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有哪些名胜古迹?

学堂岗圣庙

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 5 公里的满材乡学堂岗村东,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 名胜志 》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 ) 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后人在岗上建庙,以作纪念。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 1459 )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 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 春风、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6通。

小冈遗址

小冈遗址,位于长垣县城东北4公里的满村乡小冈村北 400米。1978年 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6400 平方米。遗址北高南低,中心高出地面 3米。文化层较厚,中心钻探 5米不到底。灰土露于地面,陶片标本有瓮、罐、盆、鬲、豆、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陶色多为灰陶。文化性质为新石器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与小岗遗址同类型的还有苏坟、大冈、宜丘、青岗、耿村等文化遗址。

王永光墓

位于城东南的孟岗乡王楼村东北,距城 4 公里。墓冢高约3米,墓前立一巨碑,并有碑楼,上书“ 明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王永光之墓”,并产有县保文物单位石质标志牌一块。王永光,字有孚,号射斗,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他历经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著有《冰玉堂集》。王永光在明末三案中及魏忠贤逆党中有一定牵连,固在明史中没列正传, 可见王永光在明末历史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王永光墓志铭现收藏于县文管所。

郭寨观音石刻造像

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孟岗乡郭寨村中,1986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共有11尊,计有观音、罗汉、关羽、周仓、关平、土地、财神等。其中观音造像,骑一怪兽、面容慈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细,细条流畅,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石刻艺术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艺术精品。造像北部有“万历四十年七月初一立”字样。

长垣被誉为什么之乡

长垣被称中国厨师之乡。

长垣县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素有“长垣村妇赛国厨”之说。长垣烹饪始于春秋,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更辉煌于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厚重的长垣烹饪文化底蕴,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建国伊始,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长垣招聘厨师的络绎不绝。1999年12月,河南省烹饪协会命名长垣县为“烹饪之乡”。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长垣为“中国厨师之乡”。

据传说,在夏、商、周三代积累的烹饪成果的基础上,新形成的饮食文化观,率先在中原地域展开。长垣时属诸侯国卫,自然在中原地域之列。唐代,长垣以烹饪为职业的“烹工”、“烹户”已见端倪。北宋时期,长垣就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菜系,主要工艺以炸、溜、煎、炒、蒸、煮、烙、烤为主。198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以“大型《中餐食谱》在河南长垣出版”为题做了专题报道。这部被《人民日报》赞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食谱”的出版发行,震惊了中国烹坛,轰动了海内外,虽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为中国烹饪以及各菜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我的家乡位于黄河之畔、中原大地的河南省长垣市。下面就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它吧。

河南省长垣市,它是位于黄河的下游,因“县有防垣”而得名。依靠母亲河的滋养,长垣从一片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一座光芒四射、魅力四射的城市。。曾经一个贫困县成为著名的经济大市,被称为“北方温州”,催生了令人瞩目的“长垣现象”。今天的长垣,城市优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工业发达,文明和谐,被誉为“三善之地”、“君子之乡”。

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赢得中外古今夸。

长垣是中国第一个厨师之乡,长垣的烹饪历史悠久,始于春秋,成于唐朝,盛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垣的烹饪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这时的烹饪的发展初具规模。唐朝诗人岑参曾经来过长垣,写过《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的诗:“妇姑城西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愁云遮却望乡处,数日不上西南楼”。

北宋时期,是中华美食的鼎盛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长垣位于开封的京畿之地,素有好厨艺的传统。长垣人自然成为服务京都餐饮业的“主力军”。近代长垣厨师更是接触不穷,例如:首都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国厨”——侯瑞轩。

肉丝带底

长垣的美食也有很多,例如:炸八块、扒广肚、肉丝带底、红烧黄河大鲤鱼、鲤鱼焙面、大葱烧海参、贴锅豆腐、全家福、三鲜铁锅蛋、油馍头、杜记油馔、霜打馍。

写好生态文章,描绘出平原水乡的锦绣画卷。

长垣市没有山,马平川就是其中之一,水系发达。从东到西,有六条穿越沟渠:黄河、天然文岩渠、回木沟、丁栾沟、文明渠和大功河。经过几十年的灌区建设,区内沟渠河流纵横交错,渠系网络完善。长垣市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下大力气做好“以水润城”这篇文章,重点建设水系连接工程,整体推进城市内河水系治理,大力实施“污染”生态治理,实现穿城引水,建设平原水乡。

