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色建筑有哪些
马祖岛
马祖列岛的主岛,又名“南竿塘岛”,位于闽江口外偏北15海里处,与黄岐半岛遥遥相对。面积10.4平方公里,属连江县。据《连江县志》载,宋时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漂到南竿。岛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清康熙时册封为天后,世人尊称为“妈祖”,岛因此谐称为“马祖”。岛上林木葱郁,青翠宜人,昆阳亭、怀古亭、逸仙楼等亭台楼阁散布其间,还有妈祖庙、山陇浴场等名胜,有“海上公园”之称。附近的东犬、东引二岛各有一座造型富有欧洲情调的灯塔,旋转折射光源可远照30海里,原为粤东进入闽江口海上的主要航标。戚继光曾派军队驻防马祖列岛,建烽火台监视海面。郑成功也以此作为收复台湾的练兵基地。东犬岛上还有闽人董应举题写的大埔石碑,上有“宣州沈有容,获生倭六十九人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等字样,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军民的剿倭业绩。青芝山
在闽江下游连江头镇西北侧,距福州约42公里。相传古时山上有青紫色灵芝生长,故名青芝山;因山上有很多岩洞,又称百洞山。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山由奇峰、异洞、怪石、流泉等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还有青芝寺、梅花楼、啸余庐、林森藏骨塔等建筑依山而筑。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开拓青芝名胜,移寺于此。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国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资修建前殿(又称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饰,焕然一新。寺旁有狮子岩、三鱼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鲸”、“仙桃”、“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等景致。梅花楼,在青芝寺左侧。原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山下梅屿村。当年董应举不阿附宦官魏忠贤,被弹劾落职,回家乡修此读书处,以寒梅傲雪,自喻风骨。民国8年(1919年),乡人重修青芝风景,移董家旧楼于寺左,并环植梅树于楼外。啸余庐,在虎洞岩,为林森公馆(别墅)。门庭有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刻古篆“啸余楼”三字。 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鳌湖侧畔,是民国15年(1926年)林森生前亲自督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高7.4米,座宽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层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头座脚,并有四尊合掌僧人拱护。塔顶三层,结顶有金童托火炬塔刹,雕刻精致。山上还有多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摩崖题刻,其中较著名的是明宰相叶向高的草书、清内阁学士陈宝琛的行书和福建船政局创始人左宗棠的楷书。弥勒岩风景区
弥勒岩,别名瑞岩山,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距县城约10公里,古称"瑞岩丹洞",是一人文与自然景观兼胜的风景游览区。 弥勒岩有嶙峋的岩峰或卧或悬,或离或合,幽姿万千,令人赞叹不已。 弥勒岩山麓,有一高大石佛盘膝而坐,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石雕造像。石佛像始凿于元至正年(公元1341年),至明洪武年(公元1368年)竣工,高6.8米,宽8.9米,由整块花岗岩就地琢成,天然妙相,袒胸露腹,两耳垂肩,笑态可掬,观者可以忘忧。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该石佛为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弥勒佛像,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屿岛、球尾海上风景区
位于福清市沙埔镇东南部的目屿岛和江阴镇的球尾沙滩,自然条件优越,是海上旅游走廊的理想地带。 目屿岛和球尾沙滩,隔水相望,相距约10公里,位轩优越,外贸海轮可从球尾沙滩与目屿岛之间通行。 目屿岛风光独秀,海天一色,四周礁石突兀,岛上象形石争奇,植被良好,水产品丰富,水源充足,拥有优良沙滩多处,最长的约5百米,是个不可多得的自然景区。 球尾沙滩,天风海涛,碧波万倾,退潮时沙滩宽度达120米以上,总面积在0.52平方公里以上,可容数千人游泳休憩。从球尾至目屿岛,沿途还有莲蓬海滩、小麦岛、东壁岛等天成海景,是福清南部的海上旅游走廊。黄檗山风景区
黄檗山位于渔溪镇联华村,距城区30多公里,因多产黄檗树而名,素享"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之美誉。 山上峰峦竞秀,泉流叮咚。黄檗山麓建有一寺--黄檗寺,又名万福寺。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延至清初,一代高僧隐元禅师住持万福寺,遂成大宗,僧众数千,一度成为东南沿海名刹和福建的拂教文化中心。清顺治十二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黄檗宗现为日本佛教界的最大宗。如今,黄檗寺经过修整,已作为我国重点对外开放寺院,东南沿海的高僧相继到此拜谒。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灵
福州华林寺——长江以南木构建筑“活化石”
“寺倚屏山信杖藜”,明代文学家曹学佺此诗句中的“寺”便是华林寺。在华林路葱茏的绿树掩映下,华林寺肃穆而立。相比蜚声海内外的鼓山涌泉寺、香火繁盛的西禅寺等,华林寺似乎显得有些“低调”,但其大殿却与同一个时代的山西平顺大云寺大殿、平遥镇国寺大殿等同属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其经后代屡次修葺,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征,以时代而论,在全国可称第七,在江南则为第一。华林寺历经千余年风云变幻,现仅存大殿,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发现档案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获赐额匾“华林寺”。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曾寓游于此。
历史溯源
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
讲述人:福州市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所所长陈恺旻
“华林”一词出自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一说,此名沿用至今。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有一次大规模修缮,除大殿、天王殿、山门,还增建了准提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大士阁等。林则徐当年为重修华林寺撰写了碑记。
