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盘水有哪些人文特色?
六盘水的人文特色有:
折溪傩戏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的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采花洞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族同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跳花节
农历二月十五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一。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所有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奇特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族。他们常年隐居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深山中,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2014年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文化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3-4公斤重的毛发。
六盘水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强、品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烹饪技艺灵活、肴馔制作独特、区域风格历史传承性和多元复合性等特点。主要名优小吃有:水城烙锅、水城羊肉粉、蒸蒸糕、郎岱酱、荷叶糯米鸡等等。
市境内的民族民间歌谣曲调抒情优美,感情朴实。有热情真挚、含蓄细腻的山歌情歌,如:仡佬族山歌、彝族山歌、苗族山歌、布依族山歌、水族山歌、汉族山歌等;有伴随红白喜事叙述民间习俗的酒令坐歌;有叙说传说历史的古歌以及轻松愉快的民间小调等。还有一些联曲体的民歌小调,如“宝玉哭灵歌”、“梁祝”等已呈现出戏剧曲调的雏形。
六盘水各民族中,民间器乐主要有芦笙、唢呐、大筒箫、直箫、三眼箫、四眼箫、月琴、筒筒(二胡)、道琴、口弦、泡木筒、木叶、海螺、改装口琴等吹拉弹拨乐器,以及铜鼓、大鼓、花鼓、皮鼓、大钹、铙钹、大锣、锣、马锣、包包锣、铛铛、磐、铃、木鱼、师刀等打击摇摆乐器。各种器乐均有不同的组合谱子,在不同的场合演奏,较有特色和流行较广的有芦笙曲、唢呐谱、箫筒调、铜鼓谱等。
六盘水民间舞蹈分布较广,并且种类繁多,样式不同、风格迥异。从舞蹈的作用和目的上分,大多为生活舞蹈,它是各居住民族为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通常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等。
较有代表的有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唢呐花鼓舞、火把舞,布依族的铜鼓舞、撒麻舞、插秧舞等,以及世居民族间互有的酒令舞、盘歌舞、酒礼舞、板凳舞等和汉族的金钱棍舞、火龙舞、狮子舞、划旱船、花灯舞、扮象舞等等。
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较有代表的有苗族的芦笙祭祀舞,彝族的唢呐花鼓舞、跳脚舞、海马舞、毕摩舞、板凳龙舞,仡佬族的祭祀舞,汉族的皮鼓舞、转场舞、师刀舞以及庆坛神社巫傩戏班表演的各类地(傩)戏舞、傩面舞、神舞、弥拉舞、端公舞、道师舞、师娘舞等。
六盘水境内流传的民间戏剧、曲艺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方长期流传的特有形式,如六枝特区境内的地戏,水城县、盘县境内的傩戏(端公戏),水城县彝族中盛行的盘歌说唱表演以及全市范围内均有流传的花灯等。另一类是外地传入的剧目曲种,如传入较早的文琴坐唱、唱道情、打道筒等,在六盘水已有较长的历史。
二、贵州六盘水传统民俗有哪些?
