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风俗
沈阳的风俗有吃糖瓜、吃冻饺、逛皇寺庙会、扭秧歌、皮影表演、二人转、回民小鼓高跷等,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
沈阳有什么风俗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沈阳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1、节日文化
逢年过节,沈阳都有举办灯会与庙会的传统。12月的沈阳冰雪旅游节、10月沈阳国际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2、传统曲艺
东北大鼓是一种曲艺形式,又称为“奉天大鼓”、“沈阳大鼓”、“奉派大鼓”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生活禁忌
沈阳春节期间送礼品时忌送白糖,结婚礼品忌送单数,小孩子忌讳下午出外走亲戚,孕妇忌看新人拜堂等。
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糖瓜: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揉合而成的一种曲艺。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清盛京宫廷礼仪是清代皇家祭祀、登基、婚庆等活动的表现方式,带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清代立都北京后,先后有4位皇帝10次赴东北东巡谒陵,至今沈阳故宫还珍藏着原始的典章、乐器、乐谱和文献纪录。东北大鼓已被沈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沈阳端午节民间习俗
沈阳端午节民间习俗:
1、买纸葫芦防病袪邪。
过去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采取很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以示消灾除病。
2、踏青
居民在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野地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平安。
3、挂钟馗图
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以除灾辟邪。这有个相关的传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4、女人戴香草荷包
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袪毒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
5、儿童额头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王”字,既希望儿童成才,也防止蚊虫叮咬,不让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总之,沈阳端午节民间习俗与全国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个别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