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族的民居特色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拓展资料】

一、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二、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1、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2、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 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坚实牢靠能经百年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3、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二、想要关于苗族有特色的建筑图片、以及苗族的舞蹈动作图片 (苗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吊脚楼并不是苗族的特色建筑,土砖、木制、青瓦等多些

由于苗族分支比较多,多以花鼓戏扬名,其中猴儿鼓惟妙惟肖,你可以在百度搜一些,不过很多是表演性质的,不够传神。

三、土家建筑特色有“三大件”,分别是什么?

第一件,最具有辨识性和标志性的转角楼。

转角楼可能是土家标志性建筑最显眼的特征和表现。转角楼的设计也正是体现了土家族文化和生活场景。转角楼的设计是根据土家族的生活环境而打造的。由于土家族所在地区都是丘陵和山地。因此在除正屋以外他们会用很多柱子将正屋垂直延伸出来,并且围成一圈。从外边看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楼宇栏杆。并且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有上中下等层之分。并且在转角楼的房顶和走廊都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因此土家族的转角楼一般都是临水式或者是斜坡式。这种方式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潮湿和雨水天气,这也正是转角楼独特的魅力所在。

第二件,木屋花桥最具有诗意的楼房桥梁。

说到木屋花桥,很多人都在初中的地理课本上看到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湖南恩施独有的木屋花桥。该建筑主要是用于保护桥梁,不受雨水腐蚀,因而在桥上面建造楼亭。有的时候还可以供行人进行避雨,在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到桥上进行乘凉。木屋花桥主要由桥墩和桥廊两大部分组成。因其外观独具江南风格。并且从屋顶到屋檐都是呈梭子状排列。在建造时多用纯木材和少量水泥进行建造。在耐用程度和美观程度都是一流的水平。

第三件,最常见但又最别致的六角凉亭。

凉亭相比其他地区的来说,土家族的凉亭在设计方面更具有民族风情。从凉亭的对称性还有形状都十分讲究,一般设计是六个角呈中心对称,并且每个凉亭的柱子数量都是吉利的数字。一般来说都会和角的数字相等。古时候的凉亭主要由土家族的祖先修建用来给行人遮风避雨,也给本族人积善行德。当然六角凉亭在柱子的镂空和雕刻工艺方面也十分用心。经常可以看到在凉亭的六个角和柱子顶端见到一些吉利的龙凤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