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美食

武宣县美食有红糟酸、果蒸粽、虾仁鸡茸饺、武宣芋、胭脂李、金钱蜜橙等

1、红糟酸:有产于广西区级风景区百崖大峡谷的山沟笋尖、河中厥菜、树上木耳、香菇等森林野菜;健脾强身的武宣香芋、淮山、东乡马蹄、李子;清香诱人的双孢菇、鸡腿菇、巴西菇、茶树菇,还有牛心柿、李子、桂圆肉、葵瓜子油等等。

2、果蒸粽:据说,它的起源在肇庆,那些正宗的果蒸粽体形无比巨大而流传到广西,人把它推陈出新,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好多新品种:瑶柱粽,菠箩粽,豆沙粽但是,武宣县人还是喜欢最传统的果蒸粽。

3、虾仁鸡茸饺:将河虾仁用清水洗净沥干,斩成虾茸。鸡脯肉去皮去骨斩成鸡茸,将虾茸和鸡茸放入碗中,加绍酒,精盐,味精拌匀,制成馅心。

4、武宣芋:武宣芋,又名槟榔芋、香芋,是槟榔芋中一个著名的优良品种。母芋呈纺缍形,芋头切开剖切面具有网显而密,似槟榔花纹。武宣芋,营养丰富,富含淀粉和钙质,以及一些人体常需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C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高,具清热解毒,健脾强身。母芋品味粉而香,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耐贮运。

5、胭脂李:个大、匀称、肉质鲜红、汁多、果甜、脆而爽口、口感特佳是该品种的主要特点,2003年在首届全国优质鲜食李杏评选会上被评为“优质鲜食李”。胭脂李武宣县名优特色水果,因鲜果成熟时果表呈胭脂色而得名。

6、金钱蜜橙:金钱蜜橙是武宣县l998年春引进的优良甜橙品种之一。2000年开始挂果试产,目前正进入丰产期;2002年产量1500吨,上市几年来金钱蜜橙以其特甜、果美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金钱蜜橙果园球型,果皮橙红色,皮较薄,微有蜡质光泽,外观美,果心较小;瓤襄与果皮分离,果肉橙红色,特别柔嫩化渣,果汁多,甜酸味浓,具香味。

武宣特色是什么?

武宣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红糟,由红糟做的红糟鱼,红糟猪肚,红糟粉肠等菜谱算是武宣的特色菜,来到武宣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尝一下。武宣另一个特色是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腌有红糟姜酸,红糟豆角等用红糟腌制的酸品,夏天来的时候,正是这些酸品大行其道之时。反正我去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酸品,似乎还没有比红糟姜酸做得更好的。而如何用文字形容这些小吃菜肴的味道,并不是我拿手的,在此省略…………在武宣在什么地方吃也有讲究,一般说来,如果在朋友家里吃的话,那红糟便一定可以尝得到,不过我先说明,这个红糟味道的好坏也得看做的人水平的。到外面吃的话,比较经济实惠的餐馆有鹿头,阿美,阿柄,贵一点的有水晶宫和安蒲鸡。特色的是在外贸公司的一家象州人开的全羊饭店(名字我忘记了,因为我很少去那里吃)。而其他的饭店因为菜的味道以及环境的问题我并不推荐。夜宵在武宣这个小县城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比较好的就是肥姐了。不过有一个店倒可以去去,就是在花蕾相馆对面的玉京奶屋。那里的奶都是最新鲜的水牛奶,味道不错

广西武宣的端午节要干什么?

广西武宣的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武宣的特色景观有哪些

柳江和红水河在这里汇合。滔滔黔江横贯于县境中部,流往东南直奔珠江。这就是武宣。磅礴的大江,奇特的山峦,造就了许多壮阔的旅游景点,孕育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打开武宣几部旧县志,一阵阵翰墨书香、古风神韵扑面而来,其中,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县志里的诗篇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很精彩的代表作,而在每一部县志的诗作专栏里,都收刊了柳宗元的两首七绝。这里录下一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仙人山在武宣县城西河畔边,山上有一岩洞,因洞中有一仙人石而得名。柳宗元这首诗就是镌刻于岩洞旁的石壁上。据清嘉庆年间的武宣县志记载:“仙人山位于县西十里,唐贾鹏居此,修炼仙去,今有仙人石遗迹,石上有如人状。”也就是在同一部县志里,记载了柳宗元诗作的轶事。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他的朋友贾鹏隐居于仙人山上。柳宗元由浩初和尚陪同,专程从柳州乘船而下,到山上看望贾鹏,下山时兴趣勃勃地写了上面这首诗。其实,认真翻阅《唐诗全集》,发现柳宗元为贾鹏而吟的诗竟有五首之多,可见他与贾山人友情之深厚。在武宣县城南十五公里209国道旁的旺田村背面,有个大岩洞,

