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龙探索农村闲置房屋改造发展乡村旅游

青龙探索农村闲置房屋改造发展乡村旅游

“老宅”新生 民宿增收

“一个院,10天就赚了8800元!”44岁村党支书鲍承安站在门口挂着“民宿一号”牌子的石头院墙前高兴地说。

说是民宿,其实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几处古宅老院,灰瓦石墙,背倚青山面朝小河。青龙是劳务输出大县,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寻找更多更好的机会,留在村里的更多的是中老年人,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农村闲置房屋,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也阻碍了乡村规划建设。

大森店村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了8栋新民居楼房和2栋老年公寓,这样置换后的剩余闲置房屋相对更多。

“这是咱村的外庄自然片旧村址,大伙儿已经搬到了新居,这儿有山有水,果林还能采摘,饭店、住宿的配套也齐全,回头客不少。”鲍承安边说边推开了院门,“盘活‘死资源’,把无人问津的‘破房子’,变成炙手可热的‘老古董’,得感谢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

目前,大森店村集体通过换购住房的方式收储农户腾退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80户、共计8000余平方米。

大森店村按照县深改办提出的“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依托本村黄冠梨、绒山羊和板栗等农旅产业,以及途远爱心书屋和科普基地等 旅游 资源,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老宅旧院改造为6个民宿。

“收储、改造一座闲置农房并不难,难的是让改造后的农房发挥长久效益。”鲍承安介绍,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增活力,该村通过集体和村民自愿的方式共同出资近400万元,成立了大森店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鲍家老院特色康养小镇”项目。

目前,围绕民宿 旅游 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共建设 旅游 驿站1座,公共厕所2座,停车场2处和桥梁5座,初步形成了“鲍家老院”民宿群,2020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村里还收入20多万元。

大森店村只是青龙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共摸排闲置宅基地3489宗、面积1700多亩,长期无人居住6300宗。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规范审批管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举措,青龙为老宅改造 探索 出了4条路径,除了大森店的美丽乡村型,还有乡村 旅游 型、环境整治型、增减挂钩型,通过4个试点村辐射带动县域形成五大片区,即县域东部“红色+山水风光+培训体验”片区、南部休闲游片区、西部文旅康养片区、北部自然风光片区、中部采摘体验片区,大力发展乡村 旅游 民宿、农家乐以及农业采摘、农产品深加工小微企业、家庭手工业等项目,并配套完善小集市、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等公共设施,全面提升了宅基地改革成效。

“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绝不是改造个老院的事儿。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谈到现在老宅带来的效益,鲍承安说。

