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推进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建设和稳定发展?
一、找准发展定位,打造“原生IP”
特色小镇的核心关键在于差异化,“百镇一面”的发展趋势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在同质化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特色小镇的本质和初衷特色小镇的形成,应是从找准小镇发展定位,打造其独有的“原生IP”开始。小镇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风俗民情等要素是其“先天条件”,特色小镇的发展由“先天条件”排列组合,逐渐走向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特色发展之路。乌镇的成功案例,体现“文化引领”对特色小镇的重要性。乌镇以文化立身、以江南小镇为特色,经历了观光小镇、休闲小镇到文化小镇的几次转型,其核心是从产品资源和精神形态上制造差异性。
二、遵循产业优先,推进产城融合
特色小镇以核心产业为发展基础,提供丰富的配套产业,进行多业态发展,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混合叠加,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生命力,形成特色小镇的新型空间。特色小镇以立足产业优先、促进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通过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路径,合理安排产业用地、公共服务用地、配套设施用地的比例,优先开发产业用地,形成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共建共享,实现特色小镇的长远持续发展。云栖小镇广泛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出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与科技产业共融共生的特色小镇。
三、搭建“活而新”平台,坚持创新为魂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保持和引领特色的前提,特色小镇的创新不仅仅在于科技创新,还是与制度、管理、商业模式、业态和文化创新的相融合,形成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经济发展。特色小镇坚持以创新为“灵魂”,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创意发展新业态,推进合作创新。搭建符合市场逻辑的“活而新”系统平台,成为小镇产业经济平台上的万众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活力,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二、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
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建设重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有科学的认识,
三、发展特色小镇,殊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特色(突出特点)、颜色(生态)、景色(景观)。即心中有特色、眼中有绿色、生活有景色。寻找特色小镇自身强、特、新的产业品牌特色。
在文化品牌方面,结合历史文化和现有文化找出特色文化,还要发展出新文化品牌;在环境品牌方面,从源头上发现和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地貌、气候、生态、生物物种等。
扩展资料
能够定位于文旅休闲方向的小镇或多或少都有着自身较为明显的特点,要么环境优美,要么文化璀璨,要么产业突出,要么区位重要…其中,有一些“特点”可以成为支撑小镇、支撑产业发展的特色主题,也有一些局部的或片段的“特点”却不能直接转化为主题。
可以说,大部分的“特点”都不能成为“特色”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需要前期的分析论证从更大区域视角、更广阔产业范畴、更前沿的市场理解等多个角度建立跨界的结合。
选择与“特点”相匹配的一个“方向”进行整合,这绝对不是1+1的数学计算,而是两种要素的化学反应,不仅彰显优势,更能捕捉机会,把局部的“特点”通过产业的体系放大成为小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