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城之一的古城歙县和国粹京剧有什么渊源?

歙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歙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置县始,统领徽州数千年,为徽州首县。古城歙县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

歙县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京剧的形成与徽剧的流传密不可分!

徽剧最为辉煌的历史就是“四大徽班”进京。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徽商扶持的徽剧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与春台班等“四大徽班”为给弘历皇帝庆祝八十大寿,相继进京演出,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北京剧坛主流。

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于是以二簧为主的徽剧又吸收汉剧的“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自己的声腔。

此后,在北方扎下根的徽剧,又逐渐吸收北方的“京腔”,将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相结合,发展成为皮、簧兼备的京剧。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突出贡献的杰出老艺人、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也因此而成为京剧的开山鼻祖。

歙县!

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留有众多文物古迹。现在歙县的县城徽城镇就是原来的徽州府城。歙县有两山横亘城中,将古城一分为二:东为古歙县附郭城,被群山环抱,状似半月;西为古徽州府城,面对练江,地势开阔。城郭为明代所建,目前仅存数座门楼和部分城墙。

除县城,各古村如渔梁村、棠樾村、北岸村等遍布有大量历史街巷和古代建筑,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州建筑三绝。

总结: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两百五十多座。这些牌坊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古城所保留下来的徽派建筑、徽派艺术留给后人无尽的财富,可以说歙县文化充分代表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安徽有两座旅游县,名字都是生僻字,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出门 旅游 ,有没有常常念错或者念不出来的尴尬?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 历史 人文也不同,所以有很多地名可以说有些生僻。在安徽就有这么两座县城,它们都位于黄山市辖区。如果你是第一次见可能还真不一定读的出它的名字,它们分别是“歙县”和“黟县”。

歙县的“歙”字读[shè] ,据说还是个多音字。很多游客就算会读了这个字,如果要它写出来通常也会提笔忘字。歙字一共有16画,把它分解开来就更容易写了。歙县的特产是歙砚,因此歙也常常被看做是好砚台的代表。

歙县的 历史 悠久,底蕴深厚。早在秦朝就已经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连省名“安徽”的徽字都是取自当年的徽州府。歙县也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的徽州古城也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除了刚刚所提到的徽州古城,游客来到歙县还可以去到徽商大宅院、棠樾牌坊、渔梁坝、新安江山水画廊等诸多黄山知名景点游玩。是感受徽文化最好的地方,毕竟徽文化作为国内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值得游客深度探究的。

黟县的“黟”字读 [yī] ,看起来更好认一些,但它的笔画比歙还多,只是由我们所熟悉的两个字“黑”和“多”拼成。很多游客读不好黟县的时候还会把它读成黑多县,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个例,在黟县有种特产的石台叫作黟县青石,也被人叫作黑多石,哈哈!

黟县的 历史 同样悠久,是古徽州六县之一,同样是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黟县境内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具参观价值,更有游客所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两座古村落,被称为“画里乡村”,令人过目不忘。

当然黟县境内值得去的 旅游 景区也不光是西递和宏村,还有卢村、南屏、碧山等诸多值得打卡的小众古村,这些古村去的游客相对较少,更适合去体会徽州人的慢生活,思考下人生什么的。

随便多嘴说一句,因疫情期间推出的优惠措施,4月1日开始一直到14日,安徽人游黄山31家景区全部免费!上述所提到的景区全部免费!

我是胡恩泰,一个志在发现旅途中美好的职业旅行家。欢迎点击“关注”,每天不错过各种 旅游 资讯。

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歙县古城

上下五千年的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数也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那一座座历史悠久而底蕴丰厚的古城,就是数千年光辉岁月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遗产。那么就让 城市文化 为你介绍,徽州六县之一的歙县古城。

安徽 省南部黄山市下属的歙县是有名的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地古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还是老少皆知的文房四宝中,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并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自秦建置以来,歙县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千年以来就是府县同城,直至近代才告终结。歙县古城由府城、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后来的规模。南宋末方腊起义和元末农民战争后,都经过大修。现存城墙约1500米。东、南两谯楼、应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为宋以前古迹。

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则基本保持着明、清风貌。县城在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境之后。城墙沿山脊构筑,现存残迹,惟新安门、问政门较完好。

歙县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山水秀丽,风光旖旎的歙县古城,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素有“文物之海”的美誉。

当地古迹之中,有古书院、文庙等。府城和县城内现存明清牌坊16座,散落乡间的就更多,诸如许村、棠樾、定潭、昌溪、北岸、上丰、呈村、深渡等地都存有明清牌坊数十座,歙县也就有了“牌坊之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