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安徽的滁州美食
1、天长甘露饼
天长甘露饼是安徽滁州天长市的一道传统名点,也叫“进贡甘露饼”这种点心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精细,因此还被评为全国优质名细传统糕点。造型美观,看着洁白如玉,层层叠叠的,给人感觉就像是一朵盛开的白牡丹。
2、定远卤鹅
定远卤鹅是滁州定远的特色美食,从来卤鹅都是定远的美食名片,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已成为寻常百姓人家的一道特色美食,也是家人款待亲朋的第一选择,鹅肉味道醇厚,汤汁自然清香,这两点也是定远卤鹅的特色。
3、秦栏大脆
秦栏大脆是安徽滁州天长市秦栏镇的著名特色小吃之一,香脆舒口,轻咬一口,那真是脆中有一丝甜,甜中透着一种脆,是早餐的佳品,现已提升至宴请主食。
4、凤阳酿豆腐
凤阳酿豆腐也叫玛瑙白玉,是产自安徽滁州凤阳县的一道美食,凤阳酿豆腐看着颜色奶黄,酸甜可口,外脆里嫩。
5、全椒马厂酥笏牌
全椒马厂酥笏牌在滁州制作酥笏牌美食的有很多,但最正宗的还是全椒马厂酥笏牌的,因为这里的美食口感最佳深受大家的喜爱。
滁州特色美食
滁州特色美食如下:
一、女山湖大闸蟹
女山湖大闸蟹是滁州特产美食。女山湖水质纯净,水产丰富,在这生长的大闸蟹背青、肚白、毛黄、爪金,只只个体肥大,肉质肥嫩饱满,鲜味十足。
卤鹅都是定远的美食名片。卤鹅,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已成为寻常百姓人家的一道特色美食,也是家人款待亲朋的第一选择,鹅肉味道醇厚,汤汁自然清香,这两点也是定远卤鹅的特色。
三、秦栏卤鹅
秦栏卤鹅表面呈金黄色,制卤比较复杂,根据食客口味的变化,选用八角、桂皮等做好酱汁,鹅肉边卤边入味,直到水分慢慢收干,浸润着辣椒油与卤汁,入口后柔韧的肌肉纤维与牙齿对抗着,麻辣咸鲜的味觉传递到颞横回时,简直不要太美味。
四、马厂羊肉面
马厂羊肉面用的本地自制的挂面,材料只需羊肉、生姜、大葱、小葱、香菜、最后再以胡椒粉和盐调味即可,要想让面条充分入味,就需要用筷子不停翻搅,这样煮出来的面条劲道,滋味鲜美。
五、池河雪片糕
池河雪片糕,特色就是非常的薄,色泽也很白,其口感滋润细软,虽然是面食,吃起来也不会感觉到干,味道绵柔香软,余味带着浓浓的米香。
六、全椒酥笏牌
全椒酥笏牌是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方面需要用油酥和面团一起揉和,切块,搓圆,混搭两种面,成形,沾水,黏芝麻,烤炉定型,冷却,最后放入炉火内,利用炉火的余热,熏烤过夜即可,出炉后香气扑鼻,酥脆异常。
定远大金山有什么景点
大金山,位于南京郊县溧水县东屏集镇的一座山,海拔99.8米,为秦淮河发源地--东庐山余脉,山脚紧邻南京市第二大人工湖--东屏湖,湖面面积7.8平方公里。大金山与茅山两山对峙,两座山中间土地平畴,秋末季节麦浪翻滚,景色壮观。从大金山山顶极目远眺,东庐山、茅山、大金山仿佛三兄弟,各雄踞一方。从山顶俯瞰东屏湖,湖中小岛如粒粒芥子,湖面平静如镜,天光云影共徘徊,令人神清气爽。
大金山风景区
大金山风景区(5张)
大金山风景区集生态景观、旅游休闲、会议商住、人文景观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占地约62公顷,区域内旅游资源蕴藏丰富,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又有威武庄严的军事景观,形成了融峡谷风光、湖泊潭池、特殊地貌、森林风光、野生植物、地方特色、战争遗址、军事文化、地方民俗风情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资源品类,具有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国防教育、农家乐、商务会议等品种多样、功能齐备的旅游活动形式,兼备景观丰富、整体性强、富集度高、容量大、原始野趣的独特优势。是宁杭生态旅游带上的一颗明珠。
安徽有什么风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PS:更多安徽的习俗如下:
安徽春节习俗一、过年只吃一顿饭
在寿县,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中。
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寿县当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间的每家年夜饭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锅能做多少饭就做多少饭。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罢年夜饭后,年龄最长者将剩下的饭盛出,然后在灶上慢慢烹制锅巴,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一个整体锅状的锅巴就新鲜出炉了。这时,老人虔诚地用双手将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来年大丰收。
