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黄金周期间人均旅游消费了多少钱?

据报道,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10月8日综合测算,本次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7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

报道称,某旅游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游客对境内游的关注度大幅上涨,与去年相比,涨幅高达101%,相比之下,中国对出境游的关注虽然也增长,但相对更为理性,涨幅为55.7%,国人旅游正在经历从单纯旅游到度假常态化的升级。

数据显示,国内居民用于购买出境游产品的人均支出突破了5000元/人,人均支出最高的前十个城市的人均支出均在8000元/人以上,人均支出最高的成都市甚至突破了3万元/人。全国主要的二、三线城市的出境游人均支出增幅远高于一线城市,已成为黄金周出境游市场新的增长动力。

此外,各地全域旅游建设对于黄金周旅游消费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自驾游、海滨游、高铁游、民俗游、红色旅游等主题游需求旺盛,对当地旅游消费带动作用明显,出境游消费者的关注热点正逐渐从热门景点和知名购物中心向一些相对小众的景点和当地购物消费场所转移。

希望所有人都度过了一个越快的小长假!

“5.12”大地震对德阳的损失

“5.12”大地震,全市社会、经济各方面受到重创,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城镇居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消费萎缩,消费信心发生显著变化。据德阳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市城市经济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受地震影响,2008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回落超过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灾区生产、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灾后重建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生活的灾后重建直接影响灾区家园重建、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包括居住、食品、衣着、文化教育、交通等生活消费构成元素,同时受社会制度、经济收入、身体素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为客观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现状,为政府制定重建城镇居民的人民生活的规划、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从地震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震前灾后对比分析、谏言献策。

一、地震前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水平及变动特征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现状特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稳定提高;工资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强县的收入水平发展迅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问题和矛盾依然严峻: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贡献不适应;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绝对水平极差加大;与全省的优势逐年减少,与全国的差距逐步加大。

(1)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定提高。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三年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为全市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人均9150元,到2007年迅速攀升至11585元。2007年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省487元,在全省21个地、市名列第三位。

(2)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七层以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形成是由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多少和构成决定的。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294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9119元,占总收入的70.5%;经营性收入为809元,占总收入的6.2%;财产性收入为109元,占总收入的0.8%;转移性收入为2909元,占总收入的22.5%。从城镇居民收入的构成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的变动是影响全市城镇居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

(3)各县(市、区)收入水平不平衡。受各地经济发展制约,各县(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什邡市、绵竹市县域经济强县和德阳市区明显高于全市人均水平。2007年,什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10元,旌阳区达到12604元,绵竹市达到12279元,比全市人均水平分别高出1425元、1019元、694元;而广汉市、罗江县、中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未达到全市人均水平,比全市人均水平分别低1028元、1461元、2482元。

(4)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绝对水平差距加大。2007年,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城镇低保户的救济补贴,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据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表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8元,同比增长13.3%,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22元,同比增长9.2%,10%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10%最高收入户提高4.1个百分点。但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是10%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的8倍,人均水平差距达到24154元,比上年人均差距扩大1924元,同时10%最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仍低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

(5)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两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006年增长12.1%、2007年增长17.2%,分别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1个和5.8个百分点。我市2006年、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3.3、0.5个百分点

(6)优势逐年减小,差距逐步增大。从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绝对水平看: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50元,比全省人均高787元,比全国人均低1345元。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为10133元,比全省人均高783元,比全国平均低1626元。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达到11585元,比全省人均领先优势缩小到487元,而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2201元。从动态发展速度看: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7%,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8、1.4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3%,增幅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扩大到4.4、2.9个百分点。

(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构成及变动趋势

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能力,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生活消费的时尚元素,引导消费升级换代,但物价的上涨削弱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低收入群体陷入了生活困境,居民消费呈现更加多元化、多层次格局。

(1)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消费水平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拉动全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全市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从2005年人均7578元,到2007年迅速提升至9175元。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483元,在全省21个地、市名列第二位。但由于我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导致了近三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升速度低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2007年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7和2.3个百分点。

