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

旅游营销宏观环境分析营销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宏观环境由一些大范围的社会力量构成。微观环境是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因素。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1、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掌握当地语言,易于人们的感情沟通,对营销活动十分有利。宗教与民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认识事物的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风俗习惯对消费行为、营销方式影响重大。此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人口、家庭规模、生活方式等以及社会团体的行为都对旅游企业的营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 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如营销对象的思想文化,表现为消费者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对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影响;又如旅游营销主体的营销术、营销成果也是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社会文化贯穿旅游营销活动的始终。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

二、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旅游业?

前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以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第一,消费需求已经从外生为主转向内生为主。2010年,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是21亿人次、1.26万亿元收入,分别占全部旅游市场近90%和80%。第二,基础市场出现了基数大、增长快但人均消费较低的现象。过去的十年,国内旅游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增幅,但主要是由游客人数的增加而实现的,目前人均年旅游消费量仍然不到540元。第三,出境游连续高速增长,入境游则缺乏明显的增长动力。2010年中,中国出境游市场(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达到创纪录的5739万人次,增长20.4%,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国际旅游客源国,也是亚洲最大出境客源市场。相比之下,入境游2010年增长只有5.8%。第四,市场主体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全国已经有2.2家旅行社、1.4万旅游饭店,30万家住宿机构和2万家规模以上的旅游景区,共吸纳了直接就业人口1350万,企业竞争已非常激烈,市场发育已相对成熟。第五,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中国正在从早期的客源引进为主转向寻求更宽范围、更深程度的产业合作。例如,2010年启动的中国德天·越南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就包含了旅游、房地产、会展、美食、购物等多个产业层面的合作。

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2、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2、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三、研究方法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四、基本假设不同。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