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新历新年(1月1日)

2. 农历年初一的前一日

3. 农历年初一

4. 农历年初三

5. 清明节(4月5日)

6. 劳动节(5月1日)

7. 端午节

8.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7月1日)

9. 中秋节翌日

10. 国庆日(10月1日)

11. 重阳节

12. 冬至(12月22日)或圣诞节(12月25日)(由雇主选择)

任何雇员都可享有上述法定假日如法定假日适逢雇员的休息日,应于翌日补假。该补假须并非法定假日、另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的日子。如雇员已按连续性合约受雇满三个月,便可享有相等于雇员该日正常工资的假日薪酬

香港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西洋或中国传统节日之外,还有如太平清醮、谭公诞、车公诞等特色节庆活动。

同时香港政府亦增加了很多盛事以及特别节日,最出名的就是“购物节”,其他还有“电脑节”等一类,而这类基本上都是针对购物的节日,因此在该类节日前去购物将会很有大幅度的优惠,甚至是让人惊喜,因此要去香港血拼的朋友是必看的了。

香港特色传统节日

太平清醮(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太平清醮,又称包山节,这个节日是香港的一个别具道地色彩的传统节日,每年在长洲岛上,居民都大肆庆祝。

在这传统的节日上北帝庙前有三个用竹棚搭成、挂满平安包的包山。

会景巡游是节庆的高潮,飘色、醒狮及麒麟队在岛上巡游,小孩装扮成古今人物或传说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因为包山的缘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节。太平清醮的庆典会长达一星期,当所有祭祀都完成后,最后一个项目就是“抢包山”活动。一声号令后,参赛者就会爬上包山,尽他们的所能抢夺包子,而抢到的包子会分派给其他居民。

谭公诞(农历四月初八)

谭公诞是香港本地的节日之一,这起节日起源于一人名“谭公”。谭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护神,为渔民带来平安与喜乐。

谭公诞主要的庆祝活动都在筲箕湾和跑马地举行;筲箕湾位于香港岛东面,昔日原为一个渔港。从前,每逢谭公诞,许多市民善信都会参与巡游、烧香膜拜,以纪念当年谭公为居民驱除瘟疫的事迹,场面十分热闹。这项饶有特色的巡游活动,曾因城市建设而停办,如今再度卷土重来,令舞龙舞狮、飘色巡游等节日盛况,沿大街上演,精彩可期!

车公诞(农历年初三)

每年农历年初三,位于沙田马场附近的车公庙就会人头涌涌、香火鼎盛,各男女善信上香朝拜后多会转动坛前的铜风车,祈求新一年转出好运新机。位于西页蚝涌的车公庙则建于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是香港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据说明末崇祯年间,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死亡者众,尤以沙田为甚,后来有人翻查史书及县志,发现宋朝有位车大元帅,平乱有功之外,更能遏止疫症,沙田的村民乃请人塑造车大元帅的造像,在沙田建立一间车公庙,庙成之日据说疫症即不流行,村民感激之余,就定于每年车公诞拜祭车公了。

香港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节习俗

贴挥春

挥春是粤语中的叫法,实际上它指的就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门联、福贴等。但近年来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的渐渐不再仅限于春联、年画,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舞狮、舞龙灯

舞狮、舞龙灯等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但在市区街头上很难看到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当属“盆菜”,这道菜是在盆状食器内加入鱿鱼、冬菇、花胶、大虾、发菜、红烧猪肉等丰富食材一起炖煮而成,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的寓意。而“发菜蚝豉”则是使用发菜与牡蛎干一同焖煮而成,取发财好市之寓意;象征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传统美食。

香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全盒”来招待客人,以象征吉祥圆满之意。内有数小格,装有多样带有好兆头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征抓银子、糖莲子象征连生贵子、糖莲藕象征佳偶天成、糖椰丝象征有爷有子、油角象征荷包满满等,真可谓是美味与美意兼得。

团年饭毕逛花市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讨“利是”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亲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习俗。

香港春节有什么习俗?

(春节)在香港习惯是叫做(过年)的.

香港新年习俗:

廿八 - 洗邋遢

是时候大扫除兼(洗白白)即(用柚子叶和黄皮叶洗澡)把之前一年不好的东西洗去,以焕然一新姿态迎接新一年.

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效,因此各家各户认真地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尘.

年廿九

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最繁忙的一天.

首先,在大门门柱贴上挥春,接著是门扉、厅堂,年�也是点缀家居的好材料.中国人一向把红包视为吉祥的象徵,所以爱用红色制成各种点缀品,像联、画、灯、彩花等等,几乎朱红一色.

年三十晚 - 除夕晚

中国人会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於古人皆围著炉子吃饭.

围炉时不分长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员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开动,也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摆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在人际关系疏离的现代社会中,象徵团圆的年夜饭尤重要.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尝一尝,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寿才能长长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徵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 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

餐桌上唯有鱼是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部份家庭过年时还会包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吃了饺子代表招财进宝之意,尤其有些人还会将钱币包入饺子内,吃到包了钱币的饺子,就表示新的一年将会发大财.

年初一 – 元旦日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望子时(十二点)来临,宣布新一年的开始。这时候鞭炮齐鸣,非常热闹.

