好去处。
春夏时节,万顷松涛,清风习习;茫茫草原,繁花似锦,游人徜徉其间,心旷神怡,不知有暑。八月金秋,红叶满山,霜林叠翠,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光、摄影、写生。一到冬季,林海雪原,莽莽苍苍、气象万千;雪凇玉树,无限情趣。丰富的冰雪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滑雪、狩猎的理想场所。
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来这里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到1998年年接待游客已达45万人次。
四、承德木兰围场德合公村童年记忆:永远的美食,一生的恩情
文/李奎山
无情的岁月犁铧在我的生命心田犁过了几十个春秋,从懵懂无知少年,到青葱韶华,一直犁到不惑之年中的沧桑,无数个残阳泣血的风雨飘摇日子里,在路上走累了,喘息间隙,记不清多少次蓦然回首,铭刻在脑海里的、那一串串足迹,总是把视线和回忆拉回我六十年代末的深山老林的村庄,那里是我出生的故土,塞外高寒地区的木兰围场德合公村。
四季分明的塞外黑土地,孕育着山里人的聪明智慧,从走出襁褓,父母搀扶着我蹒跚学步,小脚丫穿着母亲缝制的绣花窝窝鞋,营养不良的大脑袋戴着母亲手工针线做的黑绸锻面虎头帽子。
生产队大集体年月里,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秋收后的大场院,米谷堆积如山。为了时刻保障战备粮食充足,马颈串铃叮当,装满大麻袋粮食的马车,一辆辆不分昼夜,欢快地送交到人民公社粮站,德合公村生产队几乎每年都被上级评为“交公粮先进生产队”。
优质粮食全部交给国家,剩余的“不合格”干瘪粮食,作为口粮分给生产队社员们。粮食不够吃,伟大聪明的人民社员,向大自然要供给,活生生把榆树皮刨下晾干碾压,过箩筛成粉,掺以荞麦粉,加入响边开水揉上劲儿。
把山榆木材质打造的饸饹床,架在大柴锅上,锅里开水沸腾后,父亲配合母亲按压饸饹床杠杆,随着饸饹床“吱吱呀呀”声,一缕一缕野菜杂面团压成了饸饹面条,佐以酸菜卤,劲道喷香的饸饹面条出锅了,盛满一个个粗瓷大碗,弟兄们人手一碗,盘腿坐在大火炕上,围着碎木拼接的饭桌,就着芥菜樱子咸菜,吧唧嘴声,“滋滋溜溜”狼吞虎咽饸饹面条声,窗外老杏树上家雀儿叽叽喳喳声,风声,雨声,奏成一曲最美的原生态山村乐曲,伴着我们小时候的精瘦草包肚子被撑得滚圆才撂下饭碗筷子,发出“叮当”声,那个年代的日子就是这么有滋味。
母亲制作的榆树皮饸饹面,面里揉进了父母的舐犊之情,用瘪谷子面粉,调成面糊,烙制的“锅出溜”,养育着我们成长。家里弟兄多,姐姐和长兄我没见过,年幼时夭折,母亲每每讲起,满眼噙着泪水,我静静听着想着,想象着长兄和姐姐长得什么样子。
我长到和灶台一样高时候,母亲用旧衣服,碎布头,五颜六色杂布,给我缝制了一个大书包,卖了十个鸡蛋,挣了六毛钱,乐乐呵呵的把我送到村里小学校读书。
放学回家,我就寸步不离母亲身旁,看母亲烧火做饭,我布满黑皴干裂的小手趴在土灶台上,聚精会神看母亲烙“锅出溜”,母亲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用一把木头勺子转圈在大泥瓦盆里搅和,舀满一木头勺子面糊,均匀顺着大柴锅沿淋下去,灶膛里“噼噼啪啪”的柴火跳动着欢快火焰,片刻间,金灿灿的“锅出溜”出锅了,薄薄的,一张一张摞起来,一直把一大泥瓦盆面糊烙完。
母亲有一手好饭食,闻名十里八村,无论什么干瘪杂粮,还是田边生长的各种野菜,初春鲜嫩的杨树叶子,榆树钱,山林里的野蘑菇,榆树皮,经过母亲巧手加工,都成为我们吃不完的“ 美食 ”。母亲做的攸面土豆苦粒最出名,出锅趁热吃,劲道喷香,就着浓盐水浸泡的曲麻菜,婆婆丁,车轱辘菜,我们弟兄几个非吃撑到嗓子眼儿。
母亲对野菜有独特“研究”,做各种野菜,杨树叶子,榆树叶子,榆树钱儿,那一套套精湛厨艺在十里八村出了名气。
山村的每一个夜里,都有着想忘也忘不掉的故事,社员们非常规矩地按照先来后到顺序排队,轮番在村里的大石头碾子磨坊里,碾压着一切能食用的东西,绞尽脑汁把田野里生的,山上长的,一切可能食用的东西都碾压成粉。饥饿的人们恨不得把大河套里的石头碾压成石头粉充饥度命。
秋高气爽,月黑风高,村里一口百年老井旁有座大碾房,碾房土墙壁灯窝里,母亲把麻油灯捻拔得明亮,一筐筐土豆从老井旁石头槽里洗净剁碎,碾房里,驴拉人推,全家人一起上阵,轮番推碾子给毛驴助力,一桶桶土豆耸排了一溜。灯影婆娑,哥哥们在父母指挥下,干得热火朝天,幼小的我一手紧紧牵着走路还不稳的弟弟,一手紧紧握着一根小木棍做的麻绳鞭子,安静看着,静静想着,深情记住了这样的每一年,每一个迷人的夜晚。
土豆耸打团晒干,掺和荞麦粉或莜麦粉,囤积起来做冬储粮食。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大柴锅里有吃不完的 美食 ,把豆角,土豆,放满大柴锅,注入一桶井拔凉水,放一碗大青盐粒,把碾压后的麻籽用水稀释过箩,大柴锅里就有了一层黄色的麻油珠子泛起,锅壁上贴一圈土豆耸饼子,那口感既筋道又干巴,饼子下面有一层金黄色饹馇,趁热吃,脆脆的。
母亲做的炖咸芥菜疙瘩也是一绝,咸芥菜疙瘩切成条,放几块陈年腊肉皮,自制的土豆粉条,蒸一泥瓦盆小米干饭,全家人围在炕桌吃饭,听着从窗外传来左邻右舍嘻嘻哈哈的欢快嬉笑,童年的我感觉好幸福。
那个年月里,靠吃粮食吃不饱,山野菜,榆树皮,榆钱仁,山丁子,杨树叶子,橡子面,被火热年代的人民社员演绎得其乐无穷,基本解决了当时大环境背景下的温饱。
几十年过去了,难忘的是父母养育我们的心酸血泪,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弟兄们没有在特殊的年代里饿死,在父母精心哺育下,粗茶淡饭佐以野菜榆树皮,茁壮成长,感激不尽的是父母养育恩情,记住童年里的快乐与酸涩,懂得怎么去做一个感恩的好人,怎样去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
党的惠民、富民好政策,让昔日吃 “大锅饭”的贫穷落后山村变得富裕起来。但无论日子怎么变化,留在大脑深层里的童年回忆都终生难忘;无论时代几度变迁,村里老井旁的大碾房,碾房土墙壁上的煤油灯窝窝,还有父母一生的艰辛养育恩情都刻骨铭心。
竣稿于2021年3月19日 天津蓟州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