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有什么传统风俗吗?

澳门居民非常重视时节,特别是农历新年

元旦

每年的一月一日,在澳门各大酒店、的士高(迪斯可)及酒吧都挤满人,大家相聚一起,欢度这个重要的日子。到了晚上,南湾湖上会燃放出璀璨夺目的烟花来庆贺新一年的来临。在广场上还会举行除夕晚会。在接近零时零分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倒数著剩余的时间,当钟声敲响时,大家在一片欢呼声中踏入新年。

农历新年

每年的一月底或二月初时分开始,就进入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佳节——春节。从大年三十开始,澳门的主要街道和广场都会张灯结彩、摆满鲜花,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新春气息。除夕晚的零时以后,人们都会到妈阁庙或观音堂参拜,直至天亮。

大年初一,人们都兴致勃勃地到亲友家中拜年和互赠“利是”(红包)。从这天开始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上便会有各式各样的贺年节目,如舞龙、舞狮、音乐及舞蹈表演等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春期间的另一个高潮,被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元宵夜,大家观赏各式花灯、猜灯谜还吃汤圆,因为汤圆寓意家庭团聚、生活美满。

苦难耶稣圣像巡游

圣像巡游本是南欧的宗教仪式,澳门自16世纪设立澳门教区以来,便一直继承者这个传统。一般在每年的二月或三月,巡游要举行两天。第一天,背负十字架的苦难耶稣圣像庄严地从岗顶的圣奥斯定教堂出发,被迎到主教座堂,留在主教座堂接受祝祷。第二天,由教士门抬著苦难耶稣圣像出游,然后送回圣奥斯定教堂。巡游按耶稣基督的苦路公拜进行,行程设七个站,在每一站都会有纪念苦路的仪式,对伍中除了信徒外,还会有多好奇者。

复活节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献上生命并在稍后复活的事迹。这个节日对本地天主教社群十分重要。一般是在三月或四月举行。

有关的纪念和庆祝盛典分三天进行,耶稣苦难(星期五)、圣周(星期六)以及耶稣复活主日(星期日)。在这三日内,澳门各堂区的教堂都会举行庆典弥撒。其中一些传统仪式在邻近地区已不多见,所以现在有不少教徒专程从香港来澳参加有关的纪念活动。

清明节

在澳门俗称“踏青”、“拜山”。很多澳门居民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大家按照传统,带了烤乳猪、鲜花、水果和其他食品到先人的墓前拜祭。扫墓活动包括踏青、修墓、插柳、摆祭品、烧纸钱、拜祖先等仪式。这些仪式在很多城市现在已经难得一见。在澳门,繁忙的都市生活并没有淡化人们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大家藉著这个节日来表达对先人们的孝思。

花地玛圣母像巡游

为纪念葡萄牙人最崇拜的花地玛圣母,澳门会在每年的五月十三日举行隆重的巡游典礼。据说,圣母曾在1917年於葡萄牙的花地码头显灵数次。

活动那天,会有一队身著素白礼服的妇女抬著圣母像走在队伍的前列,在队伍中有三名儿童,他们的衣著打扮就像当年在花地码头看见圣母显灵的孩子一样。后面有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圣诗、念祷文跟随。巡游活动每年都是从圣母玫瑰堂出发到主教山上的圣母小教堂,并在此举行露天弥撒,然后再游回出发地。

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在这天全澳门人都会吃粽子以纪念。现在,龙舟竞渡赛也成为这裏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地好手都会汇聚到南湾湖,他们在这裏手持船桨,奋勇前进,还有观众的呐喊、喧天的锣鼓声和飘扬的彩旗使平时静静的南湾湖变得十分热闹。

七姐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澳门会举行七姐诞,主要是未婚女子的节日。传说,织女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与牛郎相会一次,相会时是由喜鹊在银河上给他门搭起一座桥。现在每到这一天,街上到处都挂满了喜鹊等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物事,而澳门境内的年轻男女门也都会打扮一新,到街上游玩,参加他们的盛大节日。

孟兰节

孟兰节又称鬼节。澳门是中国保留此习俗的少数地区之一。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的前后几天,不少人家会在自家门口或者行人道上摆放米饭、肉食等祭品,并且燃烧香烛冥钱,人门相信无论是自己的祖先或游魂野鬼都能“享受”这些祭品。这几天澳门各处火光闪闪,烟雾弥漫,气氛很是诡秘。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别具特色的灯笼,向人们预示中秋节即将来临。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之间会互送月饼,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团圆饭。夜晚,很多人会提著色彩缤纷的灯笼到户外赏月,聊天。尤其在南湾湖、公园、黑沙海滩等地方会聚集很多人,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和合时佳果,共用天伦之乐。

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澳门人有登高、扫墓、吃重阳饼的习俗。在这一天很多人会携男带女登上螺丝山、松山、主教山等高处,一边饱览秋色,一边度过一个愉快的家庭日。

华光诞

九月二十八日为华光诞。莲溪庙一般会举行酬神演戏活动。莲溪庙历史悠久,庙中供奉华光神像,就是被称为戏神的“三眼华光”,一直为梨园子弟所尊崇,所以历百余年来,都有神功戏演出,甚至香港沦陷期间,莲溪庙在华光诞时一样会有演戏活动。

耶诞节

在澳门,耶诞节的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加上她独有的欧陆风情,使人有身处欧洲的感觉。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澳门很多饼店和酒店都会出售传统的葡式圣诞蛋糕;全城的大街小巷也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饰,大大小小的教堂内会传出欢乐的钟声和唱圣诗的歌声,充满了圣诞的气氛。

二、澳门的礼仪风俗都有哪些?