安徽春节习俗二、“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安徽春节习俗三、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四、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而元宵节却很隆重。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安徽春节习俗五、吃饭之前先祭祖
庐江在那里过年,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饭一吃过,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在吃年夜饭之前,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先摆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后,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忙完了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六、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安徽春节习俗七、硬币放进扁食里
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在宿州地区,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安徽春节习俗八、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安徽有什么风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PS:更多安徽的习俗如下:
安徽春节习俗一、过年只吃一顿饭
在寿县,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中。
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寿县当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间的每家年夜饭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锅能做多少饭就做多少饭。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罢年夜饭后,年龄最长者将剩下的饭盛出,然后在灶上慢慢烹制锅巴,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一个整体锅状的锅巴就新鲜出炉了。这时,老人虔诚地用双手将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来年大丰收。
安徽春节习俗二、“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安徽春节习俗三、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四、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而元宵节却很隆重。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安徽春节习俗五、吃饭之前先祭祖
庐江在那里过年,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饭一吃过,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在吃年夜饭之前,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先摆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后,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忙完了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六、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安徽春节习俗七、硬币放进扁食里
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在宿州地区,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安徽春节习俗八、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定远特色小吃有哪些(要小有名气的)
1.人民路保险公司巷子里,那一对做“点点糕”的老夫妻,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吃,上中学时老夫妻出来就少了,随着粮食涨价,“点点糕”也是每见一次,价格就涨一次。最后一次吃,是五毛钱一个,好像是去年过年,听老妈说,前一阵子,她又看见了一次那个老奶奶出来摆摊子了,年纪确实大了。话说回来,她家的点点糕还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在芜湖也见过类似的糕点,小木罐,糯米,黑芝麻或者是白糖,就是没有他家夹红糖的好吃,做得又大又结实。就像每到中秋节,外婆总会自己为我们做小饼,用红糖芝麻做馅料,就是比用白糖芝麻做馅料要香得多。
2 馄饨。(1)茆家馄饨,老爸好吃,上幼儿园的时候总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老邮电局楼下吃他家的馄饨,边吃还边要两块夹鸡蛋的油酥馍。东大街的水泥路还没有修时,那一块的小吃是很繁荣的。后来,修路了,他家的馄饨只能在百货大楼前卖手工饺子,馄饨的地方看见了。上中学时,在太平洋后面的大排档看见了茆家馄饨,这时已经改成了茆家饭店,再要单独买馄饨,就很不乐意了,他家的馄饨好像也是第一个涨到一块五的。(2)保险公司,兄弟馄饨,这家的馄饨也不错,以前是两个兄弟一起开的,老二特别会说,后来兄弟分家,老大就跑到紫竹巷口卖馄饨了,老二还继续在蝴蝶巷里做。这家貌似也是我吃的最多的一家。(3)华丽饭店馄饨,说到华丽饭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哪,其实就是**大队对面,现在搞成了卡拉OK。上中学时,华丽饭店和水利局的一帮阿姨在那儿开了个馄饨摊子,用的是大骨头熬的馄饨汤,因为有一位和我爸是同学,每次我去吃的时候,还能有幸盛到一些带肉的小骨头,那个感觉,真是实惠啊。不过,阿姨们就干了很短时间。以后我也出外上学了。
3 烧饼。定远最地道的烧饼,应该是那种好长条的咸烧饼,两头尖尖的,中间还拧了几股大麻花,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烧饼是越做越薄,像大纸一样。比较喜欢吃的是紫竹巷口老杨家的烧饼,做得比较厚实,葱花,芝麻也比较足,一开始是3毛,后来涨到了5毛,中间消失了几年,不过上回回家时,他们家又出摊了,摊子挪到了马路对面,味道还是很正宗。这两年,在东大街甜食店附近也开了个烧饼店,可能是因为家里的烧饼店越来越少了,这家摊子的生意可以说是爆好,可惜他家做烧饼的时间太长,有时一炉要等半个小时,十分考验尔等的耐心,买起来总觉得不爽。
附加:说到烧饼,和其类似的小吃,定远也不间断地出现过几个热门食品,比较长寿的就是定远的油酥馍啦。味道还真不错,东大街和北门邮电局都有卖,个人觉得是配馄饨的最好食品,哈哈。再有就是油馍,上中学时最热门,一时间开了好多家,小的五毛钱两块,大的五毛钱一块,一中南门那还有一家是配着牛肉汤卖的,那会子生意一等一的兴隆,虽然很不干净,吼吼。现在卖油馍的就不多了,蝴蝶巷口,彩蝶轩旁边有一家,一直卖了不少年,生意还不错,北门邮政局门口好像还有一家。还有就是千层饼,配上葱花很稣,现在蝴蝶巷口还有一家再做,其他地方应该也有,这个比较常见,和馒头差不多。定远比较有特色是吊炉饼,现年好像都看不见了,小时候不喜欢吃,觉得和大馍一样,没有味道,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泡泡的,没有油,配点卤菜,还是很香的。前年好像满国风行土家烧饼,定远也不例外,不过这玩意寿命太短,只能是吃个新鲜,现在只有太平洋东门有卖的了。说到包子,不能不提华丽饭店下面那家包子店,许多家住北门的同学应该都吃过他家的早点,老板很勤快,有生意头脑,包子各色馅子都有,口感不错,沙汤,豆浆,稀饭也是种类繁多,现在不知道个开了。
4 拉糊汤。原料有什么?千张,海带,面筋。。。很糊,很糊,哈哈。现在貌似是没有了。以前最正宗的是公安局对面的一家,那种大大的铜的盛拉糊汤的容器,怎么形容呢,我也说不好,是大壶吧,壶嘴长长的,把壶嘴一倾,一碗冒着呼呼热气的拉糊汤就倾泻而出,特别适合冬天吃,再配上几块糯米做的糍糕或是炸的油条,很怀念呀。老爸也在家做过,比较稀,材料不足,没有感觉。
5 大救驾。来源于明帝朱元璋的一个传说。炉桥的特产,圆圆的,很多层,里面还有红绿丝,很有质感的千层饼。这个在街上卖得很少,以前炉桥的亲戚逢年过节总会带些来。爷爷家有小煤炉,再搞个锅,里面放上油,他就一个人搬个板凳坐在那慢慢的炸,因为是很多层嘛,所以要慢慢炸透,这玩意是甜的,和月饼一样,不能吃过,吃两个就会觉得腻人。说到炉桥特色,迎宾路上卖炉桥小吃的小饭店比较多,有特色的就是小刀面和鸡丝面,吃的时候再配上一个小葱拌豆腐,很优哉哦,我和我爷爷都有同感。
6 糖稀。芋头糖稀,小时候的最爱,我是甜食一族,55555~以前一中后巷子里有个通往实小的捷径,要经过一户卖小食品的人家。在那旁边有一个卖糖稀的老头,一个小椅子,上面摆着一些小孩子吃的玩意,还有小卡片,再有就是那罐子让我垂涎三尺的糖稀了,给五分钱,他就会用木头小棒搅一团给你,不稀不稠,刚刚够挂住,买一个含在嘴里,我就高高兴兴去上学了。那时每逢过年,外婆有时也会用大草锅给我们熬点糖稀,没有木棍子,我们就用木筷子搅,边吃边玩,童年啊,就是这样。后来在太平洋那,碰到过年,偶尔也会有些民间艺人出来摆摊,他们的糖稀花样要有很多,和捏面人一样,可以做造型,做得最多的,就是大肚子的老鼠和圆乎乎的兔子,买一个举在手里,根本舍不得吃,再一个,被人捏来捏去的也没了吃的欲望,索性就一路看着。
