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旅游资源的特点? 深入了解旅游资源

1、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2、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

3、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4、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

5、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

6、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旅游资源指的就是任何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事业的自然自然,以及人文资源。比如说地形地貌、自然风景等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人文资源。那么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本篇文章可以告诉你答案。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1

一、旅游资源的特征

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1、多样性表现

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表现

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表现

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表现

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2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

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极强的垄断性。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象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

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在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致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来这些,旅游胜地的游客就寥寥无几。因此,旅游的季节性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旺季越长,旅游业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资源的民族性: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等等。在这些盛大民族节日和盛会里,各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气氛非常热烈。这些盛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几个特性来看,旅游资源犹如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物质和文明水平。通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昨天,还可以展望未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四、旅游资源的特性是什么 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强垄断性。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象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于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致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

五、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在中国复杂地理环境和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其旅游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所设置的8大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在我国都可以找到其典型代表,而且每个类型还可细分出许多小类,如楼阁可分酒楼、茶楼、戏楼、城楼、钟楼、箭楼、筒楼、风雨楼、观景楼、藏书楼、藏经楼、过街楼等。奇花异草中仅观赏性菊花就有3000多种、兰花2000多种、梅花200多种,充分显示出中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历史古老,风格独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发展从未因异族入侵而中断。5000年血脉相承,世代相传,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历史遗存、文物古迹、风土人情、风味食品、文化艺术等无不打上古老文明的印记。在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是世界上发现的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古猿中的第一个古猿头骨;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比世界最古老的瑞典果达尔运河要早2000年;古长城修筑历史延续2500余年,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国的园林艺术始于轩辕黄帝时代;梅花、菊花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养蚕取丝织绸的历史已有4000~5000年以上。中国的旅游资源不仅古老,而且独特,可称为世界之最的奇绝旅游资源数以千计。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故宫,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像乐山大佛等,无不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3.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我国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即使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也有冰峰可供旅游者攀登探险,在艾丁湖面有盐池景观可供旅游者观赏。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方红日,新疆阿拉山口的夕阳,内蒙古的草原羊群,海南岛的椰林以及偏远山区小县的所谓“八景”或“十景”等等,都表明了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的特征。同时,这些资源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如果从黑龙江省的黑河镇至云南的瑞丽连一条直线,正好把全国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从宏观上看,此线以东集中了我国的七大古都、五岳、四大佛山名教、四大道教名山、三大古建筑群、江南三大名楼,以及全国著名的园林都市、绝大部分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古城。我国的旅游资源还有呈条块集中分布的特点。例如,长江沿岸从江西庐山到重庆之间,自东而西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有“龟蛇锁大江”的武汉,有“山、湖、楼浑然一体”的岳阳,有壮丽的长江三峡以及江陵、秭归、白帝城等历史文化名城,有赤壁、当阳等三国古战场以及附于它们的人物传说、碑林石刻,加上葛洲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现代工程,共同构成了巨幅长江山水文化长轴画卷。南北大运河、万里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旅游资源成线、成片集中分布之地

4.季节性明显,地域性强烈由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季节性变化明显的温带和亚热带,故自然景观上春季草长莺飞,百花吐艳;夏季高温高湿,万象峥嵘;秋季天高气爽,果木飘香;冬季雨雪纷飞,山河露骨。夏季北方的海滨和中纬度地区的山地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而冬季的海南岛又成了人们避寒度假的好处所。观泰山日出以冬春二季最佳,看黄山云海最好是春夏之交。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往往受制于自然环境,所以我国的不少人文旅游资源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南岳衡山的“香市”以金秋八月最旺,内蒙古草原的牛羊以夏秋季节最肥。还有五月端午划龙舟、八月中秋看明月、元宵灯会等节庆活动,无不显示出季节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风貌迥异。例如,我国的风景地貌,桂林山水以岩溶风光见长,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以丹霞取胜,湖南张家界的砂岩塔状峰林为世界仅有。还有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广西的干栏、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均显示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5.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中国人民自古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是其历史的总结。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名道喜欢出没于名山秀水之间,并留下众多文化胜迹,使一些风景名胜地往往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融历史文化与山水名胜于一身。例如,湖南岳阳古城不仅出现了“遥看洞庭山水翠,岳阳楼上对君山”的名楼、名山、名水相融的胜景,而且在一个仅有0.98km²的君山72峰之间出现了48庙以及二妃墓(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射蛟台、朗吟亭、杨幺寨、柳毅井等,并附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湖北武当山集中了72峰、36岩、24涧、11洞、9泉、8宫、2观、36庵堂、12亭、10祠、72庙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使其更具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