采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称“采花洞”。
2、折溪傩戏(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洞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3、跳花节(农历二月十五)
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于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目之一。
4、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所以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以上这四个就是六盘水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以后去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曾经传承下来的的庆祝活动,相信会让你有不少收获。
三、六盘水的节日风俗 饮食文化
一、六盘水节日风俗
1、长角苗风情
距六枝特区中心区50km的梭戛乡居住着一支鲜为人知的“长角苗”,目前有700余户4600余人,分布在12个村寨,其中8个在六枝,4个在毕节织金。他们过着神秘而原始的部落式生活,其民族文化、风情又风物仍保留着古老的习俗,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1尺5寸至.2尺的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缠绕着2-4公斤重的头发(人发搓成细发线叭形成奇异的头饰,此外仍保留“刻竹记事”和刺绣、蜡染手工艺及不与外族人通婚等习俗,服饰中图案花饰十分精美考究。1998年10月31日由中国和娜威合作建造的我国第一座民俗生态博物馆在该村落成开馆。
2、彝族过大年
六月二十三,我村彝族集体举行“打老牛”,据说:彝族过大年本来是六月二十四日,因老祖先很贫穷,头天就去偷了别人家的牛,实在等不急,就怕被找到,所以提前一天就过了,第二天要背着牛头去贡,实在无法掩饰,就用背兜背着牛头,假装是背着孩子,嘴里念着“小妹乖乖、小妹乖乖”……所以流传了一个典故“背着牛头不认帐”.传说归传说,回过头看我们祖先留下的习俗,六月二十三这天,彝村寨集体举行“打老黄牛”,祭牛山,连续闲耍两天。届时先在养牛人家住屋的阴沟脚搭台子,用糯米饭团喂牛,然后用羊毛草辫裹夹苎麻打响鞭送牛上山,到山上祭台前供上染成红、黄两色的糯米饭,当场杀牛祭献,头家点香祈祷:“山神土地老魔魔,保佑平平安安,保佑清清净净,保佑五谷丰登。”杀牛祭祀后,分肉回家和亲朋好友共同用餐,分肉前,又宰一只鸡,有头家把鸡脚捆扎一起丢在人前,丢在哪家人跟前,由此产生了第二年的头家。
3、丢花包
花包最早的是以花布包作球形,后改为枕形。有的一侧钉有提绳,有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枕袋内装小豆、米糠或棉花籽。各地丢花包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多在春节期间、六月六和七月半等节日。届时,布依族姑娘们打扮得格外漂亮,小伙子们也身穿新衣裳,吹着树叶,弹着月琴,高高兴兴地来到花场上,举行别具风趣的丢包活动。开始丢包时,青年男女各站一排,相距十余米,互向异性投掷,一会儿只见空中彩袋飞舞,煞是好看。渐渐地,花包不是随意抛玩,而是只向自己爱慕的对象投去,对方也愿多向自己投掷,就是有情意的表示。花包过肩时可以不接,如果不过肩而没有接住,给对方一件礼品,银簪、项圈、手镯、戒指等均可,这些礼品便是爱情的信物。此外可以相邀幽会,借以互相了解加深感情。所以在布依族人民中,丢花包不仅是一项有趣味的节日游戏,也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的一种交际方式。
4、盘县鸡场坪傩舞
傩,旧指迎神赛会,俗称跳神,以驱邪纳祥为内容,由信神者请舞者到家活动。舞为群舞,踩坛设在堂屋神龛前,跑坛设在屋外院坝中。舞者头戴花冠和面具,身着法衣,手执扇鼓(俗称羊皮鼓),围坛而跳。舞步有沉感,队形多变,鼓声宏亮,节奏急促。整个过程中,参舞者配合默契,动作潇洒,起伏有致。傩舞含有迷信色彩,但舞步多源于生活,如“羚羊戏打”、“犀牛望月”、“五马穿梭”、“黄莺晒翅”、“黄龙摆尾”、“仙人搭桥”、“上刀山”等数十种,鸡场坪公傩舞班子曾多次在省内演出获奖,故也把该乡称为傩舞之乡。
5、四印苗风情
四印苗风情位于六枝新窑乡牛场坝寨,距城30公里,这里的苗族妇女服饰别具特色,衣饰颜色多为深兰色或黑色,短服长裙,最大特点是短服和衣袖上,都绣有色彩鲜艳的四块正方形图案,犹如四个精美的方印,故称四印苗,四印苗刺绣蜡染,色泽和谐,精美大方,芦笙歌舞也独具风彩。四印苗风情位于六枝新窑乡牛场坝寨,距城30公里,这里的苗族妇女服饰别具特色,衣饰颜色多为深兰色或黑色,短服长裙,最大特点是短服和衣袖上,都绣有色彩鲜艳的四块正方形图案,犹如四个精美的方印,故称四印苗,四印苗刺绣蜡染,色泽和谐,精美大方,芦笙歌舞也独具风彩。
6、芦笙舞
市境内的苗族芦笙舞种类繁多,参跳人数不一,基本动作较多,大多是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其次,难度较大,技巧性强,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但,无论哪种形式,均要求舞者边吹边跳,声不断,舞不停,一气呵成跳完所跳舞蹈的全套动作。特别是水城南开、青林一带“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舞,历史上以技艺精湛、舞艺高难、意味独特、高手云集而著称,在苗族芦笙舞系中形成以技取胜的一大流派,在全省和全国均享有较高声誉,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外国人学不了,中国人跳不好”的民间舞蹈艺术。已故芦笙舞表演艺术家张文友和今天在南开、青林一带较为活跃的张绍学、祝兴荣、祝兴志、祝明学、祝兴旭、王贵明、张发喜、王国志、杨贵华等为苗族芦笙舞的代表艺人。
7、盘县新民羊店“鱼龙化石村”
该村位于盘县新民乡12公里处的鱼龙村。2004年7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寿越(岩溶地质专家)、黄尉文(古化石专家)、李继亮(地质构造专家)、袁宝印(文物专家)等教授发现后,经加拿大、德国专家考察认定,该村出土的混鱼龙、鱼龙、鱼类化石、幻龙、贵州龙等化石,为距今2.33亿年――2.4亿年的太古化石,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贵州龙”化石比现在在贵州省博物馆保藏的“贵州龙”化石还早400万年,比关岭的早500万年。
8、水城农民画