二、武昌青龙巷的人文历史

民主路处武昌中部,在蛇山北麓东西延伸。它由汉阳门街、察院坡、府院街等段组成。历史上它是惟一贯通武昌水陆两个城门的大街———从汉阳门到忠孝门,因而是武昌的中心。民主路的沧桑,是整个武昌城变化的缩影。 民主路的户部巷,知名度是很高的。巷子很小,名字却大得吓人。户部,从唐至清都是掌管财政收支的官署,因司门口是布政使司衙门(俗称藩司),对口户部,这条小巷由此得名。 户部巷西靠武昌府署,东临藩司署,原来是岳飞抗金的大本营,明清时为著名的“憩园”。民国时期为省府官员的住宅地,解放后为武昌区委大院,它的建筑原貌在上世纪90年代建广东商城时才彻底消失。相对来说,户部巷还算保存了一点古民居的建筑风貌,正因为如此,它的本地名优小吃经营才有着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户部巷口不远处躺着一尊高大的石狮,不知倒了多少年。此为明清时代官衙的遗物,最能说明户部巷悠久的历史身价了。但户部巷改造开市时却没有把它树起来,而是另外运来了一座崭新而肥胖的石狮。 现在的户部巷实际上只是一条“半边街”,靠西的一面是拆除老巷后搭盖的门面,一色的现代卷闸门,使这条明代地图上都能找到的古巷大为减色。再加上它宽不过4米、长不过150米,显得十分拥挤狭窄,难以胜任它所要弘扬的饮食文化的重任。 一、青龙巷残破的教堂 正对司门口的青龙巷过去比户部巷更加出名。当地居民说这里有龙脉之气,连蚊子也不敢来。它清代是民间婚、寿、祭、丧等礼俗服务行业的集中之地,也是民俗文化中心。小巷之间遍布银楼作坊、纸马铺、寿木作坊、鞭炮铺等,盛极一时。 走过青龙巷,在93号的幼儿园院内,我们忽然看到一座教堂,它重檐攒尖顶,铺琉璃瓦,顶上宝瓶依稀当年模样,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与几棵高大的苦楝树构成别样风情。里面上层为回字型廊屋,下层为礼拜堂和祭坛。置身其中,真为它因闲置而朽坏所惋惜。对面牧师楼里住着的基督教徒林氏姐弟把我们引到85岁的许婆婆那里,她介绍说,这里最早是美国人办的,叫圣救世主堂,因它原处府街口,俗称府街口教堂。抗战时为日寇伤兵医院。 据了解,圣救世主堂系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0年创办的文华书院、诊所和教堂,是武汉教会学校的发端之地,也曾是武汉的著名教堂。1903年,黄吉亭、胡兰亭等在这里开办宗教团体日知会;还办过日知小学。刘静庵等革命志士先后加入日知会。后文华书院搬到圣约瑟学堂。因此,这里也是辛亥革命的肇始地之一。 二、横街头濒危的经心书院旧址 清末民初称司门口到横街头一段路为察院坡。1867年(清同治六年)武昌就创设了官书局。清末科举未废时,附近设有贡院,一些书商适应科举需要到横街头开始出售经、史、子、集和“闱墨”等类木刻板书。1902年,湖南新化邹代均、邹永喧父子在此开设了我国最早的舆地图社———亚新地学社,先后出版过30多种编印准确精美的地图和地理书刊,后在察院坡自建大楼继续营业。 亚新地学社原址的范围在现在的武昌区一门诊部大院内,现已无踪可寻。当年赫赫有名的利群书社却还能找到遗迹,那就是横街头21号老屋。它是老武昌书市街的门面之一。从明清到武汉沦陷前,横街头到察院坡一带的书店,最盛时竟达50多家。“五四”运动后,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在此创设利群书社,发行过《共产党宣言》、《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更使利群书社名噪一时。1920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过。 当年的横街头为什么书市发达?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学堂众多。如今可以找到佐证的是,紧靠横街头的三道街2号,有栋老房子,它就是晚清经心书院的一所斋舍。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在文昌阁建精舍课士之所。1906年,张之洞又亲自将其改建为全国惟一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最高学府———存古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见证。 当年的经心书院,现存的就是那栋朱红立柱的斋舍,还有它旁边的古柏。斋舍现仅存外壳,房子已相当破旧。沿着书院外围,我们还可以找到古墙上镶嵌的直径两米的石砌月门,还有那斑驳的明窗。从现属警官学校家属院的空地看去,不远处有圣救世主教堂尖顶,有胭脂山红砂石护坡,一脉古意尚存。 三、古楼洞与胭脂坪的民国文物 武昌旧城区内蛇山东西向横亘于中,南北交通受阻,故要打通蛇山,这就使得民主路有两个古楼洞。一个是明朝开凿的,在司门口,现长江大桥跨解放路的引桥下。一个是1904年开凿的,在原巡府衙门对面,俗称新古楼洞,又叫蛇山洞。1913年维修此洞,竣工后黎元洪于洞口亲题“武昌路”匾额(文革时被人凿掉)。该洞至今已近百年,仍为民主路与阅马场间的交通要道。 武昌路涵洞对面是胭脂山,因太阳照此呈胭脂色而得名。山东有块平地叫胭脂坪,处清代抚署背后,辛亥革命前黎元洪曾居此。抗战初这里兴起了一批红砖小洋楼,至抗战时南京政府迁汉,这里为国民政府要员居所。其中陈布雷故居在现胭脂坪8号,当年他在这里起草过许多抗战文稿。院门口还露出防空掩体的水泥构件,我们从房间里进到防空洞中,领略了一番躲避空袭轰炸的况味。 这两处地方,也算是民国遗物了,如不被列入文物保护或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其命运令人担忧。

三、《老房子》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房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欣赏了王振忠的散文《老房子》之后,我很有感触,并且对于这些老房子也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与探究。

散文《老房子》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徽州一代的皖南古民居,这些老房子很有特色,这种特色被命名为徽派。以砖雕、石雕、木雕为装饰,往往是高宅、深院、深井、很有特点,显得很美丽。作者通过这篇散文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独有的老房子文化,并且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可以说散文《老房子》这一篇非常好的旅游宣传散文,让我们这些并未亲身去过当地的读者能够通过散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当地,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归功于作者的笔法细腻、精准。

总的来说,《老房子》给我的启示有三大点:1,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从古代留下的珍贵房子,应该懂得保护它们。2,我们应该懂得为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写一篇散文来歌颂,并且通过散文向外界人们传达。3,我们应该注重写作锻炼,争取练就像这位作者一样的笔法功底。

四、潮汕寻味七日,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小馆子

如果你跟别人说,去潮汕吃 美食 ,别人肯定一头雾水,会问,从哪开始?

在这,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潮汕地区通常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是否属于,各有说法,在此不表)

如果你想去体验一下正宗的潮汕风味,究竟得先去哪呢?