亦称仙岩。岩壁上有多处石刻,斑斑驳驳,字体已无法辨认,庆幸的是,清嘉庆年间的县志有详细记载。县志云:“武赖(注:今桐岭镇)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近,帝入夜逃出,祝发为僧,尝驻贵县,云游到此,遗诗三首刻石。”接着是三首非常奇特的七律诗。建文惠帝即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文,成祖即明第三任皇帝朱棣。这里抄录三首诗中的第二首:风尘一日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照翠华临。

而遗诗第一首中的“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和第三首中的“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的诗句,与第二首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朱允文这位下野皇帝流离失所,削发披袈的悲怆处境。广西河池师专沈国华教授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武宣建文惠帝遗迹辨析》,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思路论证了遗诗的真实性。在我看来,无论真实与否,在岩壁上刻下那么几首韵律俱雅的三首律诗,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古迹。从武宣县城东去的公路约10多公里处,公路北面有一座大村庄,名叫莫村。村前是一片平展的良田,村后是两座向东连绵起伏的丘陵,其势奔腾磅礴,状如双龙出洞,当地称之为双龙山。村的东南面,越过广阔的田野便是高耸的双髻山。此山的山顶形如盘在仕女头上的一对髻子。每天这里山雾缭绕,忽隐忽现,形成“双髻青岚”的一道美丽景色,把武宣和桂平自然地分开两边。系武宣古八景之一。当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桂平金田村爆发后,就是由武宣人肖朝贵为前导,率领起义军翻过这座高山进入武宣地界的。肖朝贵的家住在百崖槽口的武兰村,其家境贫寒,靠伐木烧炭为生。他结识了杨秀清周围一帮烧炭兄弟,加入洪秀全、冯云山组织的拜上帝会,在武宣、象州一带动员了3600多人加入太平军。他们破釜沉舟,自毁庐舍,奔赴桂平金田村集结。他们唱道:“葡萄架上藤结藤,朝贵串联来到村。百姓听了流热泪,烧掉房屋双髻奔。十五十六月光明,兄弟姐妹心连心。放下箕箩找枪炮,跟随朝贵当天军。”

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爆发了惊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农民起义,太平军在击退了近万名清军的围攻之后,翻越双髻山西进武宣东乡。并在这里设立了大本营。莫村人兴高采烈,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热烈欢迎太平军。此时,洪秀全称王决心已定,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修筑了一座简易的临时王府和坚固的围墙。同时到处散布童谣:“三八廿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前三句隐含洪秀全三个字,加上后一句意为洪秀全为民做主。3月中旬,太平军在东乡一带大败清军。3月23日,洪秀全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在莫村“登极”称为天王。不久,洪秀全就率领太平军冲出广西,突破湖南,沿着长江攻破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军撤离莫村时,莫村的梁家卖掉田地,全族一百多口人举家跟随太平军出征。在肖朝贵的带领下,跟随太平军远征的武宣人达数千人。他们前赴后继,到南京后所剩无几,但一个个都锤炼成了精兵强将。武宣东乡那沙人覃贵福机智神勇,力冠三军。太平天国第一次开科取士时,应武试者上万人。当时难于以武艺定高下,天王便下旨:有能举起应天门外石狮者为第一名。覃桂福奉旨,走到几百斤重的石狮前挟而举之,遂为太平军第一名武状元。太平天国破灭后,覃贵福归顺清朝,加副将衔,嗣充广西提督苏元春随员,剿匪有功,卒年66岁,墓葬于武宣东乡伏龙村,现墓区完好。其夫人欧氏墓葬亦在伏龙村。史载:“欧氏南京人,住武宣东乡伏龙村,九十四岁尚能操作自如。”我想,武宣县如果推出太平天国遗址系列旅游区,这位武状元夫妇的墓葬作为其中的一个景点应该是可以的。太平军撤离后,整个莫村被清军焚毁。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莫村虽然人丁兴旺,生活富裕,但当年的临时天国王府仅留下一些残墙断壁。奇怪的是,临时王府的周围建满了砖瓦房,其围墙内居然无人敢动,只是种了一些蔬菜,有的地方甚至是丢荒,长满了杂草。从黑乌乌的坚固的断墙上,可以想象,当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修建了那么坚固的建筑物,群众的力量是多么的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而围墙内至今无人搞建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天国的怀念,甚至是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临时王府至今为什么没有恢复呢?恢复了不是个很好旅游景点吗?县博物馆的李主任告诉我,县财政拿不出钱。我想,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领导层腐化内讧,民心丧尽,致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一朝覆亡。于是,临时王府也就不那么珍贵了,所以人们也没有迫切去重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这里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使武宣涌现了一大批农民领袖,无形中也给武宣造就了一批清朝高级将领。在太平天国临时王府往东走七、八公里处,一座修筑颇为讲究的坟墓展现在游客眼前,这就是清朝咸丰十一年皇帝赐葬的清朝一品振威将军刘季三的坟墓。1988年其后人做了较大的修葺,墓前有一副对联:功震前朝谥刚毅;名垂后世号振威。

