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侗族人常吃什么食物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
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
扩展资料: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一切,能影响风雨雷电,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
在黎平、榕江、从龙胜、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萨坛。萨坛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静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坛,一个半园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块。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
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建寨子时就要考虑萨的存在,建立萨坛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称为安殿。萨坛建成后,要举行安殿仪式。
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
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 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
这时,鸣锣燃炮,男的吹笙前导,女的随后又边歌边舞。在春节,寨里男女歌队、戏班或芦笙队要出发去别的村寨为也时,也要先到萨坛前祭祀,以求出行顺利。
古代,寨众出师抵御外敌时,更要祭祀萨,祈求萨的庇刀枪不入,胜利班师。关于这位始祖母的身世,据传说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
侗族崇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
二、侗族的特色美食
习惯了一样东西,如果突然被替换,会感觉很不适应。我们从小到大最常吃的是家乡饭,你习惯了家乡的口味,如果换一个地方生活,吃当地的食物,可能就会觉得不那么习惯。少数民族的美食别有一番味道,若是到了少数民族的地盘,就应该好好感受当地的味道,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他们的美食。侗族大家都有了解吧,侗族的美食小吃有哪些呢?。

“侗不离酸”是流行在侗族民间的俗语,说的就是侗家饮食离不开酸的特点。侗家的酸食不仅有蔬菜,还有猪肉、牛肉、鸭、鱼、鹅,用坛腌制。家里来了客人,他们拿出用糯米酿制的苦酒(微甜并不苦)和腌制的肉食,是侗家最热情的表示。
侗家食用的酸水是自制的。酸水的制作是这样的:将干净的淘米水倒进一只放在灶塘边的瓦瓮,三五天过去,便会变成酸水,它带有糯米的香淳,用这些酸水煮菜,令人胃口大开。侗族家家户户都有酸坛,酸坛有陶坛、木桶。素酸一般用陶坛,荤酸用陶坛、木桶都行。逢上贵客光临,取出陈年腌品,醇香可口,味道独特,是待客的上等菜肴。
侗家腌酸不论季节,一年四季常年不断,三月青菜长得快,可腌青菜;八月禾花鱼肥,可腌肥鱼;秋日可腌鸭;春节宰猪可腌肉……因此,侗家的桌上从来“不离酸”。
侗族美食小吃推荐:

1、牛瘪
清凉可口,大开肠胃,食欲大增。侗家人说:牛吃百草,百草入药,人吃了牛瘪,可防病治病。确实这里的侗族群众个个身体强壮、健康。用同样的方法,亦可将山羊制成羊瘪,羊瘪又别有一番风味。

2、泡汤
侗族群众过节、办喜事杀猪时,要请客人来吃饭,这一餐称为吃“泡汤”。吃“泡汤”要炒一道特殊的菜。主人割下几斤猪肉和猪肚子、大肠、小肠、心、肝、肺等各种内脏的一部份,用水煮,再切,然后用辣椒炒,配上生姜、大蒜等香料,最后倒入猪潮血煮沸。客人来吃“泡汤”,猪肉和各种内脏都吃到,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3、三江牛肉干
三江县山多地少,牧草丰富,适宜发展肉牛,加上侗、苗族素有爱牛敬牛的优良传统,以牛存栏多少来证明自己富有与贫穷,因而,三江县肉牛发展快。三江牛肉干色美味鲜,其中以“桥牌”牛肉干和”侗婆“牌牛巴干最为出名。都是以优质的当地野黄牛牛肉为原料,采用历史悠久的侗族民间方法烘烤而成。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实为送礼佳品。

4、三江油茶
三江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侗家人喜欢喝油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一般还配有糯米饭,油茶泡冷米饭和糯米饭是三江传统喝法。一种科学的说法是,因为侗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侗族油茶能御寒防病,还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功效。因其味微苦,所以又被称为“侗族咖啡”。

5、侗家酸鱼、酸肉
酸鱼、酸肉的制法是:把备腌的鱼、肉洗净,去内脏,用盐拌匀,腌泡三五天,取出让风吹干水气,或烤干,然后拌上甜酒、糯饭,再逐块放入坛、桶内,上面再盖一层酒糟或糯饭,或加放一些辣椒、生姜等佐料,最后压实密封。一般过三五个月,就可取出来吃了,有些腌品可以存放数十年,时间越长味道越佳。
侗族地区各地腌制酸鱼方式各具特色,但大体都是以去内脏的鲤鱼裹以蒸熟的糯米,拌着红辣椒及香料层层铺于坛中密封,数月后可取食之,月久更香甜。
别具风味的侗家酸鱼,吃法也有多种多样,可以生吃,亦可烘烤油炸,不同吃法就有不同感受。由于贵州侗寨多分布在高山深谷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侗家酸鱼的美味曾是“养在深闺人未尝”。

