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海安花鼓

江边海滩,风光无限,无限的风光里更有一番风光,那就是来自江苏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在 南通文化 中海安花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扬州府,流传于广陵、海陵,并由乡间进入镇市的花鼓理当包含宁海,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区的流传,已经有三、四百年悠久的历史。海安花鼓是江苏南通市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在明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即在当地流传,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花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其传统的歌舞动作为十八把滚莲湘,杂耍中的高难动作是翘荷花。曾在中南海怀仁堂献艺演出,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如今的海安花鼓,歌舞表演部分有所创新。

历史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海安花鼓的原始表演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打场子”,亦称“上秧鼓”,常为八男八女之歌舞;二为“杂戏”,亦称“唱奉献”,其剧目或为歌颂英杰,或为传说故事,或为倾吐爱情。旧时花鼓戏的主要角色有三:一为红娘子(旦角),二为相公(生角),三为骚鞑子(丑角)。表演分三段,先是“打场子”,此为广场演出,以花鼓灯、莲湘、镗锣为道具,表演歌舞杂耍;接着是“唱奉献”,此为演出主体,在室内进行,以“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等曲牌演唱折子戏;第三段为“收场子”,仍以歌舞杂耍为主。

发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十里花鼓舞不同”。从明朝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就在当地流传,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海安花鼓在海安流传的三、四百年间,受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翠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的生活,展现的是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穿梭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这一“海安花鼓”创作形态的个性特色,不同于“牵驴花鼓”的洒脱,也不同于“渔篮花鼓”的轻盈,亦不同于“洛子花鼓”的纵情,而是凸现了这一地域村姑渔妇特有的既质朴、又纯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内心世界,属于如清代姚鼐描述的那种“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情其势展现出“如东升初日、如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廊”的阴柔之美。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怎样体现地域特色

高校基建学会学术交流会今天在我们周口师范学院召开,我们躬逢其盛,深感其幸!既然是学术交流会,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但在这里,我也不揣浅陋,想谈一点我对建筑文化和大学校园建设的感受和认识。

我们知道,建筑是一门艺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既然是一个艺术门类,那它就不仅仅与人们的生活有关,而且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与文化传统有关,与时代风尚有关,甚至与意识形态有关。

我觉得我们今天民间的建筑太丑陋了,尤其是城镇的建筑。过去我们知道,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别。北方民居简朴实用,江南民居精致幽雅,各有各的特色,风格大不相同。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体现着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而今天我们如果驱车从北往南走,看一看各地乡镇的建筑形式,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二层楼房,外面贴上冰冷的瓷砖,方方正正,简简单单,豆腐块,鸽子窝,没有装饰,没有变化,一是丑陋,二是单调,地域风格没有了,艺术风格更不用说。我们知道,过去中原农民盖一所房子,还都要把屋脊挑一下,装饰一下;屋檐和门窗请画工画一下。但是现在看看农村新盖的房子,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方盒子、平顶子,如此简单、马虎。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些建筑形式表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的匆忙,告别了田园生活的闲暇与优雅,来不及对生活和生命进行思考与体验,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苍白和荒芜。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所反映的,就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图景,也体现着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乡镇是这样,大都市也好不到那里去。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上海,看一看近二十年高速路和高架桥边如雨后春笋般新崛起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把这些建筑调换一下城市,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差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们中国,现在全球各大都市特别是亚洲已经没有各自的特色。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正在逐渐消失,这不能说不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对此,我想,这应该说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代价。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都市的发展靠的是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而不再是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城市的塑造。在过去,塑造都市的主要推动力是历史和文化。所以中国古代都市建筑的标志是宫殿和寺庙,西方建筑的标志是教堂。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重在世俗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建筑格局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宫殿,主建筑、大殿在中轴线上,然后两边对称展开,就连寺庙宫殿也得盖上一个大顶子,表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宗法至上的世俗生活。而西方的文化传统,起主导作用的是宗教,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所以西方的教堂和宫殿,那些哥特式建筑往往有一个高耸入云的尖顶,并装饰以代表天堂的彩色玻璃,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引向天国,突出宗教的神圣和庄严。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影响和推动建筑艺术发展的是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所体现的是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在现代都市中,在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生活流动最需要的就是机场、酒店和商场,所以这三样东西变成现代城市的坐标。可是我们再看看今天的机场、酒店和商场,无论是北京、上海和香港,还是东京、纽约和巴黎,还有多少历史和文化上的风格差异?

