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与天师道结合了。在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促使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了。杜光庭在天台山时是陶弘景的第七传弟子,他对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邓紫阳于江西创建起来。在之前的北宋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修习此派并开创地祇宗。唐宋时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炼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清微派约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师派表》把元君即东晋著名女冠魏华存与张陵、庄旭、许逊同视为清微派祖师。

实际上,此派之兴当得力于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毕道、黄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宋代盛行的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即所谓内炼正气,合天神之灵。

宋元以后,内丹崛起,崔希范、谭峭、陈抟、张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炼道,还有李钰得黄房公金丹之道,陈致虚得赵缘督传北宋丹法。张随居在青城山著有《参同契注》3卷;黄甫坦精医道养生,为宋显仁太后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观道士唐道丰为成都知府辛谏议治愈风疾等。

黄舜申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见,后来元代又封他为雷渊广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诸神多为三目。显然来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赵公山的赵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个帅班。该派主张内炼精神气为本,符咒术为用,接近于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别还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称为紫阳派。在北宋,天台山道士张伯端来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传授,著《悟真篇》,创立了此派,因张伯端号紫阳,所以又名“紫阳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炼方法上,主张先“命”、“后性”,与北宗不同。后来在元代,该派并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间,虚靖天师张继先来到青城山,再兴正一派于常道观。同时,在道教中后来与天师道齐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来。

全真道,也称全真派或称律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两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阳于山东宁海全真庵聚徒讲道创立此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圆融”、“知心见性”和“独全其真”。

在教规上,全真道与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荤腥,投师住庵为出家道士,养身习静,脱欲界,积功德。全真道分为七派,青城山所传为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兴盛起来。据记载,全真教著名道士邱处机曾在陇州龙门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处机与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见后赐予他“神仙”的称号,封他的爵位为“大宗师”,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后来,元世祖命提举李道谦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李道谦是著名的全真道士,自号“天乐道人”,赐号“玄明文靖天乐真人”,全真道于此时开始传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龙观道士吴碧于善辩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传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当时高道张三丰也曾来青城山访道求真,并留下碑刻,可惜所题之碑刻毁于动乱。

历经明末战乱,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以此地为神仙都会,于静坐谈玄之余兼理务,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焕然一新。

西蜀观察使司臬台赵良璧遇陈于青羊宫,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陈住持。至清代,李西月开创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无根树注释》、《道窍谈》、《后天串述》、《三车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闻,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悟真篇》,封陈氏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下传第十二代至易理论大师。

丹台碧洞宗的传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数永元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为懋,希微衍自宁。”

在1955年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观。张至益道长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广交武林英杰,曾与海灯法师、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为友,同拜深通各门派内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为师,学习道教的秘传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宫、玉清宫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对道家内丹真功及医理、医术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刘圆常、刘理钊和邓理云等人。

其中,刘圆常医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医道和炼养功夫,成为青城山功夫卓著、医术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虽然已经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曹明仙还能识各类动、植、矿物上千种,所传弟子为人治病也颇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许多,他们的存在都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特色

道教是土生的宗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老子有关“道” 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张陵青城山创道教: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千(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被禾师道改造与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不过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张陵主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 建治之后,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黄色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严重打击转入传教的低潮,干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较小,只有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青城山历代道教的演变:青城山道教的历代教派,从张天师创天师道正一派,经历了源于东晋时期以陶弘景为首的上清派;形成于北宋年间,流行于元朝的清微派;北宋间的丹鼎派南宗;元朝的全真道龙门派;清代末年的青城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陵创教后,道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可,于19世纪才又形成独立的道派。青城派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是中国道教的重要道派。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正北京成立,青城山道长易心莹山席大会,被推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当年又被推选为四川道教协会会长。1986年,在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傅元天道长当选副会长,1992年3月又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三、青城山与道教之间的关系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 公里 , 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 ,

名为“宝仙九室之洞天”。青城山背靠皑皑的岷山雪岭,俯临丰饶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重峦叠嶂,有 36 峰、 72 洞、 108

胜景。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的得名众说不一。一说青城山诸峰环绕,峰峦叠嶂,青山四合,山形似城,故名“青城”,亦称“青城都”。另一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清虚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之意。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流泉常年不断。诗圣杜甫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以“云作玉峰对北起,山如翠浪尽东顷”赞誉青城山。

青城山自古有道风仙气,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建福宫)纪念。迄今山中还保存有“访宁桥”、“轩皇台”、“黄帝祠”等述其传说的旧迹。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因得神仙马鸣生传授《太清神丹经》,而仙道修成。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置二十四治。鹤鸣山与青城山毗邻,张陵最早从鹤鸣山至青城山设坛传道,建立了青城治

