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有哪些特产?能详细的罗列一哈子吗?谢谢!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简称虫草。它实际是麦草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囊座及其寄生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结合体。虫草性温味甘,有保肺益肾、止咳化痰、滋补 益寿、爽神明目等功效。在青海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等地均有出产。青海虫草产量居全国之首。
●人 参 果:它是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同时高原人叫这种植物的块根为蕨麻,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蕨麻喜湿润,耐高温,它的全株又是藏药之一。蕨麻在青海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蕨麻性味甘温,有健脾益胃,收敛止血,生津止渴,补血益气之功效。
●羌 活:羌活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海是全国三大羌活产区之一,蚕羌质量列全国之冠。羌活喜生于海拔1500-4000米左右的高山灌木林中或草中,其根等可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表邪寒热。黄南尖扎地区所产的蚕羌质量最佳。
●秦 艽:秦艽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治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在青海尤以黄南产的秦艽质量最佳。
●西宁大黄:西宁是大黄的集散地,故国内外市场上通称其为“西宁大黄”。
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分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3种,青海产前2种。主要产地有果洛、玉树、黄南、海北等州。大黄有泻热攻下、行淤破积、清热解毒、
抗菌消炎、降压止血之功效。
●青稞酒: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白酒。有300多年生产历史。民间素有土法酿制熬酒传统,名为“酩镏”。以作坊形式酿制,始于明末清初,山西“客娃”将杏花村酿酒技术带到青海,并用当地黑青稞作主料,配以豌豆、黑燕麦等酿选出别具风味“威远烧酒”。此后,历经各家烧房的酒大工、曲大工不断实践,形成了从踩曲、制坯到蒸馏一套完整的酿造技艺,自成体系。解放后,改革和完善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老五言法”代替过去的“转醅续渣法”,其色、香、味独具一格。特点是香味纯正,酒体澄明,醇和绵软,回味悠长。青海青梨酒厂生产的互助牌青稞酒,以青稞以原料,青稞、小麦、豌豆制曲,科学配料,大曲糖化产生自然香味,精选陈酿精心勾兑而成,饮后不头痛、不口渴、不伤胃、醒酒快。
●牛肉干:这里主要指的是果洛州“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干。“雪山牌”五香咖喱牛奶干它是选用青海牦牛鲜肉,剔除筋皮,加白水煮熟取出,切成均等小块,后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再烘干,分装等工序加工制作而成。
●沙 果:乐都沙果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沙果,为苹果属的果品之一。它又有花红、香果、冷金丹等别称。沙果性甘温,营养丰富。
●黑紫羔皮:黑紫羔皮是青海省名贵裘皮品种之一,也是供我国出口的名贵裘皮。黑紫羔皮主要产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贵南县和黄南州的泽库、尖扎等县。它取自黑藏羊的羔羊(产后不超过半个月的,如超过一个月,其皮即称二毛或“一把抓”)。黑紫羔皮被毛柔软,毛圈形花,花纹紧密,卷曲美丽,色泽黑艳,皮板轻松,保暖性好。
二、青海有什么能带走的特色小吃
1,青海冬虫夏草
青海冬虫夏草,青海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青海冬虫夏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黄蘑菇
黄蘑菇,学名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Aalb.et Schw:Fr.)Sacc.],又名“皇菇”,道地产区在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地区。祁连黄蘑菇,祁连山地区特产,素有青海“十宝“之一的美称。
3,乐都紫皮大蒜
乐都紫皮大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0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乐都紫皮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4,湟源陈醋
湟源陈醋又名黑醋,青海省特色传统名产之一,是以青稞、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草果、大香、豆寇、枸杞、党参等100多种中草药,经过60多道生产工序,酿出质地浓稠、香味浓郁、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的陈醋。
5,柴达木枸杞
柴达木枸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柴达木枸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乐都有啥特产
以盛产沙果、花青、软儿梨著名。土特产有发菜、蕨菜、玫瑰油等。
乐都软儿梨:产于大峡至老鸦峡间的乐都盆地。
乐都沙果:早在明代沙果树已大量栽培,以石嘴子、上下寨子、河滩寨、柳树弯等地最多。肉质细而沙,味甜。
四、乐都区的民俗文化
竹马
