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州的春节习俗
永州春节除了我们熟悉的扫新、守岁、贴春联、放鞭炮、封压岁钱、开财门、舞龙舞狮等风俗以外,还有很多奇异有趣的年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
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纵情欢”。辛亥革命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此外。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
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
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参考资料来源:永州新闻网 永州人过年有这些习俗哦 你都知道吗?
二、永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古城,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比如自然景观的九嶷山、舜皇山、阳明山等,都蕴育了不同的文化,景色真的不错,我都去过,感觉开发力度不够,但是资源保存的力度还OK可能是因为宣传少人去的少。还有因为柳宗元贬居于此,现在的零陵古城的古文化气息非常丰厚哦,你可以上网查查图片瞧瞧。
我曾摘录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文章你可以看看,
永州,古称零陵,风景优美,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时,如何挖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永州市文化遗产能从一些方面反映当时永州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当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重视它,就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意识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物质,即可以帮助我们能动的改造永州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永州市的发展无碍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开发和保护永州市文化遗产能帮助我们发展永州。了解永州的历史文化可以增强我们市民的自豪感,大力提高永州的文化文明,同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三、想了解一下永州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
是湖南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湘西南港口城市,位于中国黄金线中南段,湖南西南部,东濒郴州,南接广东清远连州市,西与全州市相连,北与衡阳市毗邻,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
永州古称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现辖九县两区,全市辖:冷水滩区、零陵区(原芝山区)、祁阳县、东安县、蓝山县、双牌县、宁远县、新田县、道县、江华县、江永县。市府驻冷水滩城区。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辖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市辖区总人口110万(2009年),市辖区城市人口40多万。 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市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文昌塔、三圣湖、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铁路横贯东西,322国道、207国道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广州航线。衡昆高速公路、二广高速、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市区形成新的铁路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中部。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及与外地人的交往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永州的历史和现状,服务当前和今后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永州地方风情的内容极其丰富。地方语言,民族服饰,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婚丧喜庆的重大礼仪,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方言,各县都有县内通用的“官话”,又有不同类型的“土话”, 语音千差万别,多数人既讲“土话”,又讲“官话”,实行“双语制”。又如待人接物,从见面到让座,从斟酒到吃菜,都有不同的讲究。同时,由于永州境内住有汉、瑶、壮等不同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永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纯洁朴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地理志》),“地有舜之遗风”(宋编《太平寰宇记》)。
热情好客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突出特点,也是永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凡到过永州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热情的永州各地人民,虽然待客礼节各异,但往往尽其所有以待客人。这种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能歌善舞 这是永州各地的又一特点。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永州境内的民间歌舞就广为流行。到唐宋时期,永州民间歌舞已成为普遍现象。宋《晏殊类要》说,永州“俗尚歌舞”。这也说明永州人民古往今来都爱美的享受。现在,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载歌载舞。特别是江华瑶家的《长鼓舞》和瑶歌,祁阳的地方小调等,均称誉省内外。
当然,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永州的风俗习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如“信鬼巫、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婚姻中的尚门第、重彩礼,以及重男轻女,宗族械斗等,都是消极无益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古代有识之士也极力反对。如清代郡人常在就反对当时的陋习,如“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等等(清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永州风俗习惯中的迷信成分和封建宗法观念等消极因素,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部分陋习又有回潮。
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从根本上讲,是本地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外来影响。它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特别是本地经济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永州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消极因素将逐步减少乃至消失。
永州是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四、永州春节的习俗
永州人过年,大年三十要先“封岁”。
所谓“封岁”(也称分岁、坟岁、拜年坟),就是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封岁”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之兴旺发达。
“封岁”的祭祀仪式相当隆重。大年三十上午开始,下午达到高潮。当天家族中的男男女女(老社会时女孩不去封岁,如今子孙后代扯着长龙封岁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表现)带上米饭、鱼肉、纸钱、纸花、香烛、鞭炮、酒水、公鸡等祭品,来到已故长辈和先祖的墓地。
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锄除,给祖坟添土,并挑选一位最有出息的晚辈在先祖的坟顶上插上摇钱树。接着按程序举行祭祀仪式:家中年长者在先祖坟头压上纸钱,再在墓碑前点上香烛,供上米饭、鱼肉等祭品,宰杀公鸡并将“血食”淋洒在纸钱上和墓地石碑前,然后焚烧纸钱。
烧过纸钱后,由年长者告诉先祖们,今天是大年三十,亲人们请他们回家过年来了。并由这位年长者向祖先汇报一年来晚辈们的得失。有的家里娶了媳妇,有的添了子孙,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升职,有的发财,这时都要向祖先表达谢意;有的家里不顺不睦,有的多灾多难,也要祈求祖上庇佑来年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接下来亲人们就在先祖坟前按辈份大小依次行礼跪拜、磕头许愿,祈求先人英灵保佑。最后是燃放鞭炮与长辈和先祖们一起辞旧迎新,请他们回家过年。
五、永州有什么特色节日习俗?
