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曲酸饭的做法

糜米酸粥,俗称老糜米,又称硬米,是河曲人的“保命梁”酸粥又是河曲人的“救命饭”。酸粥味道好,必须有个好的将米罐,还要有个好的,要淘米,温水入罐。误入,浆汤会发老酸、臭酸、温度超高浆汤发白皮,不能使用。

吃在河曲之河曲酸饭传说

相传河曲人吃酸饭,始于北宋,那时辽兵常常入侵,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有时候泡好的米丢下,几天后回来舍不得丢掉就凑合着煮粥吃,结果味如酸奶,黄亮坚韧,又能,于是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度以上温度下侵泡4——8小时后澄出汤即做成酸粥,盛夏时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河曲家家户户炉台上有一“浆(酸)米罐”,子孙相沿,爱莫能舍。

吃在河曲之河曲酸饭吃法

山药酸粥:黄金颗颗浆罐里,先下山药后下米;山药瓣瓣绵腾腾,糜米颗颗坚铮铮。

浅释:山药去皮切成块,先煮半熟,然后将已经浆酸的糜米下锅。熟了就酸腌菜吃,菜里放辣椒,是河曲的一大美食。

葫芦酸粥:精米酸粥黄葫芦,酸甜可口糖葫芦;白米洋面我不吃,葫芦酸粥赛坐席。

浅释:山区的旱地葫芦,切杀夹刀,篜煮胶粘,干沙甜蜜,非此不得吃粥。

红薯酸粥:红薯酸粥甜似蜜,烧上茄子抹上吃;酸甜相交奶奶饭,五香烧茄拌上蒜。

浅释:河曲的红薯七十年代开始种,吃红薯酸粥并不年长。茄子产于沿川乡镇,古年间就有茄子抹酸粥的习惯,烧熟去皮,调油盐醋加蒜末和合。

二、河曲县美食

河曲县美食有河曲开河鱼、河曲酸粥、驴肉碗托、河曲海红果、果丹皮、杏瓣儿等。

1、河曲开河鱼: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的特产。开河鱼不仅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河曲县著名特色菜。

2、河曲酸粥:为河曲一代特色美食,能开胃健脾,妙不可言。

3、驴肉碗托:是河曲县最传统的小吃之一,河曲人几乎可以说是吃着碗托长大的,其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4、河曲海红果:源于山西省河曲县,也叫作醉果或者海棠,果实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5、果丹皮: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主要是用海红树的果实加工而成,历史悠久,酸甜可口,健脾消食,是一种健康零食。

6、杏瓣儿: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在河曲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儿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儿,而唯独河曲一带是油杏瓣儿。

三、河曲酸粥怎么做?

1.黄米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温水,用筷子搅动几下,沥去水分。

2.洗好的黄米放在一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温水,没过黄米表面,放在一边静置发酵到米酸。

3.锅里放入足量的清水。

4.绿豆用清水洗净,放入锅中,大火煮至绿豆开花。

5.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丁放入锅中。

6.南瓜洗净,切成小丁放入锅中。

7.大火煮至食材熟。

8.发酵好的黄米用漏勺捞起沥水,汤汁依然保留在容器中。

9.黄米放入锅中。

10.大火烧煮,至锅里的水开。

11.用勺子舀起开锅的水。

12.放入发酵的容器中,与之前的发酵汁混合,放在一边继续发酵,以供下次使用。

13.用勺子搅动粥体,至黄米熟,带有大量的汤汁,熬成的则为酸稀饭。

14.用漏勺把所有的食材沥水捞出,制成的则为酸捞饭。

15.用勺子搅动,熬煮到看不见汤水,制成的则为酸粥。[1]

四、酸粥的做法

材料:大米40克、小米100克、金龙鱼油10克、芝麻 3克、香油2克。

1、首先往锅里舀半瓢水。

2、然后我们把煤气打开中火加热至水开。

3、紧接着我们把已经江好的米倒入锅中。

4、我们等锅里的米熬成糊状后倒入碗中。

5、我们再找一个锅,倒入金龙鱼油后小火加热1~2分钟,放入芝麻在加热1分钟。

6、最后我们把油倒入碗中,滴上2滴香油。

扩展资料:

酸粥的由来:

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路过此地,当地老百姓 皆大欢喜,家家户户泡米为大军士卒准备饭菜,谁知由于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就发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发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谁知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

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发现这种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妙不可言。难怪这一带的妇女即使不用化妆品皮肤也白嫩细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粥

五、酸粥的做法、吃法、来历、营养价ŀ

酸粥是山西省河曲县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这里的“酸”不是指山西醋的酸味,更不是食物发馊后散发出的酸臭味,而是经过当地百姓精心制作的一种天然发酵后散发出的酸味。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由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同样盛产五谷杂粮,糜子就是河曲的一种土特产,至今在河曲的五谷杂粮中占据着独特的优越地位。糜子不选择地势,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一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袭、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食。用来做粥、做捞饭。 河曲酸饭由来已久。据《河曲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准备做饭,忽有辽兵来袭,老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尽皆出逃。几天后兵退还家,发现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想丢掉又舍不得,将就煮熟,权且充饥。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从此后,酸米饭便载入了河曲传统饮食文化的史册,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经常食用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 酸粥是河曲人一年四季断不了的一口早饭。早上把在浆米罐里浆了一夜的糜米下到锅里,稍煮一会儿,把煮米的汤再回到浆米罐里一部分,作为下一次浆米用。这样周而复始,连续不断,浆汤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香。做酸粥讲究的是火候,叫做“紧火捞饭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把火调成慢火(在火炕炉的炉盖上调火,炉盖盖严则火大,炉盖拉开则火小),不停地在锅里搅和,大约十几分钟后,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一下便可食用。下地劳作吃上一碗酸粥,或喝上一碗酸米汤,一天不饥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觉的疲劳和困乏。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晚上喝“酸稀粥”,已经成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吃的时候再配上腌菜,就是河曲人一顿可口的早饭。一个“江米罐子”、一个酸菜坛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两样器皿 河曲民歌唱:“山药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

六、河曲除了海红蜜,还有别的什么特产吗

海红果

河曲县特产海红果,俗名"海红子",为河曲县特产。河曲栽种此果历史悠久,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开河鱼: 南来北往的商人见多识广,吃了郑州豫香楼的黄河大鲤鱼,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在河曲这个小地方,竟有天下黄河任何一处都不能望其项背的鲤鱼美食极品——黄河石花鲤鱼。这种珍品鲤鱼,独产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桥峡中。上下里许,激流缓水,鱼种各不相同,历来是皇家贡品。石花鲤鱼赤眼金鳞,脊梁上有一条红线,肉雪白个大体重,食之味美,素负盛名。每年解冻开河时方可捕到,所以叫“开河鱼”。数量级少,成为鲤鱼中的极品。那些吃过郑州、济南鲤鱼宴的巨商,品尝到石花鲤鱼后,无不感叹:黄河美食出河曲。

杏瓣儿

河曲县特产杏瓣儿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考证,杏瓣儿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儿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

在解放前,这里产的杏瓣儿就已经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儿,而唯独河曲一带是油杏瓣儿。加工时,先将杏仁放在开水锅内煮1~2小时,捞出后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将浸过的杏仁捞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红皮;用开水煮熟后用凉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别加入各种食用色素,再拌少许黄油。就制成各种彩色的杏瓣儿。

最后是炒杏瓣儿,是把杏瓣儿和粗糠一起放在锅里干炒,杏仁由白色变成浅黄色即成。在炒的同时糠经加热后渗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儿是油润润的,油杏瓣儿也由此产生。

油杏瓣儿的特点是: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