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的文化
咸宁,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 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咸宁的歌,音域宽广,格调明快,多流传于山区一带,内分高腔、平腔两种。民间舞蹈分花灯 舞、祭祀舞两种。咸宁市的民间工艺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四大类。
温泉文化:水,灵动而充盈中的禅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灵。河流、湖泊,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水,那就是温泉。
咸宁市地处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批准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
咸宁温泉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有地母造温泉、铁拐李拜寿温泉等神话传说。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咸宁温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称,宋时‘温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传宋仁宗赵祯南游时曾到来此(温泉镇)洗过温泉澡”。除了温泉的历史文 化,咸宁温泉以保健养生为主的健康文化同样深厚久远。1938年侵华日军驻扎咸宁,在淦河边建起一个温泉疗养所。1945年日军 投降后,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沿袭使用该疗养所。咸宁解放后,解放军就地改扩建成一九五医院,其设立的“理疗科”主要就是 用温泉水治疗风湿病和皮肤病,一直延续至今。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地下热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钻孔揭露后成为自溢井,水位、温度、水质情况变化仅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较为稳定。受人为开采的影响,水位波动范围一般在2.0m以内,主要呈现出5~9月水位相对较高,12~2月水位相对较低的特征。
温泉从石洞中涌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间,便有了“人间天堂”的感觉,可以让你暂时忘却纷纷尘世,享有一份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悠闲惬意,在泡汤时享受风景,在自然中放松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
文化宝藏
从历史走向未来-脚盆鼓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时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称“脚盆鼓”,因其形状如盆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赤壁一带的乡村。据史料记载,在远古的商、周时代,先民们击木、击盆、击鼓而歌,行成了脚盆鼓的雏形。相传三国赤壁之战时,盆鼓在孙刘联军中还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现在,脚盆鼓作为咸宁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已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挟滚滚长江、看三国赤壁、拥梦里水乡、走千年古道…….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触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国情怀。
拨动历史的脉搏-拍打舞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宁民间,这些拍打舞的歌词已流传了数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间男女老少擅长的“拍打游戏”而来,流行于咸宁通城、崇阳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劳作休憩之时,互相拍打对方身体的不同部位,逗趣取乐,并 伴有风趣的戏谑、科诨,给人以轻松与愉悦。
稀有的艺术奇葩-提琴戏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是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据说,它源自岳阳花鼓戏,在崇阳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叶茂。花鼓戏的主要乐器是琵琶,但崇阳人改造创新,制成了提琴。提琴戏有特有的唱腔,是鄂东南、湘北及赣北等地区广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结合,形成具有崇阳地方特色的剧种。
月宫飘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咸宁是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动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华、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帐等风俗活动,打破了汉族地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统习俗,为咸安独有。“打桂花”是流行于咸安区的民间舞蹈,其基本动作来源于桂乡花农们收获桂花时的农事活动。由于贴近生活,这从天宫来到人间的艺术,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从战场走向田间-山鼓
山鼓,流行于通山等地,是一种古老的农事鼓乐。山鼓又称“单鼓”或“胆鼓”,其形椭圆如胆,有“击鼓驱百邪,庶民胆如虎”的传说。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普及并走向鼎盛。现在,山鼓迎来了继承、创新及保护阶段,并从田间地头走上了艺术舞台。
黄土捏出的天籁-呜嘟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起初,呜嘟为牧童用作唤牛,后经历代改进,成为了一种乐器,一直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如今,呜嘟在演奏之外,亦广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宝物-崇阳铜鼓
1976年与崇阳县白霓镇出土,是当今出土时代最早、体重最大的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楠竹风采成于纸-黄龙牮纸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黄龙牮纸以楠竹为原料,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承与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锣腔
通城打锣腔源于天沔花鼓戏,清同治年间由天沔灾民王耍儿传入,与本地戏曲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锣腔。用当地方言演唱,以“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作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锣腔”被湖北省列为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唱出劳动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民便集体劳动,通常会打鼓唱歌,激发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着年代 变迁,逐渐行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咸宁有什么有特色的本地小吃?
