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鸡鸣而起,人们在堂屋阶下用火烤竹节,清脆响亮,寄托了人们赶走恶鬼的愿望传说是,上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逢除夕至初一,总要来伤害人畜,它怕火、怕光、怕响,有人点燃竹节燃火,发出哗哗吧吧的声音,就惊走了它,此后人们家家仿效,都点竹节,后来发明了火药,卷纸为筒点燃,发出哗哗吧吧的响声,这就是炮,又装上引念连续不断,是为鞭炮。

贴春联,贴门神

上古时,有神茶、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株大桃树,他们在桃树下检阅百鬼,发现他们中有危害百姓的,便绑起来喂了老虎,这些鬼都怕他们,不敢祸害百姓。此二人镇鬼名声大,传至其它地方人们便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了他们的像立在大门两侧用来镇邪,人们把这种桃木画称为桃符。

公元十世纪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chang),他下令大学寅逊,将桃符画改作桃木题字,呈上来一看又觉得题词词句欠佳,于是亲自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立于宫门之外。到了宋代,宰相王安石又题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至民间逐步发展,便用红纸代替桃符,写吉庆的话,演变为当今的对联。

据说:朱元璋建都金陵,下令过年时贴春联庆佳节,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私访,发现家家贴上红红的对联,只有一家未贴,打问清楚这家是个屠户,目不识丁,又找不下人写对联,所以至除夕晚上门仍然空白,朱元璋便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消息传出,官府里编写对联精益求精,民间仿而效之,贴春联不仅成为一俗,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特有形式。

年夜饭,守岁,压岁钱

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古代人在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上面座着锅,锅里煮着肉菜,这是火锅的起源。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后来在火锅的基础上,又加盘碟,放上热菜、冷菜,其它菜有无关系不大,唯有“鸡”、“鱼”、“梨”必须有,因为“鸡”与“吉”,“鱼”和“余”谐音,“梨”和“利”谐音,组合中一起叫大吉大利、大有余,四个菜预示“四季兴旺”,六个菜预示六六大顺,八八叫发发(财),十个叫十全十美,十二个叫“十二分满意”。年夜饭必须吃饺子,“饺子”和“交子”谐音,意思是平安地交过了子时。除夕过了子时就到了来年。有的地方管饺子叫“扁食”,意思是托神仙的福,吃上偏外饭食,馅包上糖,意味生活甜蜜,包上“硬币”意味“发财致富”,包上薏苡仁,意味“生意兴隆”。

上古时,人们为躲避“年兽”的侵害,一家人,住在窑洞里,圈着火炉吃年夜饭,吃完都住在一块闲谈,听“年”的动静,小孩子要哭闹,便给他好吃的、好耍的,直至累极了睡觉,交过子时,才算平安无事。给小孩好吃的好玩的又变成给钱,也就是“岁数钱或压(押)岁钱”,给岁数钱的多少,起初为天+地+岁数=岁数钱的总和,后来按亲疏关系决定多少。

贴福字,福倒贴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来到一个镇子,看见许多人聚在一起看一幅漫画,朱元璋走过来一看,见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大西瓜,经打问知道这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的。

朱元璋看了,心想,自己的女人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便认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马皇后”。朱元璋心中恼怒,回宫后,立即下令进行调查。看此画为何人所画,谁们曾去围观。

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提人,谁知官兵贴福字后,其余人家因不知就里自己都贴上福字。弄得抓人的官兵再也分不清曾参与的和没有上街的,朱元璋听了报告更为愤怒,下令将全镇人统统抓来,如查不清,就将他们统统处斩。

马皇后听到因她酿成冤案,就向皇上陈述她脚大的好处,凭上她脚大,方便行走、能征善战,帮助皇上打下一统大明江山,百姓作画斗玩非但不是嘲笑她,而是盛赞她。不仅不该治罪,反而应受到表扬。

众百姓听后,参加围观的、取笑的分别自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过”,作画的人也勇敢承担责任,不愿连累别人。

朱元璋反省了自己,凭借皇权过火行为,因为有如此真诚的百姓扶持,才有天下太平,不仅免了百姓的罪过,就连侍才取笑的作画之人也提官重用。

一个福字确是“安分守己,享受幸福”的标志,众人都贴福,有的人偏因福得祸,福祸纠缠在一起。

多少年以后,贴福字“避嫌”的本意已被人们淡忘,而变成了“祝福”的一种善良愿望。凡遇喜庆,都要到处贴上福字,祝遇事如意。

说起福字,有的顺贴,有的倒贴,各有各的讲究,顺贴的说顺顺当当享福,倒贴的说福到来了。

这里有个故事:说的是清朝恭亲王府,有一年,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

有位家丁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为此王爷的福晋(老婆)十分生气,要下令鞭打这个家丁,并追究大管家的责任。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众人追究下来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真是福到了,此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里想到:“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到这种招数呢!”于是赏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贴过后还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石首有哪些民俗?

