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义特产有哪些

推荐:“梧桐山药”是当地知名产品,产于孝义市梧桐镇一带,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清即有大面积种植;在清代,因其产品具有肉质极白,质脆,易熟,黏质多,黏丝不易拉断,入口甜绵,营养丰富等特点,曾长期被作为朝廷贡品,素有“地下人参”的美称。而孝义的石头干饼别具风味。制作石头干饼是世代家传,是孝义城乡妇女的拿手绝活。逢时过节,大部分的户家都要做些石头干饼。如今城里有制售石头干饼的摊点。孝义人把石头干饼当作礼品馈赠亲友,也是老人做寿、小孩做满月的礼品之一。原料是白面、麻油、盐碱、酵母等,工具是石子。石子要选用大小均匀的,不要大过拇指头。石头干饼是营养保健食品,一嚼就酥,易消化,人人爱吃,男女老少皆宜食。还有柿饼,核少、个大、油质重,结的霜洁白雪嫩,回味绵甜细润,孝义湾柿饼具有体大霜厚、甘甜绵软,少核或无核的特点,素有“枣瓤色,牛肉丝”之誉,系干鲜果中之佼佼者。之所以如此,因为柿子品种好。帽盔这种柿子,形似钢盔,个大、果实圆锥形,橙红色,皮细簿易离,白 粉少,无沟纹,果肉质松浆多,纤维少,当地说,帽盔柿子,油质重、糖粉足色调鲜,成熟后生吃,味甜绵润。而且孝义湾柿饼富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必须的矿物质、氨基酸, 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故用它加工成柿饼,自然远远胜过其它柿饼了。相信这些特产可以得到你家人朋友的亲睐!

二、孝义的特产有哪些

1.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孝义柿子 柿子是很常见的水果之一,汁多,口感细腻,香甜可口。这里我要介绍的是这出产于孝义市的柿子,颜色纯正,个小均匀,每到成熟时期就像红色的小灯笼...

2.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梧桐山药 山药是特别好吃的一种食材,一般都是用来炖食,汤汁美味...

3.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孝义花椒 花椒是一款很出名的调味品,种类繁多,在很多地方都有花椒的...

4.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石头干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当地的一款特色小吃,“石头干饼”.

三、郭建荣:也谈《孝义传统美食》

                                  囗  郭 建 荣

      读梁镇川先生的《孝义传统美食》,想起了孝义方言中的一句俗语,叫“裁缝丢了剪子啦——尺(吃)干里清楚”。这句歇后语的表面意义是指高明的裁缝即使丢了剪刀也心中有数,方寸不乱,但由于孝义话“尺”与“吃”谐音,“吃干里清楚”就成了只知道、只懂得吃的含义。在那饥荒的年代食品是稀缺资源,“旅店里的壁虱——吃客”是不招人待见的。而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好吃、会吃却成了热爱生活的代名词,“吃货”不仅没有了贬义,而且有了褒义。《孝义传统美食》这本书就是写吃货的,或者说是为吃客而写的,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怎么会享受生活呢?而在孝义要“吃干里清楚”,得先读读镇川先生的《孝义传统美食》。翻开这本书,如同走入美食城,如同欣赏珍馐馔,如同观摩厨艺秀,大有“馋猫鼻子尖,单闻不得尝”的感觉,直吊人胃口。在这里,既有丰盛的四盘八碗、杂割烩菜,也有可口的羊肉火烧、擦尖儿抿尖儿,还有爽口的芥辣丝、老咸菜,餐间还有果丹皮、酸梅汤等,林林种种,不一而足。下面我将从美食、美俗、美文、美意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一、 美食共享之。何为美食?孝义人叫“好吃的”,无非是指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品。我们这一代是从饥饿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眼中的美食未必是那些生猛海鲜、比萨寿司,而是羊杂熬菜、油花花干饼等,本书所列的水花(拉面)、剥股儿、炉食、火烧、合碗子、炒面、捞片子、蘸片子、碗秃子、煎饼、插酥包子等等,就是我们心中所好。因此所谓美食,无不涂上地方的色彩、乡间的烙印、民俗的记忆。也许有些食品譬如茶茶(油茶)、斜齐齐(菱形面片)在外地人或年轻人来看并称不上美食,但过来人总是对它津津乐道。由于这种美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传承性,所以这本书叫《孝义传统美食》。