水城农民画是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刺绣、蜡染、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土壤之中,这些作品或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或表达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把这种情绪或表现在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衣物上,或表现在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纸上,这就是水城农民画的来源。
9、民间戏曲
水境内流传的民间戏剧、曲艺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方长期流传的特有形式,如六枝特区境内的地戏,水城县、盘县境内的傩戏(端公戏),水城县彝族中盛行的盘歌说唱表演以及全市范围内均有流传的花灯等。另一类是外地传入的剧目曲种,如传入较早的文琴坐唱、唱道情等,在六盘水已有较长的历史。传入较晚的有相声、评书、快板、对口词、数来宝、锣鼓词、三句半等较为普及的现代群众曲艺。此外,尚有60年代后随着“三线建设”全面开展后在各地厂矿、城镇流行的各种外来剧目形式,如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四川清音、北方大鼓、江南评弹等等。
10、折溪傩戏
折溪乡位于六枝特区以南45公里,每到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折溪乡彝族同胞义务为村民演出,祭神驱鬼,其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体,扮相栩栩,突出人物性格,每逢演出,观者涌跃,热闹异常。
11、采花洞相亲
盘县特区马场乡滑石板村距县城45公里,该村东侧山腰有一洞,洞口北向,拱为半圆,拱跨14米,高3米,洞深60余米,洞内钟乳石发育完全,无奇不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此,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二、六盘水饮食文化
六盘水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强、品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烹饪技艺灵活、肴馔制作独特、区域风格历史传承性和多元复合性等特点。主要名优小吃有:水城烙锅、水城羊肉粉、蒸蒸糕、郎岱酱、荷叶糯米鸡等等。
四、水城威尼斯历史文化,特色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介绍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面积只有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酝酿着浪漫气息的彩虹岛、充满风趣的玻璃岛……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精华。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没有汽车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
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众多座桥梁中,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里亚托桥建(Rialto)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一浮亭,桥两侧是20多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威尼斯城内古迹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另外,还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都隔河相临,十分别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风格各异,房屋的门窗、走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夜间泛舟威尼斯,独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意大利威尼斯,来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威尼斯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公元453年就开始了建筑了威尼斯。
威尼斯的西北角有一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它不但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威尼斯及其泻湖,由118个岛屿组成。素有“水都”“水城”“桥城”或“百岛之城”的美称这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城内历史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这里的所有景色都离不开水。威尼斯全市河道,运河共计177条。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五、六盘水市的民间美术形式用途及艺术特点
传统美术:我市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艺术、绘画等形式来表达。他们不仅将各自民族的历史融于口头文学中,也描绘于服饰艺术中,成为传世的“无字史书”,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梭戛箐苗彩色服饰、南开小花苗花背艺术、布依族服饰等。
传统技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都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涵盖了各类别的器具或物件,同时也蕴含着古老的技艺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苗族芦苼制作、直箫制作、花背制作工艺、刺绣工艺、织布工艺、盘县老厂的造纸工艺、盘县砂陶制作、六枝布依族油团粑制作、背兜制作工艺、竹编工艺、剪纸工艺等等。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八大山自杞国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区域内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婚嫁习俗》、《羊皮鼓舞》等17个项目。
