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是:具徽派建筑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桂北本土瑶、苗族传统木构房屋的风格。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有纯砖瓦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纯木结构三种类型。大户人家多采用纯砖瓦结构,最为华丽精美,普通人家尤其是山区人家多采用纯木结构,最具地方特色。
典型代表:江头村古建筑群
江头村古民居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100余座,分布井然有序,传承脉络明晰。明代建筑一般为单座,土砖卵石墙体,穿斗木构架,悬山顶,房屋面积不大、且较低矮。
而清代民居则多为较高大宽敞的三开间两进院落,多为清代各代科举才子的故居或旧居,基石条纹细密有致,墙体多磨砖对缝,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天井、层楼兼备,山墙和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隔扇门窗充满了精美而寓意深长的吉祥纹样。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特色是什么?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特色是造型自由多变、丰富美观。桂北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木头易于加工的特点,民居的屋面和墙身都做得十分精致。悬山、披檐、挑廊、挑台、挑柜,层层出挑,使民居立面的造型自由多变、丰富美观。挑廊、垂花柱与花窗等木雕,花纹简洁流畅、朴素大方,构成桂北民居建筑的朴素美、丰富美和环境美。
桂北民居建筑多设有火塘,家人或是客人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火是侗、壮等民族的崇拜物,终年不灭。以火塘为中心的内聚空间,在民居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火塘是民居家庭的社交中心,也是民居的食文化中心。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的设计布局。
桂北山区居民建筑的两端一般有偏房,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立面效果,一般为两三层,个别也有四层。第一层架空,为储放农具和饲养家禽用;第二层是主层,多为三开间,主立面设长廊和美人靠,是休息、观景和家务活动的场所。中间堂屋开敞,与外廊空间融为一体,两厢为卧室。第三层,部分做卧室,部分做仓,可以堆放杂物、晾晒衣服等。
广西的特色民居的名称是什么
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谢鲁山庄。
扩展资料
广西民俗风情—民居指广西少数民主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的特色住房。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河溪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历史上壮族多聚族而居,秦汉之后,随着各民族的迁徒、通婚、逐渐打破“举峒纯一姓”的状况,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聚族而居的村落结构至今仍未彻底改变。
在远离城镇的村寨,这种情况更为显著。较大的村寨也有几姓共居的。村寨大的几百户,小村的几户或十几户。习惯于从山脚开始,一栋靠一栋地往山坡上建起木楼,形成梯形木楼群;
或将若干个木楼排为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两端有围墙和大院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在村落边缘,如有那么几家离得稍远一些,或者散居他处山边,一般是从别处另迁来的外族或外姓人。
壮族的木楼,俗称“干栏”,也有称“麻栏”、“高栏”的。以粗长的圆木为立柱,下垫长约一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立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
屋顶作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拌泥糊其上。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宝。
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抱厦、偏沙等。挑楼是利用出挑来争取空间,扩大使用面积。抱厦作望楼的扩大部分,突出于干栏的前部。偏沙相当于半个开间,多设在一年之中风来得最多的方向,以增强干栏的侧向抗风力,一般作次要卧房或辅助房间。
此外,在火塘间的近处室外的向阳面,还设有晒排,供洗涤晾晒等用。整座干栏除正门外,上层侧后都开有便门,可通屋后山地。
壮族“干栏”多出现于桂西、桂北山区、桂中、桂南或位在平地的壮族,多建舂墙土房或泥砖房,生活较好之家建烧砖房。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建起了水泥砖混结构房屋了。
壮族村落习惯用石头垒1道围墙,墙外种荆棘,不少村落附近还种有大树或者龙眼树和竹子。旧时,村头巷口都建有门楼,门内设栅栏,有的还筑有炮楼,耸立于村中或寨侧,是一种防卫性设施。村前寨口的溪边,往往设有水碓、水碾或水榨房,为加工粮油之用。
在东兰县等地的壮族还在寨中建凉亭,供人们乘凉、休息、议事和游乐。壮寨中的巷道多用鹅卵石或石块铺设,大的壮寨一般建有祠堂,村头寨尾建有庙宇。
瑶族居住风俗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
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
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
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口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苗族居住风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大的村寨一二百户。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一般与壮、彝、仡佬族杂居,每寨七八户、十几户不等,三四十户以上的大寨较为少见。
苗族的村旁常保留几株或几十株参天大树,俗称“水口林”。过去,还在村寨四周种荆棘为篱,高五六尺,纵横交错,人畜均难通过;在进村的路口建一小木楼作寨门,晚上由守寨人或最后收工者关闭寨门。
寨中一般有公共场所,并建有戏台,平时供人们休息和儿童做游戏,节日时供人们聚会娱乐。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寨,寨中挖有水井,井上建有亭阁,既可保护水源清洁,又可供人乘凉。