我再说说我们的大学校园建筑。

大学校园建筑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形象显现。我国的现代大学只不过有一百年的历史,而在这一百年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建筑却形象具体地演绎了中国大学理念的三个阶段的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创阶段,那时我们学习的是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上,也是中西结合式,如我们的河南大学,西式的衣裳,中式的帽子,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可谓是中西合璧。到了解放以后,建国初期,我们的高等教育是照搬苏联的模式,相应地,大学校园建筑也是学习苏联,仿苏式平顶长楼,筒子楼,校园格局也大致一样,大草坪,主席塑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高校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无论是规模上、强度上还是涉及大学的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是设计模式化,缺乏多样性、创造性,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由于高校新校区的建设量巨大,而时间却要求得很紧,所以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模式化设计。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风格容易统一协调。但也导致了高校新校区建设惊人的趋同性:中轴的景观绿化带,中轴线顶端耸立的图书馆,长排的以长廊相连的教学楼,校园的一侧常常有一大片面积可观的体育场……整个校园被有机、规范地规划为几块,建成了一个整齐有序、功能齐全的空间。这种过分图形化、平面化的校园规划,单纯追求有序、准确、简单的规划风格与复杂的校园功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场所。大学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所以,大学校园建筑,除了为学校教学提供完备设施的使用功能外,还有环境育人功能。

如何避免大学校园建设上的模式化倾向?我认为,应在大学校园建筑中体现地域性,突现地域特色,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要突显地域性特色。我们知道,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域环境之中的,所以建筑必然有地域性。大学建筑的地域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具体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对校园建筑的影响。这是造就一个校园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北方的大学校园与南方的就不能是一样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校园与平原的也不会相同。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二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对校园建筑的影响。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从地域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大学校园建筑应与所在地区、所在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相适应,相协调,而且,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汇聚地,其建筑形式也应该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形象最具有标志性的形象体现;另一方面,大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大学校园建筑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内涵,有助于创造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是举办几场文艺活动,还在于生活方式、文化空间的营造。让学生身处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其次,要突显校园建设的文化性。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都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我们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文化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设计和建设者们应该更加注意的是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想,这也是大学校园建筑与一般的城市建筑的不同之处。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人文传统,注重人伦观念,讲究中庸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等等,这些文化观念在建筑艺术上都有集中表现。比如像我们中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郑州大学新校园在建设中尽量体现中原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整体建筑显示了中原文化朴实厚重的特色;湖的西岸以表现天然景色为主,湖东岸以表现人文景色为主,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还把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用几个文化广场集中表现出来,通过青铜鼎、青铜柱、浮雕画壁、象棋残局等文化景观,表现中原文化符号。南方的浙江大学,它的特点则是,把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校风,糅合在一起,以水系为主线,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他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典故,正好回应了大学是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建筑当然也具有时代性。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设计观念。现代大学校园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我这里想说的是,应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大学校园建筑。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一个外行,我说的这些一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哪些因素可以显示出一个地域的特色

美食、方言等因素可以显示出一个地域的特色。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其内涵主要有:

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地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总体而言,地域是反应时空特点,经济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概念。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核心概念。因为,一个有意义的地域概念,必须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

人们研究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首先是看重的人文性。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一个地方的重要吸引力。可以这样说,只要人的意识所到之处,并与现实物质存在发生关联,它就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某种或者多种可能的人文性。

地域文化特色也主要就是在基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去深刻把握人文要素的突出内涵的。因此,地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鲜明的人文性。否则,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地域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

潮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什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潮汕文化的流行主要以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为发源地和集中地;梅州市的丰顺县  、惠州市的惠东县。

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创造的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特征是以海洋文化为主。潮汕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带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点,贯穿于潮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以潮汕英歌舞、工夫茶、潮汕饮食、潮汕商帮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绣、潮剧、潮乐、潮汕工艺、潮汕木雕、潮州大锣鼓、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 潮汕英歌舞、潮汕侨批文化等多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街区中的景观主要是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流动景观。下面是我分享的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欢迎大家阅读!