( 一说为张陵之孙张鲁所立 ) 。今青城山中有天地日月石刻、羊马台、天师坛等遗迹。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自张陵开辟青城山仙源以来,山中仙迹不绝。三国时李阿居青城山修道,辟谷养生,号称“八百岁公”。魏晋时期,青城山有著名道士范长生。他博学多才,深谙天文术数,是当时天师道首领。成汉政权灭亡后,青城山道教一度沉寂。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从山下长生宫至山顶上清宫十余里,就有道观庵堂数十座。著名道士有李珏、赵昱、赵元阳、徐佐卿、王仙卿、殷九霞、甘道荣、赵仙甫、罗公远等。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当时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特别是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他在“云溪山居”潜心研究道学,撰著道经数十部,并搜集整理因战乱散佚的道经三千卷,编成《三洞藏》。他还对道教斋醮仪礼和音乐进行整理规范,编有《道门科范大全》八十七卷,人称“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杜光庭羽化后,葬于清都观。现白云溪畔尚有“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绘画而著名,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八仙真形图》、《十二仙真像》等。

青城山因有张陵传道遗迹,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1294

年,龙虎山道士汪集虚受张天师委派,入蜀兴复二十四治,并于青城山建贞白庵,被敕封为青城诸山正一宗主。明代,青城山道教属正一道。明末,张献忠起兵,蜀中兵燹频仍,青城山道士多避乱而去,许多宫观建筑先后被废。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开坛收徒,传授全真龙门道法,从此,全真龙门派在此山发展。康熙四十一年,钦敕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尊陈清觉为碧洞真人。此后,青城山龙门支派称为丹台碧洞宗,现已传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著名道士,如编《广成仪制》的陈仲远,重修常道观殿堂的彭椿仙,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易心莹,川西道教科仪大师江至霖,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等。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在道教丹道修炼流派中,青城山丹道可谓独树一帜。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称有岷山丹法,道士张盖精思于岷山石室中,而岷山第一峰即是青城山,历来是道教西蜀丹法的中心,并列青城山为可以合成仙药的名山。宋代青城山雷法盛行,神霄雷法创始人王文卿和弟子萨守坚都曾传法于青城山。南宋青城山道士朱梅靖习宝珠雷法,其传人有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青城山道士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是清微派第七至第九代宗师。

道教宫观建筑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从“道法自然”出发,青城山的建筑都依山取势,灵活布局,在隐、藏、幽、奇上下功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山麓至峰顶,栈道、丹梯、石桥时相勾连,亭阁、牌坊星罗棋布于游山道上。亭阁的建造随景而设,建筑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饰,枯树柱,树皮瓦,竹木栏,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朴实幽致。

青城山现有道教宫观 11 座,常住道士 150

多人。著名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位于青城山腰的常道观,又称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初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又改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天师殿、天师洞等。山门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石级直通重楼叠阁,两旁柳松挺拔,青龙殿、白虎殿掩映其间。三清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悬挂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三清神像。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周围群山环抱,松杉掩映,内供三皇石像。观门右侧一株高

50

余米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张陵手植。天师殿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建筑依山傍势,前低后高,中高旁低。天师洞位于天师殿上层,相传为张陵修炼处。洞中现有“天师”张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张继先之像。常道观道众甚多,为全真十方丛林,也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天仓峰。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宋宣和年间改称“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又名真武宫。现存殿宇系清代所建。背靠轩辕峰,面临白云溪。以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布局,配以云松塔、灵官殿,古色古香,环境清幽。殿内有八仙图等壁画和诗文刻石,供奉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铁拐李、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等塑像。殿外山势开张,四周林木繁茂。据说唐睿宗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羽化后葬于此山。观中古迹有薛昌浴丹井、杜光庭读书台、清人黄云鹄题记的云松塔以及问道亭和闻胜亭。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巅之高台山。始建于晋,五代前蜀王衍重建,明末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文武殿、东华帝君殿、老君阁等。上清宫以一种非常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建筑结构大多为单檐歇山顶,木穿斗梁架。宫内珍藏有楠木刻板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张大千绘麻姑、王母、张三丰、花蕊夫人等画像。山门外西侧石壁上刻有黄云鹄所书“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从宫后拾级数百米,即至青城第一峰绝顶,有“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和神灯三大自然奇观。极目远眺,群山翠浪,岷江蜿蜒,沃野千里。特别是在天气晴朗时,彩霞万朵。夜晚,远望天际,磷光闪烁,宛若仙境。难怪山门对联这样写道:“钟敲月上,磬息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风吹花去,鸟送春来,是人间,不是人间。”