《彝族婚嫁习俗》: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自古流传,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表现区域,盘县彝族文化区域处于贵州彝族文化圈和云南彝族文化圈的结合部,这里是云贵彝族文化积淀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其特有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盘县彝族婚嫁礼俗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古制,是盘县彝族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二,彝族的毕摩文化在盘县彝族婚姻仪式中有重要的体现;其三,盘县彝族的婚嫁习俗中展现的民族音乐和歌舞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其中的酒礼歌和哭嫁歌完整地以歌代言,描述了男女双方从相识到成亲的过程,俗蕴含了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
《羊皮鼓舞》:盘县羊皮鼓舞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坛娱神傩舞,它是一种祭祀舞蹈。最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刘官屯、鸡场坪、羊场等乡镇的汉族中,其中鸡场坪乡的最具特色。是一种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观音、土地、彝王五个角色。表演人数的多少视情况而定,至少不低于两个,一般是三个,也可以十几人一起表演。表演时服饰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所。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伴奏主要为羊皮鼓、锣。舞者听鼓、锣声迈步,队形多变,动作原始古朴、情节随鼓锣声展开,起伏跌宕,并且充分展现了男性的阳刚大气,极具观赏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舞蹈艺术研究、历史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四格、坪地、普古、松河、鸡场坪、淤泥、保基;水城县营盘、龙场、顺场、新街、杨梅、玉舍、勺米、坪寨、纸厂、双戛;六枝特区折溪等彝族乡。
保护内容:八担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钟山区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此区域内有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们》、《彝族莫蒿亩》等4个项目。
《彝族铃铛们》: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是该民族为告别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流传在民间的《恳合呗》一般为四人所跳,四个勇士,各站一方,把关四个方向,预防外敌入侵,维护中央政权,保护自己的民族和家园,跳舞之前要选“恳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后舞、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秩序,不零不乱、井井有条。舞者左手拿彩带,右手拿铃铛(喻意为武器),腰部系一红底白边分叉式围腰,彝语称“亩仔撒喉”(意为骑马而站时所用的盔甲),无任何伴奏,全凭舞者之间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铃声作为节奏,歌毕即舞。该舞动作古朴简单,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场面热烈;步伐交错,进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后左右扭动,或前伏后仰,或相互背驮,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时,族人们或打灯火照明,或鸣枪放炮、呐喊助威,整个场面犹如骏马奔腾,气势相当豪迈、恢宏,而且撼人魂魄,审美价值很高也极具观赏性。
《莫蒿亩》:新华村彝族“吹唢呐”,彝语“莫蒿亩”,别称“木唢呐”。它是居住在乌蒙山脉腹地的彝族世代相传的、在节庆民俗活动中吹奏的、以手工木唢呐、羊皮鼓、铁制镲、“Y形木棒为道具,以吹奏彝族传统曲目《迎宾曲》、《送亲曲》、《阿西里西》等为吹奏内容,以三人男性为一个吹奏组合的一种彝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其唢呐一支高音,一支低音,每曲唢呐曲目都有合音,是和谐音程。其吹奏特点为高音起调,低音附和,鼓音定调。其曲调主要表现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吹奏唢呐是其思想、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题定位:民俗文化。
开发区域: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及周边村寨。
保护内容:新华村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二)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青林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苗族民间故事》、《苗族服饰》等5个项目。