1992年自治区文化厅下文将刘季三的墓葬列为文物项目,责令当地予以保护。刘季三字梅士,武宣东乡莲塘人,武举出身,跟随清军从武宣到浙江,一路追剿太平军,成为统领水陆联军的一品将军,后在浙江富阳战役中战死。据旧县志记载:“清廷嘉其忠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同一时期武宣还有一位清朝一品将军,名叫刁经明,他年老退休,84岁时在武宣东乡病逝,至今县博物馆还存放着他们的官服和顶戴花翎。对于莫村太平天国称王遗址和清朝将领墓场两个景点的鲜明对比,引起了游客的深思,我亦不禁由衷赞叹,吟诗日:

青髻一对俯双龙,拜将封王贯长虹。

残墙烙上天国恨,新冢刻下大将功。

一场悲剧千场梦,百年霜雪万年松。

拂去尘封翻新页,举杯豪敬众宾朋。

汽车从莫村往东行驶20多公里就可到达百崖大峡谷,主谷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3.5公里,主峡谷两侧还有数以百计大小不等的侧谷,俗称百崖槽。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9.5℃,冬天最冷为8.5℃,夏天最热也不过是26.5℃。一年四季,野风清纯,溪水甘甜,是个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其中有银杉、杉椤、紫荆木、漆柄木等数十种国家保护树种;有金银花、胶股蓝、半夏、天冬、麦冬等50多种中草药;鳄蜥、娃娃鱼、山瑞、蛤蚧、蟒蛇、猕猴等十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亦活动在溪流林海之中。在峡谷的上空,云雾、雨虹、日出、晚霞,组成了变化万千的气象奇观。清晨,浓雾笼罩,虚无缥缈;放眼东眺,曙光初露,霞光万道,雾游云涌,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转眼间红日当空,层云环绕,薄雾拂衣;傍晚,晚霞清晖,五彩缤纷……每当大雨过后,浓雾弥谷,溪流滂沱,几道霓虹横跨峡谷,好一幅“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古典风景画卷。峡谷内的溪流叫作百崖溪,溪长十多公里,最大的落差600多米。跌宕的峰峦,丰沛的雨量,形成了十多个飞崖直下的瀑布群,发出一阵阵粗犷的轰鸣,冲出了一池池深潭,最著名的有天王瀑、西王瀑,相应的有天王池、西王池。奔腾的溪流像一条神秘的玉带把瀑布群和众多潭池紧紧相连。溪流过处,有时轰然若惊雷,时而悠然若琴箫,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在险峻的群峰和荫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武宣旅游局在介绍百崖大峡谷的宣传画上,恰如其分地印上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冯云山当年在百崖槽写下的描绘瀑布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看了这份宣传资料,觉得诗句似曾相识。后来翻翻唐诗,果然同唐朝皇帝(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瀑布联句》仅仅相差七、八个字。冯云山喜欢唐诗,素娴诗文,当年他从桂平紫荆山越过百崖槽到武宣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在百崖槽附近的东乡莫村全力支持洪秀全称王,他自己也被封为南王,瀑布诗反映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当年太平天国将领们的豪迈气魄和激越情怀的真实写照。游览了百崖大峡谷,也兴趣勃勃地写下一首诗《游百崖谷》:

潭池飞瀑喜称王,自有群峰报四方。

十里涧溪波浩浩,百崖槽壁莽苍苍。

雾外彩霞腾仙气,谷中奇卉吐异香。

但使冯翁今尚在,悠悠新景赛诗行。

从百崖槽回到县城,好客的武宣人总会自豪地把你带到县城观赏文庙。这是兴建在武宣旧城南门高坡上的一座宫殿式歇山式古建筑群,始建明朝宣德六年(1471年),是从旧县城(今旧县村)搬迁过来的,是广西至今保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孔庙,其建筑群建筑极为规范,涵盖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门、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等。大成殿顶脊上的双龙护宝、双鳌昂头,生气勃勃,活灵活现。这里是武宣兴学立教的最早场所,也是当地纪念祭祀孔圣人的祠庙,故惯称孔庙。登上城中的马鞍山向南望去,只见孔庙建筑群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了几分难得的古韵。孔庙的正前方,滚滚黔江从西北汹涌而来。正好在这里,被五座高山肩并肩地把江水拦腰挡住,然后再转个弯往东南奔腾而去,这就是武宣著名的“五马拦江”的风景点。而在“五马拦江”的旁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头,锐峰耸秀,笑傲群山,像一枝大笔直指蓝天。据说当年人们为文庙选址时,让庙门对着黔江旁的这座文笔山,意在祈愿武宣世世代代涌现大批文人才俊,报效国家。最近,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孔庙,并在当地文物馆留言簿上留下一首七律:

八桂古来寺宇稀,仙城文庙足称奇。

红楼顶上腾龙鳌,大殿堂中尊圣师。

风雨沧桑五百载,文人学士三万旗。

后人拜祀需奋力,不枉棂星向文笔。

古老的孔庙,作为古代的教学场所,为武宣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亦为武宣传递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文脉,在武宣诗词园地中,有一大批吟诵孔庙的诗篇,清朝雍正年间武宣籍进士、瀚林编修陈仁在一首《文笔峰》的七律中,非常巧妙地歌颂了家乡的孔庙:亭亭卓立五云巅,独柱东南半壁天。

秋蘸银河分晓露,春拨碧蔚写云笺。

笔花散彩成霞气,瀚墨流香到日边。

千古如橡谁解用,岿然常在圣人前。

广西武宣的文化历史

武宣,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

宋有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的谢洪谢泽两兄弟同科进士;清朝陈家“双龙”陈仁陈旭两兄弟均为同科进士。在战火纷繁的年代,枭雄突起,一世戎马生涯,明有“清益将军”廖盛泰、“威武将军”廖午养;清有总兵刘季三(武功将军)、总兵刁经明(振威将军),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天朝元勋正丞相曾水源、天朝武状元覃贵福;民国“三熊将”刘玉山、刘达庆、刘炳宇三位中将军长。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年代人民英雄的名字:翁尧年、刘月高、潘业俊、刘铁民、韦敬礼、江明彬、韦天强、韦华琰.廖冰兄,世界著名漫画家;武剑青,著名作家;黄元波,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黄格胜,著名国画家;陈保善.[2]

武宣哪里最好玩?那里有什么特色小吃呢?

武宣县旅游资源差异性大,特色浓,空间布局合理,县境内可组成多条旅游线路,与境外可构成多种旅游专线。主要景区、景点有:百崖大峡谷,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水源林植被,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以山峻、水秀、石奇、林幽著称,是难得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八仙天池,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坐落在高出地面100米的八座山峰中,面积10亩,终年旱不涸,雨不溢,水甘可饮,水色依时变幻,四面青山挺拔秀丽,自成一景;大藤峡,武宣黔江到桂平碧滩一带,全长90多公里,素有“小三峡”之称;犀牛岩,长10多公里,溶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景色迷人;文庙,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现存较好的文庙之一。

武宣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红糟,由红糟做的红糟鱼,红糟猪肚,红糟粉肠等菜谱算是武宣的特色菜,来到武宣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尝一下。武宣另一个特色是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腌有红糟姜酸,红糟豆角等用红糟腌制的酸品,夏天来的时候,正是这些酸品大行其道之时。反正我去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酸品,似乎还没有比红糟姜酸做得更好的。而如何用文字形容这些小吃菜肴的味道,并不是我拿手的,在此省略…………在武宣在什么地方吃也有讲究,一般说来,如果在朋友家里吃的话,那红糟便一定可以尝得到,不过我先说明,这个红糟味道的好坏也得看做的人水平的。到外面吃的话,比较经济实惠的餐馆有鹿头,阿美,阿柄,贵一点的有水晶宫和安蒲鸡。特色的是在外贸公司的一家象州人开的全羊饭店(名字我忘记了,因为我很少去那里吃)。而其他的饭店因为菜的味道以及环境的问题我并不推荐。夜宵在武宣这个小县城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比较好的就是肥姐了。不过有一个店倒可以去去,就是在花蕾相馆对面的玉京奶屋。那里的奶都是最新鲜的水牛奶,味道不错。住的话,下面的几家店是武宣比较好的。水电大厦,县招待所,声升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