说到华林寺,其建筑特点必须重点介绍,因为华林寺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米,台明面积为495.6平方米,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内柱高过檐柱2.62米,这是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
华林寺大殿虽仅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当心间宽度却达6.5米,超过了七开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元时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间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宋以后,南方殿堂当心间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过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间尺度。华林寺便是这个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华林寺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用材硕大。三开间殿堂用“材”与九开间用“材”等量齐观,比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还要大,早期建筑特征十分显著,这也是同时代罕见的断面比例。大殿足材高度0.45米,为全国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在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能够支撑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协调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只有较大规模的宗教或宫殿建筑物才有斗拱的设置,普通民居则不得使用。华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总高为檐高的3/4,体量大,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斗拱和梁架浑然一体,架构简练严谨却又气势古朴雄浑。
华林寺大殿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迄今保存完好。华林寺大殿的大柱全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杀,即柱子形状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在梭柱上面装饰有肥硕的月梁,呈圆形断面,与北方近似方形的断面完全不同。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北方汉至南北朝时期喜欢用这种梭形柱,隋代以后渐少。五代起梭形柱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构建筑用梭形柱很普遍。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形制也是从粗到细变化的,以华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径0.6米计算,柱径与柱高比为1∶7.61,显得粗壮古朴,大殿早期建筑特征显著。梭形柱成为沿袭古制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地方特征,在于梭形柱的柱头上方装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华林寺大殿就是这一系列特征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视觉效果更加古朴、典雅。
华林寺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具有显著的福建地方特征,如粗壮梭形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硕大枦斗、层层叠斗、插拱皿斗、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柱头枋、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等,构成了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独特、拙壮直率、古风犹存的特点。
大殿中间的平梁也值得一提,其梁上不用叉手而是用并列3只方斗支起的翼形驼峰承托脊檩,这是很独特的做法,如行云流水,曲线奔放。规格不等的云状驼峰,在国内已知的实例中,是非常罕见的。
保护传承
由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国家级
上世纪50年代,我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华林寺大殿,当时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福州市重建文管会后,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于1981年接管大殿。1982年,福州华林寺大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华林寺大殿历经千年沧桑,梁架歪闪,枋栿拔榫,装修、雕塑尽数损毁。省、市政府十分重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修复工作,通力合作。
国家文物局拨付经费,指定专业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大殿复原工程设计、经费预算和施工指导。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李竹君。1986年12月,大殿正式落架动工。1988年8月大殿竣工,后添建山门回廊,1989年国庆期间,大殿试行开放。
华林寺大殿开放后,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屋面翻漏工程。2015年再次立项修缮,涉及大殿屋面翻修、大殿木构架维修、附属建筑物修缮等,在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当时为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的领导下,福州市博物馆于2019年完成了华林寺大殿修缮工程,并于当年重新开放。
专家点评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华林寺大殿是福州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其一砖一瓦、一斗一拱都饱含着能工巧匠的心思,讲述着福州古建筑的传奇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建筑是这凝固的音乐中最为古老的乐章,华林寺大殿则是这古老乐章中的经典之作。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华林寺大殿建筑工艺的特色在五代十国、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没有记载的孤例,彰显了福州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是迄今千年古建筑中的瑰宝之作、灵魂之艺。
华林寺大殿,作为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瑰宝”,是长江以南木构建筑的“活化石”,堪称五代十国、宋建筑的“实物图书馆”,也是溯福州古建筑历史之源、觅福州古建筑历史之脉的实物见证,其建筑工艺、样式还影响到日本建筑中的“大佛样”,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