澳门邻近广东,居澳的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居民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澳门人的结婚仪式主要分为二类:在澳葡萄牙人、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国人采用的仪式,一般是到教堂举行婚礼,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这在澳门总人口中仅占小部分。大多数澳门居民是粤籍,故广东仔的结婚仪式是其主流。迎来新婚夫妇后,一对新人参拜天地、父母及互拜,然后大摆宴席,宴请众多亲朋、各方嘉宾,继而新娘端茶致敬亲友,亲友们接茶饮后送茶杯时,需递上“红包”,以示祝贺。近代受清朝影响,新郎头戴及第帽,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红裙。不过,二战之后,这些传统婚礼服装逐渐为男着西服、女披婚纱所取代。宴请也从家中摆设过渡到酒楼。

在生儿时设汤饼宴,粤人多分送姜醋与邻里或探访的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在婴儿过周岁时,有条件的人家则登上酒楼(取其登高吉祥之意),略设小宴庆贺,年长的亲友还给婴孩一绺线,意即长命富贵。为老人祝寿是中国敬老的一个传统。寿庆规模视其家庭情况而定,寿堂布置得五彩缤纷、红烛辉映,寿礼摆满案台,儿孙对老人行跪拜大礼,有名望的人士还会受到当地官员或名流的祝贺。丧事仪式也有繁简之分,一般在澳中国人较重孝道,其做法比较繁琐。葡人及其他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则到教堂吊唁、祈祷,让逝者灵魂上天。

祭祀祖先乃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澳门居民与国内一脉相承,祭礼形式也没多大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清明节。许多人在去世亲人诞辰或忌日也设三牲举行祭拜,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在春节来临之前,澳门居民纷纷上街筹办年货。澳门人也同样讲究好意头,以求新春大吉大利,一年到头平安顺利。如年糕,意即年年收入步步高;绿色瓜子,图个吉利,瓜子形似小银元,剥瓜子也就叫“抓银”。除夕之夜,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年饭”,然后在家中向尊长叩头拜年。在除夕之夜和年初一,爆竹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舞龙舞狮贺岁,也为春节增添了节日气氛,特别是醉龙表演,这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节目。元宵佳节,人们吃了汤圆之后,喜洋洋到灯会赏灯。在澳门也有不少善男信女,则到各寺庙焚香祭祀。澳门端午节如内地一样,人们喜吃粽子和赛龙舟。澳门居民对中秋节也很重视,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已成传统。

饮食方面,“以中为主,中葡结合”,澳门人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差别不大,也由于澳门长期华洋杂处,其生活习俗在有些方面也是中西混合。澳门人的吃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澳门人每日用食物方面基本支出约占收入1/4左右,目前,澳门拥有各种饮食店大约600多家。其中有不乏高档的豪华酒店,更多是专营饮食酒楼餐厅。出于传统习惯和节省时间考虑,澳门人早餐和午餐常用“饮茶”来代替。不过名曰饮茶,事实上澳门喝茶总少不了各类点心和粥粉面饭。澳门还有不少当地出生的葡人喜爱的食品,如“威虾酱”、“喳咋”和“牛油糕”等。

澳门还有不少水上居民,约有1万多人,他们属于中国南方“蛋家”这一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一只船就是一个流动的家,甚至是一个家族。水上居民一般从事捕捞业,他们与陆上居民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以前这些居民受到陆上居民的蔑视,故他们择偶一般都在内部,很少与陆上通婚。祭祀神灵和祖先也是水上人家的传统,但他们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诸如“咸水歌”一类,构成了水上居民特有的社会文化。二战后,好些水上居民搬到陆上居住,进入工厂做工,生活与陆上居民已无多大差别,其后代也便于接受文化教育。

三、关于澳门的风俗习惯

1、鱼行醉龙节

鱼行醉龙节为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

2、谢灶

谢灶为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扩展资料

鱼行醉龙节历史渊源:醉龙传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那时香山境内瘟疫横流,乡民求助佛祖,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遭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

乡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认为大蛇是龙的降凡,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籍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这吉祥日子。祈求风调雨顺,消弭水祸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19世纪末中国战祸连绵,随着香山一带鱼行从业先辈移居澳门,结合原来居于澳门的鱼行从业先辈,将此项民间传统习俗 根澳门,继而演化成澳门鲜鱼行同业间团结象征的节庆活动。

经过数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澳门鲜鱼行醉龙节庆发展亦渐具规模,团队日渐庞大,除了成为澳门和谐社会中独有具地方特色的大型传统节庆活动外,亦成为本地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年岁岁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行醉龙节

四、澳门的民俗禁忌

1.民俗风情

澳门人爽快热情、开朗真诚,说话干脆,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对吉祥话、吉祥物和吉祥数字较为偏爱,如”恭喜发财”、”鱼”、”8”、”6”等。澳门人不习惯在家中招待客人。开张庆典要舞狮耍龙,摆放供台,点香乞求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生儿育女要设汤饼宴,分送姜醋与邻里或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

2.重要节日

澳门96%的居民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在澳门得以弘扬光大,尤以民间节日文化最为丰富,保持了独特的传统色彩,而且有的节日活动具有国际性。澳门属于民俗、节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这些节日里,还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贺活动,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重阳节的祭祖,端午节的吃粽子、划龙船,中秋节的吃月饼、摆花灯,春节的行花市、派利市等。

属于宗教的节日有:复活节、追思节、圣母无原罪瞻礼日、圣诞节等。此外,市政假期有2日,公务员还有2日特别豁免上班的假期。澳门还有多项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和一些传统的农历节日,但不列入公众假期,如每年农历3月23日的”天后诞”,农历七月十四日的盂兰节(俗称鬼节)等。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