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在蓝天下的大学校里给孩子们上思维课,引导孩子去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生动形象的画面、现象和事物,引导孩子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各种联系,发展孩子的智慧。让孩子们倾听自然界中的旋律,从中学会领悟大自然的声音,并在自然界中引导孩子们欣赏乐曲,发现音乐的旋律美。并积极创造美。还让孩子们比较辨别各种色彩的图案,比较、识别各种植物、动物。

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特地组织小学生参观农民种植、追肥、除草、耕作等劳动场面。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辛勤劳作,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等隆隆的机器声,都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

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

孩子从小要多出去看看走走这样的孩子会自信。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孩子从小爸妈带着爬爬山看看博物馆,一个孩子从小在家他的眼光也就家这一片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想想如果别人的孩子谈论什么什么地方好看什么什么地方美食很好而你的孩子却只知道玩手机和家里的那点事情慢慢的这个在家的孩子就会自卑。

二、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课程设置及安排不当

学校是中小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承担着义务教育及劳动教育工作,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受教育体制影响,很多中小学学校都为了升学率而大力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安排不足,很多课都沦为鸡肋课或室内课,在课堂中也只是单纯讲解劳动理论,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和实践,而且大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导致学生的劳动实践参与深度与广度不足。

1.2社会、家庭层面:对学生劳动技能锻炼与培养机会不足

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来看,目前很多家庭都对中小学学生参与劳动技能锻炼和培训这一教育工作存在认知偏差,缺乏高度重视,在精神层面和行动层面的支持力度都不够。相比于农村家庭的孩子而言,大多数城市的家庭都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机会和岗位,还有很多城市的社区或街道也没有合适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接受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导致学生与社会劳动实践相脱节,追求安逸的生活,散失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缺乏必要的联动与配合,很少组织劳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所以不利于学生综合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1.3学生层面: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

学生是劳动主体,也是接受义务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对象,在当前大力倡导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下,很多中小学也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吃苦意识和劳动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学生从小都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对劳动缺乏深刻的认知,社会体验不足,所以其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有很多学生单纯认为劳动又苦又累,而且还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所以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在当前劳动教育中,有什么存在的突出问题?

引言:现实中,学校受制于考试评价的桎梏,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承认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劳动教育,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学生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少。

家庭缺乏劳动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父母忽视劳动教育,溺爱孩子的问题严重,很少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现在小学生参与的是清洁、洗碗、叠被子、扔垃圾等不复杂的劳动,接触的劳动类型不多,劳动时间少。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无所谓,对孩子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很少,做好成绩是重中之重,只有成绩不能下降,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用旧观念影响下一代价值观,不理性看待孩子的不足,在这种长期骄傲的环境下,没有劳动实践机会的孩子很难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解

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误以为劳动教育是单纯的卫生清洁,不知道劳动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不知道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还有一些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思想的同时,以劳动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给学生提供错误的指导,曲解劳动的意义,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的形成。

小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小学生由于自身思想意识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弱、自制力差等问题,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劳动意识不足、轻视劳动思想偏差、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珍惜劳动成果、处处浪费、实际动手能力差、进入新环境无法自理等现象。例如,在现实中,一些学生捡起昂贵的学习工具、电话手表、衣服等,放在学校失物保管处,也没有人认领,学生们在午饭时间随意浪费了食物,反而表现出了无关紧要的态度。

四、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01

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无劳动的教育”与“无教育的劳动”并存。所谓“无劳动的教育”,就是指只有劳动理论、劳动观念的教育,不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所谓“无教育的劳动”,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参加劳动、干活,甚至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比如罚做值日是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办法。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弘扬,甚至让学生厌恶、逃避劳动,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02

劳动教育的多元主体缺位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在社会中淡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正如何云峰认为,“社会各界如何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也是一个难题”。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的深度参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思考构建一整套体制机制,以有效激发和保护多元主体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

03

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

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形式与内容单一,往往以打扫卫生、绿植养护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且劳动岗位的数量和覆盖面都比较有限。而且,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所需要的专门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设施、劳动指导教师等必要的支持性资源也都比较缺乏。这些资源依靠中小学校本身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04

劳动教育的要求难以落实落细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并没有完全被贯彻落实,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总体上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高年级小学生、中学生系统性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中所占比重严重不足;二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只是少数的典型示范,无法全部铺开,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三是劳动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生产性劳动还是比较简单的干农活、去敬老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等,而体现新时代特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