《苗族芦笙舞(箐鸡舞)》:“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该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尤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着有重大意义。它的影响面和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区)“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素有“黔西北芦笙王”之称的张文友代表中国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89年7月,南开偏坡苗寨的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家祝兴荣、祝兴智兄弟俩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有中国、前苏联、日本、德国参加的四国艺术节上,以粗犷奔放的舞姿,变化多端的演技,干净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转及出色的脚下功夫将“箐鸡舞”推向高潮,给外国朋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苗族民间故事》:居住在水城县陡箐乡坪箐村的“大花苗”支系是县境内唯一一个人口较少,传统文化较为独特古老的“西部方言苗族”支系。其民间故事传承久远,原始,具有与“东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以及“西部方言苗族”中其他支系完全不同的内容和特色。如已搜集到的开天辟地神话《太阳月亮怎样来的》、自然天象的传说《“闪谷包”的来历》、动物故事《小黄麂和豹子》生活幻想故事《担莫早斗虎》、《虎妻》、《莫嘎都和莫各斗彩》、《芦苇冲》以及机智人物故事《阿奴堵换妻》等,从中就可窥见当地苗族怎样从历史走来,怎样开“黑洋大箐”,怎样和恶劣的环境进行不屈的斗争,和顽强的抗争等。给人们充分认识“西部方言苗族”的不平凡的艰辛生存发展历程洞开了一道五彩斑澜的窗口。
开发区域:水城县南开乡、金盆乡、青林乡、陡箐乡等地。
2、梭戛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清代初年,六枝梭戛社区的这支苗族人,为躲避战乱的冲击,经历了长途而艰难的迁徙来到梭戛的崇山峻岭中定居至今。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在这支苗族女性的头上装饰以木制新月状“长梳”挽“发髻”为头饰的标志,同时,也以这种头饰为认同标志,并与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区别独特标志。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梭戛三眼箫艺术》等4个项目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安柱村安柱寨,高兴村陇嘎寨、小坝田寨、高兴寨、补空寨,新华乡新寨村大湾新寨、双屯村新发寨。
3、马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直箫乐艺术》、《苗族采花节》等3个。
《苗族直箫、大筒箫艺术》:直箫、大筒箫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贵州苗族音乐中的奇葩。大筒箫在器形也是民乐里极少见的倍低音竹管乐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民乐里倍低音乐器的不足。也是中国乐器化程度较高,可演奏复杂曲目的倍低音竹管乐器。直箫在贵州西部的部分苗族地区,不仅仅是乐器,还是礼器,与婚嫁礼仪等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其特殊的语言方式在当地苗族生活中含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载体。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及邻近区域。
(三)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羊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盘歌》等项目。
《布依族盘歌》:布依族盘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发,伴随着布依族的产生、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是布依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至今,布依族盘歌的内容、形式、谱调等已较为完整。从内容上分,布依族盘歌涉及到了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从演唱场合分,有室内演唱和野外演唱两种形式;按演唱曲调分,可分为情歌调、礼教调、婚庆调、丧葬调等。布依族盘歌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甚至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人的一部无字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盘县羊场乡。
2、猴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布依族服饰(五等装)》等项目。
《布依族服饰(五等装)》:布依族人口在水城县境内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彝族和苗族。主要居住在北盘江沿岸的猴场、红岩、花嘎、野钟、鸡场、发耳一带。各地支系装束不一,尤以猴场、红岩一带的“喜鹊布依”支系(因其长见的青年装多为白色上装配青色无袖外衣,形似喜鹊毛色,俗称为“喜鹊布依”)的五等装最具特色。其中以猴场打把村保存较为完好。五等装分为: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特等装一般在办丧事祭祀场合穿;一等装在婚嫁场合穿;二等装在吃酒、聚会时穿;三等装在青年聚会赶表等社交场合穿;四等装在干活和平时穿。五等装的最多的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为一至二件套。五等装上所用的刺绣、挑花,是布依服饰的核心和灵魂,其工艺有平绣、盘绣、辫绣、缠丝、锁扣、打子绣等。刺绣中各种技法相间,绣工严谨。传统花纹有盘龙、飞风、游鱼、蝴蝶、云勾、树叶、白果、牵牛、刺梨、稻穗等图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辅底,用白、黄、绿、桃红、大红、深蓝、浅蓝等色相互衬托搭配,色调明朗鲜活,绣法或平顺满铺,或盘结缠绕,有较强的立体浮雕效果。五等装用料过去家家都有台土织布机,由自己种麻织布,制靛并染制剪裁装饰缝制。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猴场乡、六枝特区中寨乡,果布戛乡、蟠龙乡、红岩乡。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布依族民间故事》、《布依族服饰》等项目,另外,在陇脚月亮河已经建设有《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风情园》。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陇脚乡。