(2)消费升级换代,生活质量提升。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的消费总体水平也在快速攀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2007年底,德阳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热水器等已经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99.7台,90.4台,146.7台,79.1部和94.0台。目前已进入更新换代阶段,质量和性能更优的产品开始进入家庭。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微波炉、洗碗机、健身器材等新型产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2007年德阳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48.6台、照相机39.3部、微波炉41.3台、消毒碗柜7.9台、摄像机5.8台、钢琴1.7架、移动电话166.7部、健身器材3.8套,拥有量比200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家用汽车的消费热潮已经悄然兴起,2007年德阳市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经拥有汽车5.9辆。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成为十六大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

(3)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服务性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德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270元,比2003年的1680元增长了35.1%。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上升到24.7%,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旅游、健身保健等享受型消费再为居民生活增添亮点。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旅游消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达到321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578元,比2003年增长66.6%; 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59元,比2003年增长61.7%。

二、地震灾害对城镇居民生活的损害程度

“5.12”汶川大地震灾害,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我市6县(市、区)128个乡镇全部受灾,绵竹、什邡尤为严重。受灾人口327.3万人,占总人口的85%。截止5月31日,我市累计死亡17117人,失踪566人,受伤74010人,临时安置123.6万人。

(一)地震对经济发展的破坏程度

我市80%的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面达96%。地震灾害影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29.2个百分点。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3%。

(二)地震对城镇居民财产的损失状况

地震灾害造成我市城镇居民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倒塌或毁损14.6万平方米,严重破坏223.8万平方米,一般破坏1338.7万平方米。同时,居民住房装修、家庭设备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等也遭受损失。据测算,全市城镇居民经济损失达65.6亿元。

(三)地震对城镇居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及变动趋势

(1)增速显现新变化:重灾区负增长运行,轻灾区增势明显

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4.6%。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6月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幅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落。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32元,同比增加414元,增长6.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8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经济强县绵竹、什邡受重灾上半年呈负增长,同比下降4.4%、4.0%,分别影响全市增幅下降0.6、0.49个百分点,中江、广汉受地震影响较小,人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基数较低,在扩权强县后,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上半年中江、广汉分别实现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为18.1%、10.0%,拉动全市增速提高2.64、1.48个百分点。

(2)收入来源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增速回落,影响显著,其他收入相对平稳(见表四)

——工资性收入增速回落导致全市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我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构成达到45%左右。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工资性收入。同时由于各县(市、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尚未推行国家统一的津、补贴改革,地方财政的充裕程度影响机关工作人员的奖金及补贴。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8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119元,占比重为78.7%。今年一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4.3%。受地震影响,企业失业人员增加,在岗职工收入显著减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停发所有奖金、补贴。二季度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减少,同比下降10%,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减少209元。地震影响全市上半年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至6.7%,增速比1季度降低7.6个百分点。

——经营性收入增速回落。一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迅速增长,人均增加39元,同比增长18.5%,但由于地震影响,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436元,同比增加44元,增长1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3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同比下降。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2元,同比减少2元,降低3.1%。主要是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和6月居民出租房屋收入大幅缩减。同时,证券市场震荡导致居民股息与红利收入减少。

——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554元,同比增加80元,增长5.4%。主要是由于地震之后灾区居民救济补贴普遍增加。

(四)地震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1)地震灾害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同比下降,导致消费支出同比下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0元,同比减少154元,下降6.8%。地震灾害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出“三增五降”的态势。

人均食品913元,同比增加21元,增长2.4%。本季内粮油、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本季度消费支出高的仍然是肉、糖酒、禽蛋、奶、和蔬菜、水果。

人均居住194元,同比增加8元,增长4.3%。地震灾害导致居民住房不同程度受损,为躲避余震风险,居民纷纷在外住帐篷,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多。

人均医疗保健165元,同比增加2元,增长1.2%。地震灾害导致居民死亡或受伤人数增多,同时,为预防灾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居民用于购买药品的支出增多。

居民用于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多,导致其它方面的支出减少。人均衣着220元,同比减少36元,下降14.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51元,同比减少24元,下降13.7%。人均交通和通讯223元,同比减少23元,下降9.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20元,同比减少41元,下降15.7%。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14元,同比下降81.3%。