黄河长垣段

全面提高水资源存量,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建设海绵城市目标,推进“城市双修”,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自然然文岩渠百里生态画廊、九龙湿地公园、三善园、明察园、忠信园、王家潭湿地公园、郭庄湖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场所。

厚重的黄河文化孕育了魅力城市。

在长垣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了勤劳勇敢的长垣人民,孕育了淳朴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历史人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学堂岗圣庙、蘧伯玉祠、九龙山石刻、苏坟、王永光墓、大留寺、桂陵之战等古迹,都绽放着长垣悠久历史的璀璨光芒。

学圣岗杏坛

河伯治水、子路开渠、孔子讲学、蘧伯玉君子修行、王仙芝起义、明代长垣七尚书为官等历史故事,展现了长垣丰厚的文化底蕴。黄河带来的历史文明,种下了长垣的文化根,铸造了它灿烂的文化。长垣市不断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和解读,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努力把黄河打造成“幸福河”。

依托黄河自然面貌、堤防及淤背区、控导工程、黄河水闸和天然文岩渠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广大滩区的水环境、田园风光资源和相关历史文化古迹的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于2017年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促进和传播水生态文明和黄河文化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如今,黄河孕育的魅力城市长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两岸。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唯一县级“双修城市”试点城市、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和中国医用耗材之都、中国防腐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国烹饪之乡、中国美食名城。

欢迎大家到我们“烹饪之乡”享用美食,“三善之地”感受我们的美丽生态,“君子之乡”的深厚人文,再次欢迎您的到客,来了,就“别作假,尽情叨”。

长垣有哪些历史

长垣,春秋时称蒲邑、匡邑。

约6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小岗、苏坟、宜丘等龙山文化遗址。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 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侯国。

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

东汉至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侯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侯国废。

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

东魏、北齐时隶不变。

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

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1942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

1947年解放长垣城。

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

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

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

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

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

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

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长垣的名胜古迹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新乡市,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兰考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没啥特殊的景点,有学堂岗圣庙

学堂岗圣庙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 5 公里的满材乡学堂岗村东,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 名胜志 》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 ) 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后人在岗上建庙,以作纪念。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 1459 )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 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 春风、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6通。小冈遗址小冈遗址,位于长垣县城东北4公里的满村乡小冈村北 400米。1978年 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北长22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6400 平方米。遗址北高南低,中心高出地面 3米。文化层较厚,中心钻探 5米不到底。灰土露于地面,陶片标本有瓮、罐、盆、鬲、豆、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陶色多为灰陶。文化性质为新石器龙山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与小岗遗址同类型的还有苏坟、大冈、宜丘、青岗、耿村等文化遗址。王永光墓位于城东南的孟岗乡王楼村东北,距城 4 公里。墓冢高约3米,墓前立一巨碑,并有碑楼,上书“ 明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王永光之墓”,并产有县保文物单位石质标志牌一块。王永光,字有孚,号射斗,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他历经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著有《冰玉堂集》。王永光在明末三案中及魏忠贤逆党中有一定牵连,固在明史中没列正传, 可见王永光在明末历史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王永光墓志铭现收藏于县文管所。郭寨观音石刻造像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孟岗乡郭寨村中,1986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共有11尊,计有观音、罗汉、关羽、周仓、关平、土地、财神等。其中观音造像,骑一怪兽、面容慈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细,细条流畅,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石刻艺术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艺术精品。造像北部有“万历四十年七月初一立”字样。

长垣的具体介绍

长垣县 邮编453400 区号0373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隔黄河与山东省相望,属新乡市,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新(乡)菏(泽)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213线穿越全境,济(源)东(明)、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十”字交汇。全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辖6镇、8乡、4个办事处,人口80万。是“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