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土高原的民居特点
窑洞文化。
黄土高原之上,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陕北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陕北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
地貌情况: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二、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为窑洞。
在黄土高原上,黄土的透水性都是比较差的,所以建造的窑洞就正好利用了这个特点,这种窑洞节省了非常多的劳动力,一般都是建在山腰上,可以克服黄土高原上的风沙。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
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0C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0C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黄土高原窑洞特点: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中国黄土高原约3000万人居住在各类型窑洞中
三、说说黄土高原上的人的住房特点,为什么这样建
1、黄土高原上典型的民居是窑洞,充分利用黄土的干燥性、疏松性和直立性(不易塌方)的特点;
2、黄土高原地区纬度较高、冬季较寒冷,所以民居的方位、门窗大都朝南,做到向阳、背风(背冬季风);
3、本地区多降暴雨,所以民居所选择的位置较高;
4、另一类民居--四合院的设计原因与此一致。
四、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作为地下空间生土建筑类型的洞,其建筑艺术特征又与一般建筑大异其趣。窑洞建筑是一个系列组合。
窑洞的载体是院落,院落的载体是村落,村落的载体是山或川、还原的黄土大自然。所以这种建筑造型艺术特色从宏观的窑洞聚落的整合美到微观细部的装饰美,无不打上“窑""字号的印记。
窑洞地区分布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
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知情者告知群众,不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