(2)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幅放缓

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62元,同比增加384元,增长8.4%。除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外,其余七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但受地震影响,增幅较一季度放缓。其中,人均食品2059元,同比增加230元,增长12.6%;人均衣着617元,同比增加48元,增长8.4%;人均居住380元,同比增加20元,增长5.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90元,同比增加29元,增长8.0%;人均医疗保健309元,同比增加28元,增长10.0%;人均交通和通讯527元,同比增加41元,增长8.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521元,同比减少12元,下降2.3%;人均其它商品和服务159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地震灾害后城镇居民生活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特大地震使数以百万计的群众失去家园,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民以食为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地震发生后,政府对灾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及时出台3个月救助政策:每人每天1斤口粮、10元补助金;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在3个月临时救助政策到期后,政府对生活仍不稳定的受灾群众继续给予救助。后续救助政策以现金补助为主,人均每月补助200元,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三孤”等人员的补助标准。补助期限为9月至11月。临时生活救助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但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又将面临困境。

其次,需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灾害发生后,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将在地震灾害中住房倒塌或严重毁损的居民临时安置在救灾帐篷居住。然后借助对口支援省市的力量建设大量的活动板房安置受灾群众。活动板房一般可居住3~5年,同普通住房相比,过渡房存在功能局限,城镇居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刻不容缓。

(二)“三孤”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社会遗留问题

地震灾害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简称“三孤”人员,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扶养人,是受灾群众中最困难的群体。据统计,我市因地震灾害造成的“三孤”人员有1084人。必须对他们予以妥善安置,给予特别关爱。

低收入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发展水平滞后。低收入人群除了领取数额较低的下岗补助、失业救济或者社会救助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稳定收入来源。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10%最低收入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9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29.9%。全年人均消费支出3562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8.8%。其中,食品类人均消费2000元,占全市平均消费水平的53.8%。

10%最低收入层居民处于入不敷出边缘。10%最低收入层居民已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2007年全年人均支出比收入高出93元。 从支出构成看,2007年,我市10%最低收入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6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绝大部分收入均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三)生产恢复和与城镇居民就业恢复问题

地震灾害导致我市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东汽厂、宏达集团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生产设施设备的严重破坏使全市工业的可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力量,严重影响了一大批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恢复,一些企业甚至需要异地重建。机械、化工、食品三大产业的产业链严重受损,企业生产恢复难度极大,磷化工产业尤为突出,机械加工产业中众多配套企业围绕东汽、二重等几个大型机械设备集团提供机械加工服务,随着东汽等支撑企业的严重受损,众多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在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的企业由于厂房、经营用房倒塌或设备设施受损,被迫停产停业或减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大幅下降,恢复生产经营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直接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由此产生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员,生活面临困境,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四)物价上涨与城镇居民消费信心问题

地震灾害后,由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监控,对有关居民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和医药品以及部分商品采取了限价政策,大地震后市场没有出现抢购和涨价的现象,但我市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同比增长7.6%,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8.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6.4个百分点。

由于地震灾害对我市城乡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各类建筑物损毁严重,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启动,短期供求矛盾使建筑用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价格和房屋租金价格出现上涨态势,6月建房及装修材料类价格指数上涨1.3%,租房价格指数上涨2.9%。随着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工,预计居住类价格将会持续上涨。下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

物价上涨削弱了城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意愿减弱。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3元,同比增长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0.7%,物价因素影响增速减少了7.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4962元,同比增长8.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0.7%,物价因素影响增速减少了7.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预期收入水平下降,消费信心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物价上涨带给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减量降质消费。主要表现在购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四、城镇居民生活恢复的对策及建议

(一)保障城镇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保障受灾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对符合规定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员,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符合享受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人员,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减轻个人税收负担。

(二)加快城镇受灾群众住房恢复重建

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住房。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在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要抓紧做好永久性住房建设与过渡性安置的衔接。

对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城镇居民和其他城镇无房可住居民住房建设,财政应采取对项目投资补助、居民个人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受灾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组织建设安居房出售或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由政府投资建设适量廉租住房按照低租金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对居民购买各类住房(包括安居房)或其他方式自行解决住房的,每户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城镇居民住房经鉴定需除险加固的,给予适当补助。调减居民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最低首付款比例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三)采取措施解决“三孤”人员救助安置

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和社会助养等多种安置方式,保障孤儿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保护儿童权利,开展残疾孤儿医疗康复,做好孤儿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工作。采取机构照料、居家照料、亲属照料和社区照料等多种安置方式,保障孤老、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医疗康复和促进社会融入。

(四)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

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费补贴标准。建议相关部门在出台对低收入家庭相关保护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价格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影响,使补贴额度到位。

