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的位置、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特征
台湾西与西北临台湾海峡,距欧亚大陆(主要距福建)海岸平均距离约200公里;北边隔东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隔海与琉球群岛相望;西南边为南海,距中国大陆广东省海岸距离约300公里;东边为太平洋,和日本冲绳县与那国岛相邻110公里以下;南边则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在西太平洋由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於中枢位置。从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台湾正好位於东亚岛弧中央区域,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27]。
台湾主要是由三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於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沉入欧亚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也使得台湾成为多断层的环境。
台湾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许多山脉。以花东纵谷为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东北部的宜兰、龟山岛一带属於冲绳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於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後,由於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阿里山山脉[29]。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繁的地震。
主条目:台湾断层
台湾位处板块交界,孕育了各个断层产生。主要断层有921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的山脚断层,东部最长的池上断层,以及长达85公里的台湾最长断层潮州段层等。
台湾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
台湾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
主条目:台湾山峰列表
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亦为东北亚第一高峰。在日治时期亦为日本最高峰,故有「新高山」之名。台湾亦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30] 等。嘉南平原位於台湾南部的嘉义、台南和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由於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馀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台湾之河川由於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乾旱,於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公尺,其中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公尺。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
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时期起即有规划实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画,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画」,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画」,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六年计画列入「河海堤後续六年计画」。
由於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30度。冬季时间短,加上台湾四面环海,一旦遇到来自中国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台湾暖流中和寒冷的气温,使气候也较温暖,相比华南沿海地区,甚至是海南岛北部更显得温和和暖,无怪乎日治时代的台湾,被日人称作「常夏之岛」,意指台湾四季如夏。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於地势相当高,故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著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丰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旅游
玉山国家公园
大屯火山群
太鲁阁国家公园
栖兰山桧木林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卑南遗址与都兰山
金门岛与烈屿
马祖列岛
淡水红毛城及其周遭历史建筑群
金瓜石聚落与九份老街文化景观合称为水金九矿业遗址
台铁旧山线
阿里山森林铁路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
桃园台地陂塘
乐生疗养院
屏东排湾石板屋
澎湖石沪群
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
台湾是全球第16大经济体系,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2006年进出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为:中国、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乌地阿拉伯、澳大利亚。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中国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至40万人之多。
维基搬运
二、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气候生态:
台湾横跨北回归线,终年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岛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可说是长年如夏,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
年平均气温20~25℃(高山除外),1月平均气温13~20℃,7月平均气温24~29℃,南部较高,北部较低。
地形水文: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是中国海岸地貌类型最丰富、齐全、奇特的地方,可分为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台湾
三、请你介绍一下祖国的宝岛-台湾。 1、地理位置: 2、自然概况: 3、风土人情: 4、历史文化
1、地理位置: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现今的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乌丘列屿、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2、自然概况: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3、风土人情:
台湾有98%的人口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约2%则是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
台湾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系,人种属马来人种。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台湾是其分布的最北端。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后陆续从中国大陆各省份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移民至台湾的外省人。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和国际化发展,台湾现有数万名大陆及港澳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被称作台湾新住民。
4、历史文化: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
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扩展资料: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台湾(Taiwan),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省人口约2350万,超过70%集中在台湾岛西部的5大都会区,其中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湾
四、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五、台湾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
1,台湾的早期建筑是闽客先民文化,还兼有外来民族的文化洗礼。
2,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
3,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4,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
5,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6,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
7,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