《竹马》舞蹈是流传在乐都区碾伯北门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舞蹈。据村里老人讲,一百多年前,山西的商人来乐都区经商时传给碾伯北门村社火队的。《竹马》灯大部扎制的是珍禽异兽,骑士古装,多以神话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而排演的舞蹈,白天和晚上演出两场,内容相同,每天换演一个故事,为了吉祥太平,全村平安,每年的第一场演出“姜子牙金台拜将”。《竹马》是由十六个十二岁左右的男孩扮演,共十二种动物,有“豹子、独角兽、孔雀、麒麟、四不像、仙鹤、骆驼、老虎、牛、狮子、梅花鹿、马,其中青牛、黄牛各一头,狮子两头,梅花鹿两头,红马、白马各一匹”。在变成两排队形时一排由麒麟领头,仙鹤排尾,另一排狮子领头,孔雀排尾。把制作好的动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间,整个节目没有舞蹈动作,只脚下两脚后跟抬起随着鼓点小碎步向前行走。《竹马》的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日,地点在广场、街头。该节目尤其在夜间观赏,因每个动物胸、腹点有两支蜡烛,相似点点繁星,场面壮观,其景令人难忘。《竹马》舞蹈的演出目的是庆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求太平吉利。
社火
据文字记载,社,既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社”与“火”的风俗。如今的社火,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乐都高庙的民间社火在原有的基础上吸纳了外地优美的民间社火节目或优美的唱词和舞蹈动作,提高了社火的质量。乐都的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徒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引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蹈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从正月初八开始,社火就闹开了。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舞狮、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秧歌,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高庙的高跷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亭子,也称“高台”,或称“铁蕊子”,是整个社火的最后一个节目。亭子制作,由一根长5米,直径3公分的铁杆,弯曲成形,合理布局演员位置,取得重心平衡。高庙亭子,经几代艺人的精心设计和相传,亭子造型多变,构图精美,艺术风格独特,成为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深受各族观众的赞美和好评。乐都高庙社火的乐器也在传统的二胡、板胡、三弦、竹笛演奏基础上,增加了手风琴、小提琴、大提亲、电子琴等西洋乐器。早在五六十年代,高庙人演社火就已用上了手风琴、小提琴这些洋玩艺儿。
花儿会
乐都区“花儿会”历史悠久,自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庙会开始,到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 一定规模的“花儿会”。新中国成立后,“花儿会”迎来了鼎盛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瞿昙寺等地“花儿会”以其参加人数多、庙会规模大而享誉西北,一批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花儿会”举办地瞿昙镇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色文化乡”,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瞿昙寺“花儿会”源自庙会,群众自发参加,既有浓厚的庙会色彩。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如今成为乐都区规模最大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之一。“花儿会”演唱分舞台演唱和群众自发演唱两大类,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花儿会”以碾伯令(也叫直令)为主,还有红牡丹令、河州令、下四川令、水红花令、尕马令等数十种,其曲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悲哀忧伤。它最善美表达爱情,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格。
火把节
乐都火把节历史悠久,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据火把节的组织者之一的马福海老人讲,马家营村的火把节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已开始。据说当时这里流行瘟疫,点火把可以消除瘟疫,驱出死神,祈求吉祥平安。也有一种说法,遇到战乱或土匪袭击等突发性事件,守护者点火鸣号,乡民们闻讯进入大山深处避难。久而久之,烽火示警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到今天变成全村人参加的一项文体娱乐活动。火把节已成为人们业余的一项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每当举办火把节的这天,白天村里耍社火,扭秧歌,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点亮灯笼,正式点火把,放焰火,跳锅庄。夜幕降临时,事先选好的山头上,几十个火把一起点亮,人们几个人一组轮流扛着火把向山下指定的地方奔跑,火把如游动的火龙,蜿蜒而下,蔚为壮观,附近几千名群众前来观看,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灯皮影戏