7 麻辣烫。定远的麻辣烫和我吃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一锅端。外地的不少地方都是把蔬菜,豆制品什么的一串串用竹签串好,顾客自选,价钱等烫好时一齐算。定远好像一直都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好在价钱也算公道。最早的麻辣烫貌似是开在人武部门口书报亭后面的那个小门面,窄窄的,两边还有镜子,下面就是两排长夭夭的桌子,一块钱一碗,放学后经常去吃,人武部大排档靠北边,有一家的蘸酱味道特别好,有时就是为了吃酱,跑去炸两块年糕,还有一次和老板娘开玩笑说,干脆送我点酱好了。年糕配麻辣烫,多加点辣椒,还八错。后来那家不做了,现在好像就广场上和蝴蝶巷有了吧?去吃了两次,记不得了。
8 定远小吃(1) 7楼说的娃娃鱼我也有印象,那时咱们的戚继光大爷还毅然屹立在汽车站的广场上,广场的一圈围了不少烧烤,和酿皮,米线摊子。娃娃鱼就是其中一家,对着人民路口,吃的次数不多,肉津津的,很有嚼头。太平洋那是有家贵妃酿皮,貌似是黑色的那种,我对这个不是很垂涎,所以吃的次数都不多,不过那家应该是这种小吃里比较好吃的了。
9 说到甜食店,我来介绍一个鼻祖,那就是粮食局的甜食店,就在现在五谷山庄的旁边,隔了一个大门,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我对于冷饮的最早记忆都是在那灌上的。因为家住在旁边,那时傍晚,老爸经常会拧个热水瓶带着我去甜食店里打一瓶果汁,记不得多少钱了,只记得甜食店里日光灯管是彩色的,里面很凉快,门口还挂了个黑板,上面写着“今日供应”的冷饮,里面有小赤豆,双色雪糕,还有我头一次知道的“三明治”,不仅如此,还有樱桃等做成的一碗碗冷饮,好怀念啊,后来的甜食店好像就都不是这样的感觉了。再后来,三招附近还开过两家,时间都很短。太平洋原来有两家甜食店,现在一家由当初的兼卖彩票改成了名副其实的彩票店,另外一家就是马路对面路人皆知的那个甜食店了,记得店门上贴的宣传字很有意思,老板娘长得不错,白白净净的,颇有点“甜食店西施”的感觉。这家生意做得很长久,加上地段好,一直是门庭若市,成了咱们年轻人聚会的不二场所,不过时间长了,这家也老不装修,里面的味道确实不好闻。在他家,比较经典的是八宝粥,偶们经常会要个冰葡萄,冰黄桃,或是酸奶,坐上一回子聊聊天,老板收钱那是很积极的。要说还有没有甜食店,有,不过现在也不在了,那就是“男孩女孩”服装店老板以前尝试开的甜食店,一开始在曾经的百姓人家对面,后来挪到了蝴蝶巷里面,也就是现在那个麻辣烫店,我们那会子常去吃两个冰淇淋球,或者是喝杯香蕉奶昔,掌柜的态度那是很好的,二建公司加油站旁边也开过一家,可惜这些都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就消失了,那个夏天里好像冷饮很吃香,人民路工行前面的红房子旁边到晚上也有人在那儿摆摊子卖刨冰,还有雪花奶酪,在上面洒点葡萄干,山楂和碎花生,引得我经常晚上旷课,跑去消遣一碗。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10九里香包子店。说到粮食局,我就想到了这个老包子店,九里香包子店,早上卖早点,中午做饭店,晚上会在门口摆个摊子卖白馒头。店里还是老式国营食品店的感觉,陈旧的筷笼,买包子豆浆要先买票,递到柜台里面,再等。一个个大圆桌,吃起来到是很宽敞,对那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大碗一大碗的豆浆了,味道很纯很正,加点糖,甜丝丝的。
11 曲阳旅社门口的炸面包。上小学时,曲阳旅社附近很红火,记得那儿有画像的,有时什么怪胎奇蛇的展览也在里面举行,伸头一看,黑漆嘛呜的,那种糁人的感觉到现在还有印象,到了夏天,还办一些书画培训班。言归正传,上小学时,旅社门口有外地人过来卖炸面包,7毛一支,用木棍串着,里面还能夹些豆沙或是一根咸香肠,每每路过那里,总是被那阵香味吸引,缠着妈妈要一个。(确实不是个好小孩)旅社没拆之前,还有一家店在那里炸龙虾,随着旅社的消失,一切都化为回忆了。
12 百姓人家。上中学时定远最热门的快餐店。位置又好,毗邻一中。里面那可以说是“八方美食,应有尽有”啊,西式面包和煎炸快餐,凉拌菜肴,各式糕点面点,炒饭,套餐,自点小炒,还有火锅店中店,各式电玩也比较有意思,几乎每个定远人都去过,而且是第一次有了刷卡消费的感受。其实要说有多好吃,好像还真算不上,但他确实比较适合我们年轻人,点的最多的好像是那里的咖喱炒饭,西班牙炒饭,确实贡献给老板不少钱呀。百姓人家是迄今为止,定远最大的快餐店,后来,店面渐渐小了,由于店面太大,通风跟不上,里面味道也不太好,总觉得有些擦不掉的油腻。后来,百姓人家的老板因为车祸不幸身亡,这家快餐店也封存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当时紧随它开的,还有粮食局对面,定远大酒店老板开的一家快餐店,样式差不多,不久也关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