(四)居都仡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资源评价: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俗风情浓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项目基础好、水平高的优势。区域内有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仡佬族吃新节》等
《仡佬族吃新节》:六枝特区箐口乡居都村是贵州省内仡佬族语言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仡佬族社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语言基础,居都仡佬族创造了古朴、独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以“吃新节”最具代表性。吃新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或第二个虎场天,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便开始了,整个节日持续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缅怀祖先、祈祷丰年。它不但保留了许多远古时代的风俗信息,而且“吃新”气氛热烈,充满情趣。祭祀文化是“吃新节”的核心,其内涵体现为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祭祀活动由长房主事人主持。长房主事人是本宗姓的长房长子,地位世袭。祭祀用语全为仡佬语,不准说其他民族语言。祭祀宰牛(宰马),讲求“血祭”,崇尚雄性和神力。祭祀物品除用牲畜、米饭之外,长房主事人还要上山采集数种野生植物,以此纪念祖先“开荒辟草”的艰辛。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为我们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历史衍进过程中的仡佬族民俗风情,它承载着仡佬族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是我们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一部“活态”教材。
主题定位:民族文化。
开发区域:居都寨、松林寨、丫口寨、旧寨。
六、六盘水有些什么特色.
六盘水有中国凉都之称,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年平均气温15℃左右,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的特产有:
水城猕猴桃
水城猕猴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城县很多高海拔乡镇还能看到大面积的野生猕猴桃。水城县也是贵州野生猕猴桃的主要产区。水城猕猴桃是在本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具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和品质。
妥乐白果
妥乐是明代征南调北时期南京人迁入形成的古村,村里有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450株,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15株,是世界上已知古银杏生长密度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千年银杏树是妥乐村人对长寿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银杏树的果实是珍贵的药物和不可多得的保健佐食佳品。
刺梨果脯
盘县刺梨果脯是以盘县盛产的优质刺梨为原料,依托盘县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清洗、去刺、切块、去籽、预煮、冷却、浸糖、煮糖、冷却、烘干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盘县刺梨果脯具有脯体饱满,大小匀称,质地软硬适度,果肉柔软滋润,色泽鲜艳,透明鲜亮,易于保存,味道酸甜适口,柔软化渣,无异味的质量特点。
岩脚面
六枝岩脚面以香、滑、劲、脆独特风格闻名,六枝岩脚镇独特,多种丰富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这也是岩脚镇人成为全国人口长寿地区之一所在。
苦荞茶
六盘水苦荞茶是以六盘水所产的高山优质苦荞为原料,经过严格传统工艺焙炒加工而成。六盘水苦荞茶具有茶汤金黄,荞香醇厚,香味浓烈,且伴有焦香味,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长期饮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等病人都有辅助治疗功效。
四格乌洋芋
四格乌洋芋其名称因其主产地盘县四格乡而得名,皮薄而光滑,表皮为乌紫色,内呈深紫色与浅紫交替转心样,质硬不坚,气味清香,入口滑糯而不干,并带有浓郁的回甜味,所富含的微量元素与花青素使得乌洋芋颜色甚是好看且带有特殊的香味,让食用者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盘县火腿
盘县火腿,是云贵高原的火腿,与宣威火腿、金华火腿一起是中国的三大火腿。盘县火腿依托盘县周围独特的高原生态气候、高原山地地貌及土壤环境,高原山地地貌养成乌蒙猪早出晚归觅食的习性,野外活动能力较强,且肌肉发达,抗病力均较普通生猪强。以本地猪腿为原料,通过修割、上盐、翻压、洗晒、整形等工艺,制成皮色亮黄、肉色红润鲜艳、香味清正浓郁、味道咸香可口、油而不腻的琵琶形盘县火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