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盐城有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

1、海盐文化(历史上产盐);

2、红色文化(老新四军根据地);

3、湿地文化(水绿盐城、百河之城、滩涂湿地);

4、淮剧杂技文化(淮剧发源地,杂技之乡)

盐城的历史文化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前后。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阴、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盐城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江淮官话。

盐城话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滨阜、建盐、丰台三小片。

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东台一带,受到邻近泰州、兴化方言影响,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特征,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文读去声不送气,白读阴平送气等。

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点,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分部于阜宁、滨海一带。

建盐小片分布于亭湖、盐都、建湖,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有交叉,但以洪巢片特点为多具有泰如片特征,但仍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益显著,一些老的字音、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词语所代替,例如父亲的称谓,由“爷”变成了“爸爸”。

江苏盐城有什么特色?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