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的民风民俗初三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西的民风民俗初三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的民风民俗初三作文1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山西的民风民俗初三作文2
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热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二、山西民俗特色活动有哪些?
山西民俗特色活动有如下:
1、戏曲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积淀并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着地方民风民俗。
2、炕画
炕画,亦称墙围画、墙围,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
炕画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影响深远。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西民间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
3、刺绣
山西民间刺绣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晋南刺绣、忻州刺绣、代县雁绣、繁峙刺绣、高平绣活、上党堆锦、和顺牵绣、侯马刺绣······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4、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5、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三、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哪些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动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四、你还知道哪些山西民俗?
山西的习俗有很多,例如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闹花灯,闹红火,踩高跷等等。
正确运用字词,掌握不同的词语词性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才可以让这一类的语言描述表达,更加精准而具有形象生动的作用,方法如下: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