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此次消费呈现了哪些特征?
通过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五一假期五一的数据显示,今年的五一的出游消费呈现了三大特征: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地区,乡村旅行备受青睐。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大众出行的空间距离缩短。三线下消费往线上消费转移,云演艺、云展览、云蹦迪、云消费等备受喜爱。
一、旅游景点由城市走向周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聚集往往带来了疫情大范围传播和被感染的风险。2022年五一出行人次1.6亿,二出行的主要客源地从城市景点往周边的乡村的转移。乡村的空间范围更大,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人们在出行上更愿意选择相对疫情风险较低的乡村旅游。露营、徒步、野外踏青更受喜爱。
二、大众出行的时间变短、空间距离变小。由于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省市之间的通行往往都需要48小时或者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为了不给国家添乱、不影响其它城市,害怕隔离带来的工作影响。大众旅游出行往往选择了距离居住城市更近的周边乡村,时间上也缩短了,据携程相关数据显示,本地游的订单超40%。涌现出一波“微旅游”的热潮。
三、在旅游消费上呈现出由线下转线上消费的趋势。为了减少人群的聚集,大型演艺、演唱会、大型展览都逐渐转到线上,即可让大众在五一假期间观看演艺、演唱会、展览,又不会人群聚集导致疫情传播。
其实今年开年以来,疫情一直持续,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人次同比下降了42.9%,很多景点也无人光顾,大量门面关门闭市。和旅游业相关的住宿业、餐饮等行业备受打击。这次的五一出行的趋势也在预料之中,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因为封控居家2个有余,能够在城市周边走走的人已经非常幸福了。
二、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
三、文旅部发布“五一”假期出游提示
文化和 旅游 部微信公众号消息,“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文化和 旅游 部提醒广大游客,出游期间要时刻牢记疫情防控,用安全文明点亮旅程。
二、树牢安全意识。 切勿前往不具备开放接待 旅游 者条件的区域,确保人身安全。根据个人年龄、 健康 、心理等状况,量力而行、谨慎参与高空、高速、探险等高风险项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划船、漂流、浮潜、深潜等涉水活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要携带违禁物品,掌握紧急逃生正确方法,自驾游要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注意防火避灾,防止引发火灾事故。
三、理性错峰出行。 五一假期是游客出行相对集中的时间,要对人流量增长所带来的等候做好心理准备,理性对待。提前了解和查询 旅游 景区门票预约、客流限制等措施,尽量避开热门 旅游 景区或出行高峰时段,合理规划出游线路,错峰出行。
四、绿色文明出游。 出游期间遵守文明行为规范,遵守 旅游 景区相关规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按需点餐、剩菜打包;保护环境,不污染水源,不随意丢弃饮料瓶、包装袋、湿巾等废弃物,不践踏绿地花丛,不刻划攀折树木;不随意投喂、伤害动物,不购买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树立文明意识,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弘扬文明新风尚。
四、五一假期消费怎么样
五一假期消费数据如下:
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从客流来看,据交通部此前预测,今年五一假期客运量为1亿人次,日均2000万人次,较2021年同期下降62%左右。在公路网运行方面,预计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为2700万辆,同比降低49%左右。
半数以上都在“省内游”,露营旅行成“顶流”。
今年五一假期,半数以上都在“省内游”。截至4月25日,五一出行预订订单中有52%为省内,今年五一省内游客占比超80%,创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高。
从地区来看,五一假期重点监测公园共接待游客477.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减少37.7%。其中,10家市属公园、国家植物园共接待109.15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53.52%。
五、文旅部发布“五一”假期出游提示,各地的防疫政策如何?
对于游客出行,继续加强健康防护手段,提醒游客正确佩戴标准口罩,尽量避免到一些中高风险地区去旅游或者探亲,如果需要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的游客,那么就必须要提前向当地所在的单位以及社区或者是村委会进行主动报备,并且全程做好个人的健康防护措施,一定要避免到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而旅游期间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措施,尤其是机关企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出去外地旅游时,一定要向所在的单位进行主动报备,并且由单位做好出行管理工作,需要配合当地政府落实防控措施。
各个地区一定要全面的落实主体责任,提前制定好五一假期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合适方案以及应急处理的预案,以备突发情况的发生。当地工作人员一定要落实旅客的安全检测旅客的管控分流,以及各景区通风消毒等措施手段,一定要加强旅游公共场所以及景区的设备设施安全检查等工作,一定要确保各景区的设备以及地方的安全开放,让旅客能够安全地游览。
加强景区购物的餐饮防护手段,包括景区的各类商场购物中心以及其他的超市卖场等,一定要全面地落实防控措施,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健康防护手段,并且提醒旅客一定要正确的佩戴口罩,对出入景区的旅客实施行程码健康码以及体温测量等工作,要对那些景区的公共用品以及设施做好定时的清洁消毒以及通风换气的工作,当旅客人员聚集在一块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管控分流等措施,来减少人们的聚集,尤其是景区的一些餐饮经营单位,更是需要严格的执行餐饮行业疫情防控指南有关的要求,并且要落实好疫情防控及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定。
六、2022年“五一”假期安全出游温馨提示
2022年“五一”假期将至,为使广大游客度过一个安全、文明、舒心的假期,四川省文化和 旅游 厅温馨提示您:
二、 做好个人防护 。提前了解 旅游 目的地及沿途疫情防控政策,备足口罩、消毒用品和常备药,坚持出游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线”,不聚集。进入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娱场所、星级 旅游 饭店和旅行社等场所自觉扫码亮码、配合查验行程卡、测量体温。 旅游 中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按照我省“入川即检”疫情防控政策,来(返)川游客须配合各查验点通过“四川天府 健康 通”扫“入川码”并按 健康 码临时弹窗要求落实防疫措施。
四、 践行文明 旅游 。尊重地方风俗民情、宗教信仰,遵守公共秩序和 社会 公德、安全警示与文明公约;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文明就餐,践行“公筷制”“半份制”和“光盘行动”;规范处理垃圾,爱护生态环境;不开快车、顺序通行;讲究卫生,拒食野味,理性消费。
五、 依法理性维权 。如遇 旅游 服务质量纠纷,请拨打政府服务热线12345,依法理性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