小元宵
时间:农历正月初五
地点:宁远、蓝山、道县、新田等县
介绍:宁远、蓝山、道县、新田等地瑶族,以农历正月初五为“小元宵”节。这天,各家都要摆出过年的好酒好菜(荤菜),开怀畅饮。当天晚上,有条件的村还要举行对歌舞龙活动。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节还显得热闹。小元宵过后即投入劳动生产。
赶鸟节
时间:农历二月初一
地点:江华县
介绍:瑶族多在山上居住(有所谓“无山不瑶”之说)。我国南方山上树木繁茂,鸟类群聚,因此,瑶民与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所以,瑶山传承着与鸟有关的风俗和传说就比较多。农历二月初一,繁忙的春耕还未开始。这一天,江华瑶族民众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愉快地开展喂鸟、比鸟、歌鸟等活动,欢度敬鸟节。不停地默念着传统的“祝词”,早饭以后,男女老少成群结队,高高兴兴地去赶“鸟会”。
传统的鸟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奇特的魅力。一般都有比鸟、歌鸟两项活动。“比鸟”,是甲、乙两方把各自的鸟笼挂在一起,双方的鸟便会搏斗起来,越斗越凶猛,越斗越精彩,观看的人们不断喝彩,斗赢一方的鸟主自然更是高兴,其鸟获得的赞美也更多。
“歌鸟”更富于情趣。主要是以鸟为由,以歌为媒,男女青年对唱瑶歌,选择伴侣,自由恋爱,缔结良缘。
斗牛节
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地点:江永县
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江永县瑶族姑娘流传的“斗牛节”。名为“斗牛”,实为姑娘会友,参加的都是未出嫁的成年姑娘,又称“姊妹节”、“女儿节”。这一天瑶家姑娘穿上美丽的服装,邀朋约伴,成群结队,选择当地风景幽美的山林或溪泉水边进行。在“斗牛”集会时,各人的“三花”食品,互相品尝,评论一番,谁的花样图案精巧玲珑,新奇美观,就会受到称赞、推崇。在“斗牛”集会中,除了唱山歌、讲传说故事和游乐嬉戏外,还谈个人生活情趣、婚姻计划等。“斗牛节”的游戏主要有“画眉跳圈”。
尝新节
时间:农历六月初六
地点:江华县
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早稻开镰收割之前,江华瑶山家家户户先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饭,摆酒设宴,欢度瑶家传统的“尝新节”。
尝新节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饭要先敬祖宗,再将一些肉饭喂狗,请狗“尝新”,然后一家大小才能随便吃喝。为什么尝新之前要先将些肉饭喂狗呢?相传早先人间没有稻谷,瑶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种。狗在玉帝的谷仓里打了个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然后返回人间。不料在渡天河时,狗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几粒。就是这几粒谷种,使人间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长成了狗尾巴状。为感谢狗的功绩,瑶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际的六月初六,将第一碗新禾米让狗“尝新”。
送懒节
时间:农历六月初六
地点:宁远北部、新田等县
介绍:农历正月初三是宁远北部、新田等山区瑶家的“送懒”节,这天各家都要把春节期间抛丢在室内的瓜壳、果皮、鞭炮纸悄、杂物垃圾,打扫干净,挑到村外焚烧,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谓之“送懒”。焚烧前,要点烛化纸,烧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要干干净净,讨一年的吉利兆头。此俗今少有沿袭。
盘王节
时间:农历十月十六日
地点:江华、蓝山、宁远、江永等县
介绍: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在湘南、湘西南的江华、蓝山、宁远、江永等县瑶族地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
六、永州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每逢春节,永州地方,一般人家香案灯烛,穿戴新装。凌晨,燃放鞭炮,叩拜天地祖先,祈求当年吉祥如意。
初一至初三三天,男女老少说话必须讲究喜庆。为保证出言吉利,除夕对小孩千叮万嘱,并用红纸书写“童妇之言,百无禁忌”之类的话,贴于厅房。一些地区用稻草擦拭幼童嘴巴,以示小孩新年乱说的话不算数。
大麻地区村民春节凌晨即在除夕一直燃烧旺盛的炉上撒一把食盐,以盐着火的爆炸声,表示“百无禁忌”之意。为图吉利,初一到初三此三天不扫地,不往外倒垃圾。
拓展资料: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货、扫尘、贴年画、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参考资料:永州新闻网——永州的春节习俗
不扫地,不往外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