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个地方的饮食民风民俗[详细]
1、江南一带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2、寒食节-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3、清明时节-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4、春节-吃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广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
5、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节各地区的饮食习俗
二、各地区的饮食特点
1.东北地区
这里有我国最漫长的冬季,因为长期寒冷,所以人口稀少,在地理上和环境上形成了自己饮食文化的独到特点。就拿民族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少数民族为主,因此这里少数民族的文化占主导地位,联系到吃食同样如此。因为无霜期短,就导致时令蔬菜数量少,这一地区典型的饮食特点就是:冷冻食品多,数量大,持续使用的时期也长。
2.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为中心,我国自元至清的文化中心都是北京城,女真人、蒙古人、汉人、满人都曾先后在这里建都,而塞外的游牧民族在习惯上都有羊肉奶酪。虽然现在不太明显了,那是明朝大批官员北上带来了南方风味和饮食习惯的融合,或者现代东北、山东、江南全国各地食品纷纷汇集的原因。
3.西北地区
这部分主要就是新疆地区和它相接的一些其它省份,这一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分布。因为这里有很多我国少数民族兄弟,因而使这地方饮食文化充满民族风情,民族风味的食品更是琳琅满目。
4.黄河中下游
这里自古农业基础都是比较好的,属于典型的黄河文化,而黄河中游地区居民,都以擅制喜食面点小吃著称,所以陕西、山西两省其实是最有代表性了。
黄河下游说的就是齐鲁地区了,这里同样是农业产区,但还有一部分靠海。所以一部分以吃煎饼、玉米饼子为主,另一部分就是和大饼相配的“就头”,俗话说“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5.长江中游平原
这地区稻米肯定是占绝对优势的,同时擅烹淡水鱼鲜,米制小吃闻名于世大家都知道,还有蒸菜和煨汤技术同样一流,因为与国内外饮食文化有广泛交流,总体觉得菜品的商业气息较浓。
6.东南地区
虽然近百年这一地区地理环境没啥太大变化,但是人文的变化可是翻天覆地。尤其是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的文化观念同样也反映在饮食上,网友常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真不是虚的,蛇、猴、猫、鼠等等都成了席上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