建立城市贫困户动态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通过对贫困户监测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监测,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问题提供可靠及时的决策依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低收入户生活的基本保障。目前还有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没有纳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建议继续扩大范围,为更多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低收入家庭成员中,下岗人员居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劳动技能,且无资金,因而就业难度大,就业空间小。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优先给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低收入户创业提供贷款、办证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条件。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就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是提高低收入户家庭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

(五)加快城镇生产恢复重建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受灾企业的原地重建、异地迁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和增加收入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类企业适度集中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和环境综合治理。

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国有大企业集团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各类企业到灾区投资兴业。对地方工商、旅游等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地方可通过注入资本金、项目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对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对受灾地区吸纳就业强、产品有前景、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六)做好城镇受灾群众就业恢复工作

组织引导好受灾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活动。企业恢复生产,基础设施和对口支援项目建设,要优先吸纳当地受灾群众。制定异地务工经商的灾区群众及其家属由就业地政府安排就地落户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各种税费。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因地震灾害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对企业在重建中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对因灾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因灾失业人员,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

(七)进一步稳定物价

着力提高农产品持续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市场供给。物价大幅上涨,除生产成本提高的因素外,部分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也是其重要原因。要在努力增加农产品供给上狠下功夫,重点是依靠自身力量,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尤其要着力形成粮油肉蛋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的持续生产能力,这是稳定市场物价的基础。

掌握好调价政策出台的时机,控制好政策影响的程度。在出台调价项目时,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事前要做好与物价监测部门的沟通和测算工作,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事中要加强物价运行的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预报;事后要加大横向比较分析力度和监督工作,确保物价涨幅在可控范围。

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力度。一是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对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及时掌握,妥善处置。二是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和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合谋涨价、囤积居奇、造谣惑众等价格违法行为。加大对恢复重建所需重要物资的价格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主要建材价格,必要时可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旅游未来发展前景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旅游行业现状分析 1、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逐步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 ,我国旅游业仍然继续以超过各行业平均速度60%左右的速度蓬勃发展。2000 年旅游总收入达451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比1997年增长45%。 预计2001年全年和2002年全行业总收入将达到5269亿和5919亿。旅游行业总收 入占全国GDP的比重将分别增加到5.6%和5.8%。 2、中国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国信证券旅游行业数量模型对中国旅游行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的统 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2000年度中国各省(市、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 省区 相对指数 省区 相对指数 北京413 江西 75 上海270 贵州 74 天津260 西藏 69 海南212 安徽 62 广东178 山西 57 云南156 河北 53 浙江100 山东 52 广西100 黑龙江 51 陕西98 湖南 45 江苏97 宁夏 36 重庆94 辽宁 29 福建94 吉林 28 河南90 甘肃 27 湖北86 内蒙古 23 四川80 青海 14 新疆78 以全国加权平均水平为100。发布单位:国信证券 3、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的兴起 我国旅游业已经完成了从接待国外游客为主,到接待国内外游客并重的转 变。 4、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独特的二元结构 在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均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速度远 远高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 表2 中国居民1994-1999年间旅游消费支出增长率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国内居民 人均8.2% 35% 15% 总体15.6% 44% 22.6% 表3 中国居民1994-1999年间出游人次对比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国内居民 1994年 204 319 524 1999年 284 435 719 增长年率 6.8% 6.4% 6.5% 单位:百万人次 旅游板块分析 1、过去几年旅游板块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目前最优秀的旅游资产并没有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旅游板块的经营状况并 不理想,没有反映出朝阳行业的总体特征。1999年全国旅游行业收入增长16% ,旅游板块的主营业务收入却同比下降0.8%,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了9.1% ,净利润同比下降15.9%。2000年全行业收入增长13%,旅游板块主营业务收 入虽然同比增长了16.1%,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43.4%。2000年旅游行业加权 平均每股收益0.09元,比1999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4元下降了38%。 2、2001年旅游板块迎来了全面的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 随着新上市公司的加入和老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经营调整,2001年旅游 板块开始全面复苏,2001年上半年旅游板块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净 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9.4%。不过这种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整个旅游板块的 主营业务利润基本与2000年同期持平,净利润同比增长剔除异常变化,平均涨 幅为21%,低于上市公司平均27%的增长幅度。旅游板块的平均EPS仅为0.05 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1.41%,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预计2001年全年会 继续延续2001年上半年的复苏态势,全年EPS估计可以到达0.1元左右,比2000 年的0.09元增长11%左右