通山粑砣:又名苕(薯)粉砣,以薯粉调制做成外皮,可煮可炸。色、香、味独特。轻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喷薄而出,沁人心脾。
锅巴藕圆子:以大米、藕为食材,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外酥内嫩,入口即化。
鄂南糍粑:鄂南糍粑是鄂南人民喜庆普遍使用的传统食品,以上等糯米蒸熟捣烂做成锅盖大小的园饼晒干储存,用时切成条块。既可做副食糕点用,又可当主食;既可煎、蒸、烤,又可做汤;既可甜食,又可咸食或淡食。还有一种“粑儿”以糯米粉调制,中裹白糖等馅,外包碧绿“粑儿叶”(一种矮生竹类植物的竹叶,叶大,宽约七八厘米,长近二十厘米),入火炉烤制。
冲糯米粉:各里巷间,有很多挑担卖冲糯米粉者,现冲现卖。除糯米粉外,还有豌豆粉、藕粉之类。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人们常以此为“过中”食品 。
甑蒸糕:素为通城小吃佳品,老少咸宜。此糕以粘米、糯米、红糖、芝麻为原料,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老通城豆皮:以绿豆、粘米、糯米制皮,鲜肉、鲜蛋、虾仁及调料作馅,裹之而成。外壳酥脆黄亮,馅心软糯鲜美,油而不腻。品种有三鲜、什锦、虾仁、双冬等豆皮。
咸宁有哪些特产
1.冲糯米粉 :各里巷间,有很多挑担卖冲糯米粉者,现冲现卖。除糯米粉外,还有豌豆粉、藕粉之类,谁喜欢哪种便可冲哪种。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人们常以此为“过中”食品
2.鸡蛋麻花-酥心. 麻花,都晓得,就是把面和好、搓熟,然后那么一绞,放进锅里一炸,黄金亮色,干脆干脆,蛮好吃。麻花哪儿都有,但湖北嘉鱼(东吴古镇六口)的鸡蛋麻花却别具一格,它的特点是:色泽金黄透亮,折断后,里外颜色一个样,里面呈蜂窝状。一根麻花只有两寸长,短而漂亮,入口脆、酥、香,当地有句歇后语:六溪口的麻花———又娇(焦)又酥。麻花有三种: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还有一种是粘上芝麻的,最具特色。无论哪一种,都具有上述特点,能当点心吃,也可拧碎炒鸡蛋、打汤,还可以将碎麻花用来拌皮蛋,加上酱油、麻油等调料,成为一种特殊风味的下酒菜。
3. 春鱼赤壁市新店镇的新溪河出产一种奇特的小鱼,名曰“春鱼”,成为新店镇一种神奇稀有而名贵的特产。春鱼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河段上悄悄地来,也悄悄地消失,时间、地点、数量均有一定规律。据每年人们所能捕捞到的,一般不过2500公斤(干品)。春鱼体小幼嫩,身长1.5厘米至2.5厘米。以当地渔民捕捞经验,按时间分为“三水”:头水鱼最小,长约1.5厘米,质最佳,量最多;二水鱼稍长,约2厘米,质次之,其量与头水鱼相似;三水鱼较二水鱼大,长约2.5厘米,量也较少。
4.腊肉用柴 火曛烤的香,用节日堆积的情,捻一块,想念至今.
5. 赤壁肉糕肉糕是咸宁地区一道名菜,赤壁人对它则独有情钟,吃肉糕成为赤壁的一种世风。民间红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且上第一道菜先上肉糕。在民间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提起肉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被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赤壁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参与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所以赤壁人直到现今喜爱吃肉糕只兴不衰。
6. 嘉鱼麻糖是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食品,有一千多年历史。嘉鱼牌嘉鱼麻糖选用优质纯黑白芝麻仁、糯米、蔗糖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方,精心制作而成,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7. 贺胜鸡汤 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地处鄂南,以当年北伐时叶挺将军在贺胜桥一战而闻名全国,贺胜桥气候温和,本地饲养的“土鸡”肌肉丰满,皮薄肉嫩,油脂较多,味道鲜美。南来北往的客人吃后赞不绝口。
8.南山猪脚 南山猪脚是咸安城区南山贸易市场旁的“大排档”、“靠背摊”人们吃夜宵的“美食”,因地点在南山,因而取名“南山猪脚”。
9.咸宁土菜系列
泥鳅炖豆腐渣: 必须是土泥鳅,豆腐渣必须纯黄豆做成的,纯豆腐渣的加工方式:黄豆先隔夜沥水,再用磨砂机磨.要把水汁留住.这样的豆腐渣用来做菜味道是很棒的.
猪仔粥: 乡下人拉的油面,干金针,干虾米,黄豆,腊肉,油干籽,猪血,猪大肠.油面必须是手工做成,油面本是做出来就是咸的,其他的配料先放在锅中炒熟再加一些香料,再和面条一起同煮,煮出来要带一点汤水.乡下八十年前的土菜.