首先,你会被一堆地名弄懵圈。

潮州站,潮汕站,汕头站,潮阳站,揭阳站,还有潮汕机场。

坐高铁、飞机到哪儿呢?

然后,就算你搞清了这些站所属的城市,该去哪里吃呢?

还好,我花了七天七夜,在这三个城市觅食,也算总结出了一份 美食 清单,大家可以根据这份 美食 清单,选择自己偏好的行程。

看过我以往探店攻略的都知道,一个城市的 美食 推荐我不会写得很全,只会写一些我体验过的,并且觉得值得再去的店。

每去一个城市,先备选一堆店,然后挑出几家,用体重换来 美食 体验,最后觉得不错的才写出来,真实体验剩下的是精华,虽然喜爱仅限于个人。

揭阳 美食 篇

原计划揭阳跨年,然后小住几日深度 探索 ,然而朋友玩得不爽,嚷着提前去汕头。

连白塔镇牛肉都没来得及去吃,跟揭阳的缘分只有大半天的时间。

纵然如此,还是有几家小店颇为难忘。

推荐:新亨鹅肉

这家店搬过一次,百度地图上查的地址是对的。

鹅肉有别于潮汕地区卤水的做法,倒是有点像湛江的白切鹅。

鹅肉嫩白,颇为爽口弹牙,原汤用来泡粿条和丸子,挺清甜的。鹅肠淋上些许酱油,姜蓉蒜蓉,吃起来很爽脆。

广德粿汁

在揭阳,不是在吃就是在寻找吃的路上。

广德粿汁,一家老店,门口小摊点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想吃啥加啥。

挺有当地特色,味道有点偏咸,不过价格倒不算太贵。

中山路上的小店

中山路上没有招牌的一家小店,人气挺旺!

比较喜欢那个肉皮,看起来就很劲道的样子,吃起来很Q弹。

路边米制品小吃,具体叫什么忘记了。吃起来米香味十足,那口蒜油是这道小吃的灵魂,让味道变得生动起来了。

揭阳的小吃或许散布在大街小巷,跨年夜游走在揭阳市实验中学附近,发现这一片超级热闹, 美食 或许深藏其中。

无奈提前离开揭阳,去汕头那个更为熟悉的地方吃吃吃,只能留待下次再探。

揭阳闲逛篇

榕江西湖公园

打车去中山路的途中,突然发现这个公园,忙叫司机停下,顺道去逛逛。

公园的风景挺怀旧的,透过树枝望向湖面,倒是有几分西湖美景。

城市中闲逛不期待风景大片,极具本地特色的老房子,可能当地人见怪不怪,不过在外地游客眼里是风景。

200多年的海芒果树,怕是要成精了,虽显沧桑,却依旧透着生气。

狮舞(青狮),广东省揭阳市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潮汕民间,只要有各种庆典,都会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各种美好愿景。

广东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几乎都在老城区中心,沿着这条大道,感受 历史 ,品味小吃。

揭阳的中山路两旁都是骑楼,这种建筑结构在沿海颇为常见,中山路走九遍,挺惬意。

汕头 美食 篇

曾经写过一篇《杰客菌带你初探汕头》,再次去汕头寻味,倒是有更多新的发现。

推荐:蔡社牛肉城

来潮汕必吃的是牛肉,每个潮汕人心中都有自己爱吃的牛肉店。

这家离市区颇为偏远的小店,是朋友在网上寻得的宝藏店。

牛肉的切法倒不同于现在很多牛肉店那种精切,相对随意。菜牌上并没有诸如五花趾、三花趾、吊龙这类分法。汕头老一辈人说这种分法在以前是没有的,近些年才兴起。

新鲜宰杀的牛肉,肉块还在微微颤动,在吃货眼里,居然流的是口水而不是眼泪,果然爬上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还是挺“残忍”的。