全家都会早起,一家大小穿上新衣到亲友家中拜年.

拜年时,需彼此拱手互道「恭喜」,互赠红封包,说吉利话,例如“恭喜发财”、“增福增寿”等字句.

家中有贺客临门,主人也会端出各种甜食招待宾客,甜食通常为花生、冬瓜糖、瓜子、红枣等,客人在吃甜食时,也要即兴说些吉祥话,如「吃甜甜,大赚钱」等.

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是新春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也可藉此表达问候、关怀之意,增进人际关系.

按照传说习俗,大年初一忌扫地、忌往外泼水,取其财运不随水流逝的兆头。 还 有,这天要把剪刀藏起。 故一切肴馔原料,必须预先准备。 理由是菜刀、剪子属於凶器,春节动之并不吉利.

年初二 – 迎婿日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亦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传说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穷,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

而回娘家也不能空手,必须要准备一些礼物,称为「带手」或「伴手」.

年初三 – 赤狗日

年初三又称「赤口」,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习俗上今天不拜年,因为听说这天容易跟人吵架.

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香港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年初四 – 接神

家中的神灵,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户.

过午以后, 接神仪式开始:上供牲醴,并烧纸钱、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归位.

年初五 – 开祭财神

元旦的热闹气氛到此为止,俗称「初五隔开」.

神前的所有贡品可以移开,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节才拆下。 屋内积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

这样,原来生活步伐回复过来.

大年初五亦是祭财神日子,各行业都准备五牲,祈求财神爷赐福.

年初六 – 启市

踏入大年初六,一切回复正常,店铺开业,照常工作.

开门之前,每每燃放鞭炮,其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久.

居民亦会在当日接姑奶奶回娘家过年,当日即返.

年初七 – 人日节

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

这不是某人生日,而是全人类生辰.

至於节日起源,根据《占书》记载,指出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所以初七便是人日.

在人日,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

所谓及第,是希望在科考场高中状元,人吃及第是取其好意头的意思.

正月十五 - 元宵节

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亦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还会食汤圆,故亦称小过年

这天的夜晚,处处可见儿童手提灯笼外出嬉戏,各地的庙宇也会张灯结彩,高搭彩棚,展示各式飞禽走兽、花鸟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灯,并举办花灯竞赛,吸引了不少赏灯的人潮,热闹有趣的灯谜晚会则为更丰富了元宵节的习俗.

香港的文化习俗

有如下5个区别于内地的文化习俗:

1、天后诞

在香港这个繁华大都会,海上守护神 ─ 天后广受拥戴。每年天后诞,香港各区70多座天后庙都有庆祝活动,其中元朗有大型的花炮会景巡游,西贡的天后古庙则有渔船巡游。

2、长洲太平清醮

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欢腾又富地道色彩。在节庆期间,岛上居民全情参与,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热闹的程度更胜农历新年!

由于独一无二的包山,长洲太平清醮又称为“包山节 ”。

相传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请高僧设坛拜祭,并奉北帝神像游行,疫症才消除。如今,长洲太平清醮不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因其独特的色彩,而获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为“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呢!

3、佛诞

每年佛诞,全港佛堂寺庙都有礼佛庆典和浴佛法会,其中以大屿山宝莲禅寺的活动最盛大。

佛诞又称“浴佛节”,相传佛祖出生时,天上有九条龙喷下清泉为他沐浴,所以日后佛诞都有这个仪式。如今善信会以香汤沐浴佛身,寓意以佛祖的智能,洗涤污浊,净化心灵。同样蕴藏禅理的还有贺诞食品蒝荽饼,其味带甘苦,寓意人生苦尽甘来。

4、谭公诞

每年谭公诞,香港多座谭公庙都有贺诞活动。

谭公与天后一样,都是海上的守护神。相传谭公是元朝惠东归善人(今广东惠州),12岁得道,便有呼风唤雨、预测天气及替人治病的能力,所以被渔民奉为神明。

走进谭公庙,您会发现谭公的塑像竟是小孩模样。相传那是因为他年少得道,练成长生不老之术,即使年届80仍能保持孩童的容貌。

5、抢包山

抢包山是香港地区的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香港长洲。起源于清朝中期,由粤东海陆丰人传过去,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抢包山于每年春天打“太平清醮”结束后开始。善男信女门用面粉蒸许多包子,在北帝庙前砌成一座座“包山”,用来供奉神灵。人们在一声号令后便赶快爬上包山,尽他们所能抢夺挂在包山上的包。村民认为这些包子吃得越多,福气越大,所以人人争先恐后,甚至打架。

自78年以后,政府下令停办抢包山活动,改为分派形式。2005年起恢复举办抢包山活动,定于香港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公众假期举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传统文化汇

大陆与香港过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香港不像大陆习俗一样在家里贴春联、年画,他们是在家中过店铺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都在新的一年里寄予着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等美好寓意!

放鞭炮在香港是不允许的,所以你若是在春节时候去香港旅游的话你是绝对不会听到鞭炮声的。取而代之的是你会在未对利亚港上看到盛大的烟花表演!众多烟花在天空上绽放,成为了香港春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

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