自成为道教神仙洞府、羽士栖止之地后,青城山不仅高道云集,而且皇帝大臣入山修醮祈福者甚众。如唐玄宗、唐僖宗先后避乱入蜀,敕青城山道士修醮祈福。五代时期,青城山又受到前蜀国主王衍的崇祀。自古以来,青城山就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唐宋诗人岑参、张令问、杜甫、范镇、文同、张咏、范成大、陆游,近代名人颜楷、谢无量、沈钧儒、徐悲鸿、张大千、冯玉祥等都曾到青城山访幽探胜。他们寄情于青城山水,或题壁书额,或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诗文佳作。

青城山宫观中众多的楹联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如古常道观三清殿题有《道德经》中的名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引人深思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四川通江李善济

1910 年撰写的青城山著名长联,体制宏大,气势磅礴,原题于天师洞,今已移至建福宫。每联 197 字,全联 394

字,上联描绘青城山“纵横八百里舆图”的壮丽景色,下联以“上下四千年文物”为中心,历数青城轶事,抒怀古幽思和人生抱负。

青城山保留了大量道教科仪和音乐,其品种之全,名目之多,实属罕见。而且青城山道教音乐在其发展衍变过程中,除了与当地流传的各类地方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还与湖北、湖南、陕西、北京、云南等地重要名山宫观流传的道教韵曲和器乐曲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从东汉中期张陵结茅传道以来,青城山已历经了1800

年的悠久历史,遗存了大量的道教文物古迹,至今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圣地

青城有“青城天下幽”之名!

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还有道教“祖庭”之称!

名道“杜光庭”曾在此山修行过!

四、四川的青城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四大教道名山之首?

一、青城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它是中国四大道的名山之一。它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从宣元时期的宁凤子到东汉时期的张道林,再到清朝,这里有无数的道教名人。

二、道教最早由海明山的张道林创立,后来又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湖山、安徽祁云山四大名山大道创立。青城山不同于其他几座山,因为它是由道教张道林直接选定的。素有道教“五洞天”之称,素有“青城天下”之美誉。

三、对于这座山,我们也知道有一个典故,即神话故事说有一个蛇妖白素贞,所以有一首歌唱白城峪下的青城山。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比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更为人所熟悉。

四、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道教产生的一些思想文化观念也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谈到道教,我们很容易想到道教。对于道教来说,我们认识的人越多,就是庄周梦蝶的庄子。其实,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区别的。道家思想哲学由来已久。他更加注意和思考。

五、道教作为我国的一种本土宗教,起源于中国大地,也是一种民俗。一些好的民俗是民间巫术,道教追求的是羽化和不朽的境界。因此,在我们现在读的一些奇幻小说中,修炼的境界,其实修仙这个词本身就是来源于道教的。事实上,这些观点并不现实。至少经过几千年的奋斗,没有人意识到在我们正常的认知范围内。

这就是四川的青城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四大教道名山之首的具体原因。

五、青城山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并且有许许多多的道教名人在青城山修道,但真正让青城山位于四大道教名山之首,还是由于著名的天师张道陵。

在公元145年的时候,张道陵来到了青城山,但他来的时候山上还没有任何的建筑,于是他就在山上搭建茅草屋进行传道,这也就是道教的起源了,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青城山成为了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除此之外还有青城山的建筑,也很有道教渊源,大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相比于其他三座道教名山更青睐于青城山。

有“登高一呼,众山皆应”的老君阁,登上顶端可以欣赏无限风光,真的是一种享受。有最古老的上清宫,晋代的时候就建成了,后来清同治年间重建,特别古老,很有年代感,并且里面供有道教始祖老子的塑像、《道德经》木刻,这对于信奉道教的人无疑是最合适去的地方。张天师传道的天师洞也是青城山的另一个标志,环境特别适合清修。每次去这些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勤修苦练来得道,脱胎换骨变成人,一心向道无杂念,皈依三宝弃红尘……”,相信大家对这首歌已经耳熟能详了,白素贞的得道之地,青城山就更出名了,山里面有三大自然奇观和四绝,分别是日出、云海、圣灯以及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茶、白果炖鸡,还是个避暑胜地,桩桩件件,无一不令人神往。

六、青城山的文化性体现在

青城山上中国着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

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相关信息: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景区推出“你消费,我免费,这个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游”活动,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费的游客,就有机会享受免费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