新鲜的牛肉怎么切都好吃。

推荐:富苑饮食

再去富苑饮食,依然琳琅满目。

熟门熟路点了几种爱吃的,味道依然满意。

强烈推荐:桂园白粥

此行最大的惊喜是这家桂园白粥。

生腌很是新鲜,腥味极淡,生蚝的鲜甜跟酱汁、姜辣完美融合,“潮汕毒药”之称的腌生蚝果然名不虚传。

麻叶相当赞。坦率地说,在很多家吃过麻叶,都是咸齁人,且苦。

所以一直奇怪为啥潮汕人这么爱吃这个。

这家的麻叶相对来说咸淡适宜,用来下粥竟有几分清爽解火。

若下次再来汕头,我肯定先来桂园白粥。

推荐:桂园猪肚

桂园白粥对面的一家小吃,猪肚猪杂可下火锅,也可单独点一份猪肚汤。

猪肚脆嫩,易咬断,胡椒味恰到好处,里面的粉藕入口绵绵,可饱腹亦可解腻。

强烈推荐:傻脑蚝烙

藏在我收藏夹两年的馆子,终于拔草成功。

蚝烙里面放点秋瓜,相当解腻。

普宁豆腐,表皮如薄脆,豆腐嫩如水,水准很高。

就连空心菜都炒得青翠欲滴。

福铭蚝烙

开在小吴肠粉附近的这家的蚝烙更为酥脆,不过油比较多,趁热吃小心烫嘴。

阿荣鱼粥铺

汕头的中山路是一条大道,沿着中山路一路逛吃逛吃能吃撑。

途经这家鱼粥铺,被这大条的石斑鱼吸引。

虽饱,但是还是点了一碗鱼粥,鱼肉带皮的比不带皮的贵。

贵有贵的理儿,鱼肉虽鲜,但是鱼皮更有胶质的口感,那种美妙不可言喻。

小李果汁冰

想喝果汁冰的话,一定不要为了减肥把糖度调为半糖或者无糖,那样你会后悔的。

强烈推荐:小吴肠粉

过了两年,小吴肠粉排队越来越恐怖了,从街头排到了街尾,不变的依然是味道。

小吴肠粉开了一家分店在珠江路食街,几乎没人排队,其实味道是差不多的,第二张图就是在分店吃的。

汕头闲逛篇

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基础建设更好一些。

有新城的繁华,也有旧城的 历史 厚重感。

城市公交车比较方便,坐的人不多,几乎有包车的感觉。

石炮台公园

石炮台公园是一处以崎碌炮台遗址为景点的纪念性公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目前是广东省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清代军事设施。

炮台为城堡式环形建筑,炮台中央是一片草皮,阳光挥洒进来,大人小孩在草皮上歇息,真是一个悠然自得的去处。

小公园

坐公交车自东向西,沿着榕江,行驶至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下车,沿着外马路往北走,就到了小公园的区域。

小公园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汕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 历史 标志。当年的能工巧匠将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这一片还是挺有欣赏的价值的。

潮州 美食 篇

从汕头坐高铁没多久就到了潮州,潮州站离市区较远,不过潮州站正门不远处的公交车可以直达市区。

因为潮州我只身前往,所以只能探探小店,大店我都忽略了。

推荐:源新牛肉粿条(奎园店)

潮安区的一家牛肉粿条店,牛肉很新鲜,特别的弹牙,我在潮州吃过四家牛肉牛杂,这家的口感在我心目中排在第一。

店里没有价目表,牛肉加多加少全凭老板的拿捏,消费的时候还是问清楚好点。

潮镇老尾牛杂

潮汕朋友力推的店,牛肉粿条都比较清淡,那一抹黄姜是点睛之笔,不过个人感觉不如心中期望。

溪口刘卜鹅肉店

不同于别的鹅肉店,这家的鹅肉算是冷盘,略凉,有点淡淡的药膳味,吃完后唇齿留香,有回甘。

有朋友赞叹此店鹅肉是他吃过最好吃的。

不过价格小贵,一方 美食 一方特色,可尝试。

推荐:咸水粿

鹅肉店旁边闻到一股浓浓的菜脯香,原来是一家卖咸水粿的小摊。毫不犹豫买了一份,水粿本身带有一丝清甜,加上咸辣的菜脯(萝卜干),一道清新与咸辣口味结合的街头小吃。

潮州闲逛篇

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那一带其实也就是潮州古城所在地。

牌坊街顾名思义,一条长长的街,十来米一个牌坊,整条街走过去,牌坊林立。

走街串巷,牌坊街两旁都是 历史 古巷和颇具年代感的宅子,值得逛一下午。

潮州古城的东侧有几大城楼,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广济门城楼,广济门对面就是广济桥,又称为湘子桥。走过湘子桥,对面就是韩文公祠。

这几个地方算是潮州著名的景点。

潮州古城里面闲逛,到处都是小吃和甜品,不知不觉,十来公里就走了过去。

走到潮州古城的最北边,又见中山路,一条感觉颇为文艺小清新的道路,自东向西走,来到了潮州的西湖。

从揭阳的中山路到潮州的中山路,揭阳的西湖到潮州的西湖,潮汕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写 美食 总需要有些态度。

如果你第一次去潮汕地区寻味 美食 ,我建议还是去汕头。

城市基础建设好, 美食 店更多,随便一家店都好吃,不会踩雷。

也许有人会说,揭阳和潮州的 美食 是我不会找而已。

但是结果就是这样,同样的找法,在汕头吃的更爽,踩雷较少。

是否还有更多的不为人知的 美食 小店,各位老饕们还有推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