打头道: 是乡下几十年前结婚时才能吃到,现在会做能做这道菜的人很少了。主要材料有包坨,猪前脚,香菇。
捶肉: 猪排上的里介肉这样的肉无筋,准备精制苕粉,先用刀把肉切成薄片,再用木锤把肉捶成和纸一样薄片,再捶的时候一定要加苕粉,不然肉会成为肉酱。
汽水肉: 原料:肥瘦相夹的猪肉250克,盐3克,葱花2.5克,姜末1.5克,胡椒0.5克。烹制:(1)将肉洗净去皮骨和筋络,剁成肉茸入钵内,掺入细盐搅拌上劲,再掺入少量葱花、姜末和胡椒,加入适量的冷汤汁或水,搅拌均匀后装入碗内。(2)连碗上笼,蒸15分钟即成。营养:此菜约含蛋白质23克、脂肪149克、糖2.2克、热量1.450千卡、钙15毫克、磷252毫克、铁3.5毫克、硫胺素1.3毫克、核黄素0.3毫克、尼克酸10毫克。是贫血、结核病、肝炎、神经炎、心脏损伤、浮肿、舌炎、皮炎、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患者及孕妇、乳母、老年人的佳肴。
10.宝塔肉
11.合菜面
12. 通山包砣 又叫薯粉砣
13. 金沙泡菜
14. 甑蒸糕
15. 鱼腐:
16.牌洲圆子:
什么是咸宁文化
咸宁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素称“楠竹之乡”。全市现有楠竹林146.9万亩,立竹量达2.2亿株,年产商品竹2000万支,居全国商品楠竹主产区第七位。楠竹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78个,万亩以上基地26个。通山县的黄沙、洪港、九宫、闯王、厦铺,崇阳县的港口、桂花泉、天城、路口,通城县的黄龙等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以上,咸安区的汀泗、大幕桂花3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7万亩以上,赤壁市的官塘、陆水湖两镇办,楠竹面积已突破了10万亩。
文化传统
咸宁竹文化传统,根深叶茂;咸宁竹文化时尚,绚丽多姿。咸宁竹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自然的,它包括竹子种植、加工、利用成果等内容;一方面是精神的、人文的,包括民俗民风、民间文艺(如竹韵凌云的竹工艺品、竹雕产品等)、文艺创作(现代人物雕刻、古代仕女图)等各个方面。这是一条悠远的精神河流,一串璀璨的竹海珠链,这些丰厚的竹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咸宁人的巨大财富,如何把这笔巨大的财富挖掘整理出来,推广普及开来,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咸宁人今天亟待研究的课题。
文化品牌
作为与经济互动的文化,要与时俱进,壮大发展,必须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既要发挥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又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体现现代文化的风采,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普及竹文化知识,展示竹文化风采,增强群众对竹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咸宁竹文化品牌,应该建立一支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队伍,一支博学多识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提高咸宁竹文化的品位,让咸宁竹文化更加绚丽奇目。[1]
咸宁的民风民俗
最期文化:咸宁有着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
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
风景名胜:
通山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湖北通山县境内,横亘于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中段,海拔1657米,为幕阜山之最高峰,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李自成墓)。九宫山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具有塞北岭岳之雄、险、奇、幽、秀,被誉为“九天仙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咸宁
咸宁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咸宁的文化遗产
1、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间男女老少擅长的“拍打游戏”而来,流行于咸宁通城、崇阳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劳作休憩之时,互相拍打对方身体的不同部位,逗趣取乐,并 伴有风趣的戏谑、科诨,给人以轻松与愉悦。
2、山鼓:流行于通山等地,是一种古老的农事鼓乐。山鼓又称“单鼓”或“胆鼓”,其形椭圆如胆,有“击鼓驱百邪,庶民胆如虎”的传说。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普及并走向鼎盛。现在,山鼓迎来了继承、创新及保护阶段,并从田间地头走上了艺术舞台。
3、崇阳铜鼓:与崇阳县白霓镇出土,是当今出土时代最早、体重最大的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景区特点
1、田野乡村公园:端午恰逢高考毕业季,毕业旅行已成为多数学子的假期日程活动。与此同时,隐水洞、柃蜜小镇、内冲瑶族村等旅游景区(点)针对高考毕业生,推出一系列门票减免或打折优惠政策,吸引众多学子争相前往,特色文化、主题乐园、传统古村落、生态山水等景区备受欢迎。
2、隐水洞:全市A级旅游景区推出各种惠民让利的优惠措施,如黄鹤楼森林美酒小镇、山湖温泉、善源谷、高冲公社、秀水游乐园、隐水洞、果酱小镇、田野乡村公园等景区推出了门票/二销免费或优惠政策及新体验项目,九宫山风景区推出了每月发放1000张免费门票的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游客游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