春天的节俗

在石首春天的节俗主要有:大年拜贺、闹元宵、龙抬头?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荆州民间是最看重过年的,其习俗也多。民谚云:“过年为大”,“有三十过年,无三十也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年拜贺活动,出现了以迎春纳福为主题的各种风俗习尚。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与之全国各地相比,石首民间过年的习俗,既有“大同”,亦有“小异”,小异之处则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内涵。如“开门礼俗”的内容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如“玩春景”的活动形式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石首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节俗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石首民间多称之为“端阳”。端午节尽管名称颇多,含义各异,但楚人驾舟拯救、纪念屈原为端午节的主要内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说,先秦时代的楚人及楚国的文化民俗氛围,对端午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节乃是荆楚地区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仪俗,在荆州民间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悬挂蒲艾、喝雄黄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节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阳等传统节日在石首民间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八月中秋在石首民间就曾经流行过一种较为奇特的习俗,即“到中秋,赛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园的瓜果不视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视为被盗。俗信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妇女若摸秋不被人发现,可早得子。石首就有这样的俗谚:“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妇女一般是结伴而行,所摸来的瓜果放置在床内侧,并与之陪睡,第二天将瓜果煮熟食之,据说可以怀上儿子。建国后,摸秋之俗已消失。荆州民间特有的风俗还有重阳节吃九黄饼。相传东汉年间,重阳节达官贵人扶老携幼出游荆州龙山,正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之时,热饭热菜既不好带,又容易冷,为方便游人登山食用,荆州民间糕点师傅便制作了九黄饼。其名谓九黄饼,乃取九月重阳,登高赏金黄菊花之意也。此种饼子,面如黄菊颜色且酥脆,馅子系用冬瓜条、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来香甜可口,颇受游人称赞,成为一种应时节令食品。至今石首民间仍偏爱重阳节吃九黄饼。

· 冬天的节俗

石首民间在这一季节,大都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传统节俗。拿冬至来说,和北方农村不同是,荆楚大地的人们,往往会在这天开始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成“沉(读去声)浆”,然后用糖、或肉制成馅,包成团,先是祭祖、祭灶,然后阂家团聚,共同分享,还可馈赠亲朋好友。又如农历腊月二十四,俗谓“小年”,又称为“小过年”、“小除夕”,是石首民间很看重的一个年节。民谚云:“腊月二十四,家家小团圆”。是日,“吃坏吃好,一人不少;有吃无吃,团圆一席”,一家人必须在一起吃团圆饭。

写离石民俗文化的作文600

调查情况: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民俗之四――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民俗之五――压岁钱。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民俗之六――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收集资料: 一、迎春诗歌: 轻轻点开网络,一系列关于迎春诗作的网络顿时映入眼帘。 《七律春节话时尚》 三十团年饭店筵,南来北往火锅煎。 少儿游戏愉除夕,网络成人不夜天。 桌面麻将声绕绕,窗帘烟火蝶翩翩。 闲遐七日焉时尚?送旧迎新另类篇。 这首诗形象地刻画出了现代人心中的新春佳节。 《五律拜年》 金猴春意闹,红蝶结团圆。 初二晨曦启,俏装月镜前。 祝愿双手奉,老母笑容鲜。 儿女频频喊,欢声齐拜年。 《七律温馨除夕》 彩线抛花频吐蕊,烹浆煮酒满堂亲。 斟杯笑语庆团聚,把盏声潮拜岁新。 姐妹相携慈母暖,连襟康泰合家珍。 平常日子和为贵,风雨同舟万代春。 这两首诗写活了新春佳节全家团圆的美好心情。 二、春联: 春种人人用科技春暖神州百卉艳放开改革阳春曲 冬来户户过丰年官清大地万民安两制三通白雪歌 兴邦有法千般好翠柏苍松兆福寿国兴特色三江暖 为政无私万里春金樽檀板庆新春日灿神州万里春 朝霞灿灿三春景龙飞凤舞升平世善政和风指海峡 旭日彤彤九域天柳绿桃红艳丽春红心桃李报春晖 特色福州富四海美酒红灯歌盛世和风吹绿江南柳 小康岁月乐千家银筝铜鼓报新春春雨催开塞北花 春风时雨花千树日丽三湘春骀荡春风吹柳千枝绿 子孝孙贤福满门龙腾四水岁峥嵘时雨浇苗万亩新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民风民俗,例如春联、年画、剪纸、门神等,它们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特色。我们作为这些宝贵文化的继承人,要将其发扬光大。 经过这次调查,我遍览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民风民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真为我国拥有的、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