6、紫血
紫血是三江侗人民喜好的一道特色菜。其制作是将猪、羊、鸭等动物内脏精华部分(心、肝等)用中火焙熟切成片,再拌入猪心血和香草配料,装碟而成。它吃起来鲜、香,味道极佳。

7、蚂蚱
三江侗族蚂蚱食法,大多采取油炸的方法,这样做出来的食物,不仅入口酥香。当真是下酒的好菜。而且营养丰富,具有美容强身的功效。油炸蚂蚱就是侗家一道非常有名的风味昆虫宴,其酥脆爽口。
趁着你还年轻,就应该多去感受一些不同的风俗,品尝不同的美食,不然人就这么一辈子,你永远在一个小地方生活,会错过太多的趣味。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很有意思,一定要找机会去感受一下。
三、侗族有哪些特色美食?侗族人喜欢吃偏酸的食物?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范围广。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四、侗族的饮食习惯
侗族有“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
五、侗族的美食介绍
侗族具有特色的美食——糯粑类
年糍粑
侗语“sic nyinc”。其制作方法是:“隔1至2夜用稻草灰水将糯米浸泡,用木甑子蒸熟透,倒入打粑木槽内,趁热打制成粑砣,再由妇女用沾茶油的双手将其捏成如碗口大小,平放在木板上阴干即成。年粑的颜色有红、黄等数种,打年粑时拌入栀子果汁即成黄色粑,而拌入苏木汁则成红色。有的成粑后盖上有图案的红色印章,表示吉利,是春节期间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打制年粑较多的人家,待年粑阴干后,放入木桶内,倒入井水浸泡,每隔数天换一次水,可以到五、六月份而不变质、不变味。年粑又是二月间上山砍堆柴等劳作时的理想主食,上山时带上一、二个年粑,包几块腌肉或腌鱼,用火烤柔食用,既香甜又耐饥。
粽粑
侗语称“seic beev”。其制作方法是:五月初五前数天,从山上采来粽叶用水煮沸杀青备用,隔夜用糯禾杆水浸泡糯米,五月初五那天清晨,用粽叶将糯米包成“背糯”侗语称“seic aemv”和“角粽”,侗语称“siec beev”两种,放入铁锅中加水煮熟即成。在通道的下乡一带,称端午节为“祖婆节”。这天,由家中的女主人带领媳妇用香汤沐浴,走上木楼,举行包粽粑仪式,先包十二个(“抱妹粽”)即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长粽粑合扎到一块,即“seic aemv”象征祖先抱子孙,再包十二个“三角粽”即“siec beev”,才坐下来包,在包过程中不能讲包粽粑,而只能讲与祖婆有关的话,如称粽粑为“祖婆”,粽叶称“祖婆的新衣”,捆粽粑称“为祖婆扎衣带”,煮粽粑称“替祖婆洗澡”,从锅里取出粽粑称“请祖婆下楼”等。煮好粽粑后,先举行祭祖婆仪式,这时才可称“粽粑”。芷江一带侗族同时有包“肉馅粽子”的习惯,即用瘦猪肉剁细炒熟,与泡好的糯米拌匀再包成粽子,煮熟即成。其味甚佳。
侗族主要饮食习惯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糯米饭的蒸煮方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
钟爱酸味的侗族人
六、侗族的四道传统名菜,人们为何说它是侗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
一、大部分地区都是日食三餐的习惯,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约三百万人口,侗族主要聚居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从诗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侗族的传统文化。
二、侗族的四大传统菜肴是指红肉、牛蒡、烤鱼和冻鱼。这四道菜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它们仍然被用作家庭庆祝节日、庆祝和招待客人的食物。味道鲜美,具有一定的侗族文化内涵。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善于创造美。当地人民有两茶两饭的习惯,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炸米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三、 七十二寨侗族的这四道菜,如今不断得到推崇,在一些城镇,也进了饭馆的菜谱,倍受外来客人的亲睐。这四道菜是原汁原味的,就地取材,就地取火,在加上侗族人自制的各种调料,真是一个鲜。侗族的四大传统菜肴代代相传,既有侗族的饮食文化,也有侗族的智慧。它是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侗族,属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骆越”的一支,学界普遍认为,侗族是由广西南苍梧一带迁徙而来的。当地居民称其首领为“山同主”或“山同首”,故称侗族为“山同人”,后改称“侗人”、“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