2011居民消费水平是多少元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531元,比上年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7%。

八大类消费“七升一降”

——食品消费增长22.8%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467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提高14.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7.6%。由于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主要食品购买量有所减少,但消费支出并不随之减少反而增加。据抽样调查显示,粮食类、肉类、油脂类、鲜菜类和酒类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1.9千克、38.1千克、9.63千克、95.7千克和5.7千克,比上年分别下降13.0%、6.4%、6.3%、10.9%和21.1%;而以上食品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3.8%、24.2%、10.8%、2.8%和23.7%。

——衣着消费增长22.5%

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各种促销手段的影响,衣着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热点之一,居民购买服装数量、档次也明显提升。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798元,比上年增长2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0.6%,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2.4%。其中,人均服装消费数量10.5件,比上年增长24.2%,人均服装支出1433元,增长28.0%;人均鞋类消费数量3.1双,比上年增长8.1%,人均鞋类支出306元,增长8.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9.3%

随着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消费带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长。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048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提高0.9个百分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7.2%。其中,家具消费增长64.5%、室内装饰品消费增长3倍,床上用品消费增长30.0%,家庭日用杂品消费增长18.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不断提高,为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

——医疗保健消费增长39.9%

调查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50元,同比增长39.9%,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5%。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看病负担仍然较大,特别是大病负担较重,受抽样调查记帐户中有一户家中有尿毒症病人,医药费开支较大的个性因素影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药品费为290元,比上年增长38.7%;人均医疗费为240元,增长1.7倍。

——交通与通信支出增长11.0%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与通信支出1479元,比上年增长11.0%,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1%。由于家用汽车等交通工具拥有量的增加,交通消费支出仍然是消费亮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为905元,比上年增长56%。主要是由于居民车辆用燃料及车辆使用税费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为人均370元和65元,同比增长1倍和6.3倍;受外出旅游人次增加的影响,交通费也大幅增加,人均交通费222元,同比增长61.0%。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0.9%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638元,比上年增长10.9%,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8.2%。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为761元,增长13.5%,主要是受外出旅游人次和费用增加的影响。2011年户均旅游人次1.45人,旅游总花费64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和21.3%;居民用于教育消费人均为991元,增长21.8%,在教育支出中,托幼费和培训班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2.4%和61.2%。

——其他商品支出增长48.4%

一是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消费增长快。2011年我市居民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支出为123元,比上年增长48.4%。二是个人美容方面消费不断增加。人均美容费支出50.33元,比上年增长60.0%。三是个人旅游住宿消费增加。人均旅馆住宿费51元,同比增长2.8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2011年城镇居民用于其他商品支出人均为495元,比上年增长7.4%,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4%。

——居住消费下降11.4%

由于住房装潢支出下降,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956元,比上年下降11.4%,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6.6%。其中,用于装潢、维修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下降92.5%和41.7%。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606元,比上年增长18.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方便、快捷、运动、休闲等服务消费项目深受居民青睐,成为消费热点。2011年居民在外饮食支出人均983元,比上年增长55.8%;用于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增长56.6%;用于交通费增长61.0%;用于文化娱乐服务增长13.5%;用于教育费用增长13.6%。

——信息化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快速进入居民家庭。2011年末,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3台,比上年增长13.9%;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14部,增长3.2倍。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人均64元,比上年增长20.1%。。

——居住条件明显提高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多居室的住房成套率有所提高,单栋住宅、四居室、三居室住房所占比重为81.2%,比上年增加11.2个百分点;有88.1%的居民家庭住房有过装修;商品房比重占86.1%,比上年增加6.1个百分点。住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有厕所浴室的比例达9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100%的城镇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家庭炊用燃料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占45%,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有93%的家庭拥有空调设备,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仍需改善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影响增大

尽管政府加大了民生的转移性支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据抽样调查,2011年占调查户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3元,比上年增长18.4%,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6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仅增长12.7%。同时,物价上涨加大了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压力。调查显示,2011年,10%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因物价上涨人均多支出497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5.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不足,制约扩大消费

2011年,虽然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5.4%,但消费量却没有同步增加,部分商品的消费量还出现减少,物价上涨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享受发展型消费比重下降,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重为18.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比重为10%,下降0.9个百分点;交通与通信消费比重10.2%,下降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