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
农村“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瓶颈,原来是这5个原因造成的
乡村启示录
2018年09月14日
点击右上方红色字体,关注:乡村启示录,了解更多农村资讯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农村乡村旅游项目已经成了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家也不能只是埋头苦干,必须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5个问题。
1、环境保护
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往往忽略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导致自然环境遭到大肆破环,那么也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
2、没有当地的特色,太过于整齐划一
现在到有些农村,总是能看到整齐划一,甚至色彩都一模一样的房屋,虽然第一眼看起来整洁漂亮,但其实自然的乡村环境太不协调,这和平时看惯了城市整齐划一的市民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3、缺少人才
乡村文化既要留住本地人才,更要吸引外地人才前来发展,要充分吸引那些一心想来农村发展的创业人事,这样才能适宜发展。
4、消费太高、太高大上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象是农村,如果把乡村旅游发展的太过豪华,太过高大上,反而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意义,乡村旅游绝对不能缺少乡村的质朴与自然。
5、缺少传统文化
乡村旅游缺少挖掘本地的历史传说、名人、文物等等,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们兴趣。
乡村旅游,游客们可以从事农耕、收获、饲养,步行、运动、打猎、登山等活动。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使广大游客身心都有效的到了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欢迎大家关注:乡村启示录,了解更多农村资讯
二、赤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有哪些?
1.可进入性差,可进入性差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与我国大的交通通道的通达性差。主要指赤峰市与北京、沈阳、大连、集宁、二连浩特之间的连接线路的等级偏低。②赤峰市域内部交通的可达性较差。主要指远未形成交通网络体系,公路等级偏低;静态交通不完善;景区和市内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性差。
2.旅游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王牌产品长期以来,赤峰市在促销上没有把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优势结合起来,没有将赤峰各旗县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在促销上各自为政,造成旅游者对赤峰旅游资源认识的模糊与错位,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有震撼力的王牌旅游产品。
3.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现阶段赤峰市主要是以蒙古族风情为主题的观光和休闲旅游,而缺乏度假旅游、会议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等。另外,缺乏反映当地资源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事活动。
4.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滞后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现有的接待设施不足;②接待服务设施的类型单一(以蒙古包为主),不能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③体现在设施的布局上,旅游设施的建设没有很好地与现有的自然村落结合起来,没能充分发挥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5.旅游季节短适合旅游的黄金季节一般仅为6—9月,每年5月之前和10月之后的半年时间处于旅游的淡季,游客稀少。
6.人力资本短缺人力资本短缺主要表现在人的观念落后和旅游人才不足两个方面,
人的观念落后:①市场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规制作用;不重视市场调查,没能够很好地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跟踪游客需求的变化;旅游宣传促销不足,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②生态意识缺乏。由于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所以产生了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破坏性开发等现象,部分景区景点的盲目开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③缺乏全民旅游意识。一个地区的旅游不能仅靠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当地企业、居民、团体的作用。
旅游人才不足:①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②合格旅游接待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接受过专业旅游培训的导游人员数量相对不足,而且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7.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度低由于在开发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形成了“自然是自然,人文是人文”的开发格局,或者是形成像“草原+蒙古包”这类简单的自然与人文组合方式,没有从赤峰作为我国“北方文化之源”的高度去开发、组织自然和人文旅游项目,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度低。
8.旅游业的价值链短目前旅游开发主要是以“草原+蒙古包”的开发形式为主,即以“游”为主,没有从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高度去审视旅游,使得旅游的附加值较低;并且在旅游业内部也没有从“吃、住、行、游、购、娱”良性互动、综合发展的角度去发展旅游,使得旅游业表现为“观光为主,外加低档次度假、低档次购物、低档次休闲”的粗放式经营格局。旅游业价值链短,使得旅游业没有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发动机”。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的认识产生了两种误区:一是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维持其发展;二是农业经营者只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单一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如有些地方对旅游者的接待,要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因此如何使农业和旅游业得以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产品档次较低
第一、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远景设计院谈到由于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功能、内容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人观光、采摘果实,民俗旅游产品多限于民俗文化村、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等,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我国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开发模式雷同。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地区一哄而上,既无市场考察,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结果形成了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建设。如仅北京一地,以民俗风情为题材的便有三处:朝阳的中华民族风情园、怀柔的中国民族文化城、大兴的中国第一文化村。
第三、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部分开发经营者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3)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项目存在着总体规模狭小的特点,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休憩服务设施不足,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交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4)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一是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惟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二是立法机制几乎空白,因项目雷同,争夺资金等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等的市场营销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制;三是在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方面有很大欠缺,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四、为什么文化旅游商品会缺乏特色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看似琳琅满目,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大同小异。这样以来文化商品便缺乏了特色。
五、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1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1800余处,不足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也存在规划不当的问题。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正是由于对风景区已超常开发,使得其人工化,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气息,历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计划更是严重的景区开发过度。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它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饭店入住不好等,也会导致文化旅游业受到限制。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业也没有发挥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
4、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由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导致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破坏旅游资源的等各种违法现象充斥着我国的旅游市场,例如“香港阿珍”事件,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南三亚宰客”事件,这些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收入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我国旅游业是最近兴起来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明显落后与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为依托的来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