1 建筑景观

建筑是地域性特色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中的主体,它的形态与外表面能够对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对于地域性特色街区的最初认识也大多来源于街区景观中的建筑形态与外表面。如在地域性特色的商业街区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中的店铺为主体要素,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街区经济的发展。建筑形态构成街区街巷尺度及结构,而外表面决定了街区的风格、样式和氛围。每个街区地域性特色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形态和外表面。如对北京街区中的四合院而言,它们构成了街区胡同的尺度和结构,从而形成街区的风格,使街区具有典型的北京地域文化,反映着老北京的生活状态。

2 道路景观

街区中的道路景观主要是指划定区域范围的路障以及道路表面的'铺装及其材质、色彩的表现。道路是流动景观的承载体,它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划分区域的范围,通过不同材质及色彩形式的铺装,对不同功能和属性的街区空间进行界定;二是在街区中起引导的作用,利用道路表面的铺装形式和路障的放置对道路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视觉形式的引导,使得交通系统更为全面;三是增加道路的视觉效果和地域性特色,选择不同材质、色彩的铺装及路障,能够增加街区景观的审美感和层次性。地域性特色的街区道路景观是丰富多彩的,它能够真实的反映街区的地域文化。

3 景观色彩

色彩是区别于其他街区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地域性特色街区景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街区景观的品质,给人们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空间,并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反之,它也会跟空气和水污染一样,可以污染环境。

街区中清晰的景观色彩是延续地域文脉的重要载体,如前门街区中对传统色彩的表达,不仅反映出居民对色彩的喜好,同时也体现出北京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色彩是人们对于一个环境进行形象和艺术性的概括,它可以通过地域性特色街区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空间结构和肌理来表现。如建筑色彩、道路铺装色彩、照明色彩、流动的色彩等,它们都有着符合城市美学规律的色彩秩序,并反映着街区的地域性特色。

4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在街区景观中以点的形式存在着,如信息咨询台、活动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及环卫工程设施等。它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地域性特色的表现形式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

地域性特色街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公共的艺术品。它将地域性特色与功能有效的结合,满足人们审美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实用价值。公共服务设施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包含:一是作为成品直接安装的;二是需要根据街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设计,有着独特性。但是无论作为哪种形式出现,都一定要与街区地域性特征相统一,在共生的前提下做到和谐发展。

5 植物和水体

自然景观是人们心中对自然意识的追求所建构出的景观风貌,主要包括植被和水体。

植被是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环境中的基础,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景观在这类街区中通常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草坪、花坛和行道树等。它们可以根据街区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构思,增加街区的视觉美感。多种植物的种类既可以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一样的景观风貌,还能够反映出街区的地域性特色。

水景主要包括自然形成的水景和人工设计的水景。自然水景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中比较少见,大多为人工水景。水景的设计在街区环境中可以起到软化与调节的作用,与其它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节奏变化。水体可以净化街区环境、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提高街区品质。人造水景通常与人的行为方式关联在一起,表现出水景观的魅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水景观大多存在于南方的街区中,形态也更为丰富,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性特色。

6 公共艺术品

公共艺术品在融合设计师思想的同时,根据当地特色所创造出来适合大众的艺术品。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种与社会大众交流的过程,为当地的公共艺术提供了舞台。

如情景雕塑,人体雕塑,利用抽象文化符号所设计的公共基础设施等(图 1)。在地域性特色的街区景观中,艺术品体现着当地的地域文化。人们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进行交流互动,增加了街区的活力,提升了公共艺术品的价值以及丰富了街区的非物质形态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