苗族居住地区木材多,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又常以杉木皮、茅草或瓦片盖房顶。旧时,多数苗胞住在杉木皮盖的木房、草房或十分简陋的“杈杈房”里。
“杈杈房”以木头交叉搭棚,上盖茅草,用茅草、树枝或竹片编篱为墙,再糊上泥巴,用以挡风。现时已多建楼房。融水、三江、龙胜等地的苗族多住吊脚楼。人们利用山坡的斜度,在山坡的下方竖较长的木柱支撑;
上方则竖较短的木柱支撑,铺板为楼,楼下堆放杂物。木楼的窗户一般开得很小,室内阴暗,但可避风寒。融水、三江等地的苗族村寨,寨内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仓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村寨失火,殃及粮食。
参考资料:广西民俗风情—民居.百度百科
广西传统建筑民居特色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不论是在哪里,地方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与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广西拥有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 广西文化 去探秘广西的民居特色吧。
干栏
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称麻栏,意为楼居。《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
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
侗族楼式住宅。起源早。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主柱落地,承受重力。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采光均佳。防潮湿。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
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又称“禾晾”。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顶端两侧各40厘米成人字形的树皮为盖以遮雨。将收获的农作物扎束跨挂于桁条上,让其自然干燥。
这种晾干方法,起始于将农作物悬挂于住宅四周屋檐或树枝之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多,逐步形成了“禾廊”。“禾廊”多见于日照短的山区的塘、溪、小河边。其优点为结构简单,耗费低廉,特别实用。
七门房
门开七面的一种农家传统住宅。七门,即大门,中门,后门和大、中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中、后门间东西两侧各一房一门。其优点:关闭中门即成两套两房一厅,互无影响的两单元住宅,便于父子、兄弟分居。畅开中门,即为四房两厅的单元房间。这种住宅一般为木或砖(土砖、土冲墙)结构。
船家
水上居民“以船为宅”的一种住宅。分一、二或三、四层,每层面积不等。由于广西河道纵横,四通八达,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以船为宅。优点是不必买地建屋,集全家生产、生活为一船。
壮族、藏族、苗族、傣族的民居特色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1)、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2)、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 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傣家人的习惯进屋都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竹席上 ,天长日久竹席就变成亮锃锃的。当人们步上木梯,坐在金黄色的篾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水或米酒,眺望着窗外绿茵茵的油棕、椰子和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 ,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喜欢独家独院,当孩子成人娶亲,便有新的院落出现。谁家建造新竹楼,全寨子的人都会来帮忙,送 草排,赠青竹,来帮工。因此建房速度相当快,一幢楼一两天即可竣工。新楼落成,男女老幼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赞哈”,更是以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迁入新居后的美满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不少竹 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室内的陈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已习以为常。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称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瓜岭古村寨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发现后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此外,中国还存在不少比较特殊的住宅形式。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多居住在楼房里。且用于居住的楼房样式不断变化更新,楼层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III.中国南方和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
----- 本文于2006年6月发表在<<语文报>>(文综版)上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1、民居特色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
壮族并没有统一的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
2、服饰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3、风俗习惯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
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爱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4、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扩展资料
壮族的饮食: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