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乡村旅游的理论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活,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多种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淳朴生活的特点,她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她是游客需要、农民受益、前景广阔、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环保绿色产业”。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伴随着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兴起,乡村旅游增强了传统农业的延伸,促进了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村传统产业只有种植和养殖,劳动方式单一,劳动强度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分工,从而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农家乐以及由农家乐经营带动的餐饮、服务、修建;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等,拓宽了农民的劳动方式,有效的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乡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由传统农业的种养殖经济向多种经济转变。
2、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拓宽农民的收入方式,加快农民增收。乡村旅游的每个农家乐就如同一个小景点和小旅行社,只需要对农民原有的住宅、果园、鱼塘等进行小量的投资,就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产生更高的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而且他们所投资的住宅、果园、鱼塘等,在有顾客时则经营,没有顾客时则自己使用或运营,不会闲置和浪费。传统农业的主要收入只有家畜、粮食和外出打工,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主要靠青壮年创收,收入方式单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年龄限不像别的行业有限制, 她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舞台,而且让他们不需离乡背井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解决土地荒芜、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务农收入低,很多农民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导致了大量土地荒芜,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变得极不合理,农村人口逐渐老龄化,后继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井研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在农村出现了很多起空巢老人受伤或生病无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弱化或自身被不法分子侵害等问题,造成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乡村旅游,在得到与务工一样甚至更多的收入同时,还照顾老人,教育了孩子,推动了和谐农村的发展。
4、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有些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的吸引旅客,不断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增加建设,使农村的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功效进一步加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民主意识和行业意识得到增强,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在他们心中愈加壮大。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旅行社如何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力
魏正怀: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 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加上很多地区脱贫致富的心情比较急切,不少企业急功近利,不同的目的地,提供的产品不同。
三、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鲜明的乡村特色性
所谓乡村特色,是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的,指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在前文已有表述)。
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因为乡村旅游产品和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的诸多差异性、独特性,从而产生的旅游需求。城乡之间的这些差异包括地理差异、历史差异、文化差异,城乡两个地域仿佛磁铁的两极,存在相互吸引的能量,这种能量的放射点,正是“乡村特色”,这种强烈和永久的能量,吸引城市人进入乡村,乡村人进入城市,两个区域内人口彼此双向互动。
乡村旅游产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不明显的乡村,不能依靠人造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只有那些具有相对突出的、明显的自然或人文特性的乡村才具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条件。
2.投资和消费的低门槛进入性
乡村旅游产品要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乡村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因此,从旅游投资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不需要也不能够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人造景观。
3.产品项目和产品线的丰富性
乡村旅游的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均较大,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且产品线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体验参与型旅游、消遣休闲旅游、康体保健旅游为一体,可较大一口径地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