青海灯影唱腔中,板腔部分的伴奏乐器,习惯上用四胡、三弦、笛子三件。唱腔中过门的长短,一般不太严格,一次过门奏完,如果演员没有接着唱,可再反复,演员起唱也较自由,可在过门结束处开口,也可在某一句结束时起唱,甚至也可在某一个乐句中间插唱。青海灯影戏,是流行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活动广泛,深受群众欢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青海灯影戏的音乐,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腔和曲牌。灯影戏班的组织比较简单,一般由五人组成,其中演员一人(俗称把式),乐队四人(俗称后台)。其乐器有弦乐、击乐、管乐三类。弦乐器有小鼓三弦、四胡;打击乐器有小战鼓、大窝子干股(暴鼓)、大钩锣、小锣、铲子、铰子、梆子、盏儿(碰铃);管乐有曲笛、唢呐、二码子(长杆喇叭)。上述三类乐器分别由四名乐手所司,每人至少司三四件。与演员平列坐在前面的称上手,司小战鼓、干股、小锣、三弦;坐在演员后面的称中手(也叫空场),司四胡、唢呐、二码子;和中手平列而做的称下手,司钩锣、铲子、曲笛;其余一人则敲梆子、铰子、盏儿,还兼做演员的助手。凡上、中、下手所司都会者,叫“全手”或“满台转”。青海的灯影属于板腔体。它的板式唱腔大体上分为紧板、慢板、散板三类。在这三类唱腔中,紧板唱腔是基本唱腔,其余两类是辅助性质的。紧板有阴腔、阳腔两个唱腔,它们在整个唱腔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的演唱速度很快,节奏鲜明,加上每拍一下的梆子声,构成了青海灯影唱腔的主要特点。
九曲黄河灯
灯城栽高杆16个,每个高杆都挂高灯一盏,并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分别悬挂不同色彩的神幡一幅。该灯会每三年举办两次,俗称“三年两头”,点灯会期三天,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每晚七点点灯,约11点结束,整个黄河灯城犹如一片灯海,流光溢彩、璀璨夺目、情若仙景。届时七里店地区各农户家中的高灯、门灯及城灯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光照数里。每逢灯会,十里八乡的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赐福观外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有的进入灯阵祈福求祷,有的欣赏各种民间艺术,有的观看科普展览,有的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祥和气象。平均每日(夜)人员流量达1万多人次。乐都区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是青海省一朵艳丽的民间艺术奇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群众自己创办的灯会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灯会集中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青海乐都“文化区”的文化底蕴。灯会的举办为活跃本地的春节文化活动,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经济交流对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山射箭
乐都南山地区民族射箭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乐都南山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每年都举行射箭活动。射箭活动不仅是藏族同胞的一项文体活动,而且汉族、回族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不但本乡村与村、社与社之间进行,而且与相邻的乡、区、地区举行民族射箭活动。乐都南山地区“射箭”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只要参与射箭活动,不分村民、不分民族,无论长幼都自发地组织起来。二是具有浓厚的随意性,不是强迫“箭手”参加射箭活动,而是完全自主,“箭手”是否参与射箭活动,是尊重本人的意愿自觉行动。三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射箭本身是藏民族的一项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射箭自始至终,融入了藏民族浓厚的风俗习惯,后来汉,回等民族参与射箭活动,借鉴其活动方式,发挥本民族的自觉参与的有益活动。四是娱乐性,文化娱乐陶冶人的情操。当“射手”箭中靶,内心深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无论是射方或被射方全体“箭手”各具“冲刺”与“被冲刺”的两种心态,处于紧张、欢快、激荡的心情之中,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长、两短、三声为一节拍的吼声,完全沉在文化娱乐的欢乐之中。
北山跑马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有跑马风俗的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相传,北山跑马会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每逢农历六月中旬,当地群众会基于平坦的山顶,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妇女们打扮得漂亮异常,小伙们精神抖擞。赛马活动首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祭山神活动,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山神活动结束,开始进行赛马活动,骑手们骑着各自的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哨子,旋风般地向终点冲刺,获胜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们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赛马结束后,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贩开始了物资交流。
五、四月份的青海特产
青海当归,湟源陈醋,湟源马牙蚕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不过其他地方也有),乐都大蒜,乐都沙果,乐都县中坝玉,门源油菜蜂蜜(小油菜),门源菜籽油,互助青稞酒,祁连玉,祁连石棉(味精棉),青海长毛绒,青海湖裸鲤,,西宁大白毛,都兰沙土豆,昆仑彩石(又称为丹麻彩石),昆仑冻石,达布逊湖珍珠盐,同仁黄果梨,囊谦卤水盐,还有唐卡,平安石花菜,平安鹿蕨菜,发菜,蕨菜,人参果,虫草茶,虫草酒, 牛肉干,黑紫羔皮,旱獭皮,狐皮,猾子皮,牛春,酥油,玻璃盐,青盐,菜籽油,秋板皮,山羊板皮,山羊绒,水貂皮等
六、青海海东地区各县各镇有哪些特产?
什么没有啥呀!!!民和的姑娘 乐都的瓜,互助的美酒人人夸。平安的羊肉 循化的辣,化隆拉面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