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能上些什么内容?

地方课主要教:

(1)日常方言(方言区),童谣。

(2)本地文化、本地名人、本地民间故事、本地革命斗争史等。

1、地方课程简介: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2、地方课程的理解:

对于地方课程的地方本位,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服务于地方,二是立足于地方,三是归属于地方。

服务于地方,意思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解决地方面临的具体问题。

立足于地方,一是指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以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为主。本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

归属于地方,意指在不违背国家课程目标的大前提下,地方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实施,管理,评价等。

3、地方课程的基本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或社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成员的特殊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地方课程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制定,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民族性的特征.不同民族其历史,文化,教育都有其特点。

地方课程是依照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开发制定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必然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乡村民族特色教育

乡村民族特色教育课程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属于拓展整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学科知识整合为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将拓展整合性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改善学习方式、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选择性学习的重要载体。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整合资源,优化教学。

二、课程理念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根据认知整合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教师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拓宽乡村学生的视野,接触更多的民族文化

2.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

3.整合各个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结构

1.少数民族的建筑(本次课程研发的重点)

2.少数民族的习俗(未来研发的方向)

……

五.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拓展整合性课程的开设一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立足于保证和满足每位学生认知发展需要,开设课程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的拓展学习和融合,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2.多样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提前自主收集资料,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原则

六、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七、资料收集

教师选择当地的少数民族代表性建筑,从建筑的各个方面融合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课程实施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教学活动多样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方式的差异性允许存在。

选择当地的特色民族建筑,进行各个学科统整,如,建筑的选址涉及地理、历史,建筑的结构、图案涉及数学、美术,建筑的文字涉及语文等,一节课引入一个建筑即可,从历史文化和乡村教育教学出发,让学生在综合性知识的带领下体验各个民族的特色,从人文地理到民风民俗再到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奋进。

建筑结构呈对称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边形的运用,利用多边形的美观和独特的作用让建筑更加与众不同。

建筑上的图案体现当地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