    《孝义传统美食》的涉猎范围不局限于经过蒸煮烹炸、烧烤煎贴的食品,还包括了一些食品原料,譬如孝义的核桃、临水的柿子、窑圃的大葱、辛庄的白菜等等。这些农副产品虽然是“裸食”,但也是好吃的,所以民间有“梁家原的柿子真好吃,剥了圪蒂一忽吸”“必独道相的杏儿,前营后营的瓜儿(甜瓜),沙泉冷泉的山药蛋儿”“梧桐的山药尉屯的蒜,曹村的女子不用看”等俗语。曹村的女子是俊的不能看还是丑的不能看?民间争论很多。殊不知这是民间谚语常用的一种陪衬艺术,是一种调侃,孝义俗语“白石崖的李子,鱼里的女子”、陕西俗语“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三原的媳妇不用看”,用的都是这种手法。三原的媳妇究竟是俊的不能看还是丑的不能看?据有关资料说三原姑娘并非丑陋,而仅仅是嘴刁,吃饭过于挑剔而已,我们不必深究。

      二、美俗共鉴之。如前所说,美食往往会打上地方、民俗的烙印,家常便饭如此,婚姻大餐也是如此。《四盘八碗席儿》一文描写的便是婚宴中的大餐。“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那饥荒的岁月,即使隆重的婚宴、即使斯文的镇川先生也顾不上许多礼节,以至于“喉咙里伸出手”来。其实婚宴中的许多食品如“莲花抱圪扭”“如意核桃虫”仔细琢磨起来是很有意义的。孝义丧俗中也有不少特色食品,如“麻团”“倒头馔儿”等。孝义还有“祭七”的习俗,每次祭祀的地点不同,食谱也不相同,故有“头七馒馒二七糕,三七火烧四七包儿,五七饺子六七饼子,七七不要等的”的俗谚。为什么特定的日子要祭奠特定的食品呢?恐怕都有一定的民俗意义,故“七七”就无须祭祀了,意思是告诉亡灵要安心到天国去,不要在此滞留。孝义人逢过生日不吃掐疙瘩(揪片),怕的是生命的关节被掐去;而要吃水花(拉面),取其拉拉扯扯、长命百岁之意,甚至要一根面条儿拉到底。其实在孝义食俗中,颇具民俗特色的是节日食俗,譬如每到腊月各种食俗便相续推出,有“得病麻麻加病的饘儿,要命的饧贯儿救命的煮角儿”一说。人神在腊月初一享用的“麻麻”(也称“麻豆”),它是一种先泡、后煮、再炒的蚕豆,僵韧耐咬,取其“咬灾”之义。在腊月初八享用的“饘儿”(腊八粥),用以祭祀八谷星神;在腊月二十三享用的“饧贯儿”(饴糖),用以祭祀灶神;在大年初一食用的“角儿”(饺子),是“更岁交子”的意思。这句俗语表面展示的是腊月的食俗,但实际上是借特定的食品指代特定的日子,反映年关腊月逼债一日紧似一日的情景,故有“得病”“加病”“要命”“救命”之说。“孩儿们盼正月,大人愁腊月”,有时特定的食品还会曲折地表示人们的特定心情。

      镇川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讲美食的品质,而且讲工序、讲做法,有的还讲食品材料的培育方法。孝义方言中的一种肉羊,我在《乡言研究》中把它写成了“栈羊”,解释为“圈养精喂的肥羊”。但在镇川先生《站羊》一文中却写成了“站羊”,为之他专门采访了三四个亲戚,才知道“农民养羊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羊工赶着羊在外放牧,俗称‘放羊’‘群羊’;二是留一两只不跟群,在家里单独饲养,这种羊就叫‘站羊’。”他还说:“‘站羊’有几个特点:一是不跟群,在家里单独喂养;二是‘站羊’只能在羯羊和不让下羔羊的母羊中产生;三是‘站羊’多为当年生、当年站、当年杀,所以肉嫩肉香,是羊肉中的上品;四是‘站羊’从早到晚都要吃、费工,所以一家只能‘站’一两只;五是‘站羊’专门饲养,很少吃群草,尤其是很少吃露水草,多以谷草、豆荚、玉米棒等喂养,必要时还喂豆类等料量,所以‘站羊’长得快,肉嫩而味美。”如此考察、解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人们对方言的解释很容易想当然,往往会从字面意义上上解释,所以就有“国甲”(能干)是“国家的甲等人才”,“跋趿”(跑步)就是“不急”的意思等望文生义的解释,殊不知里面有许多的学问,需要我们多加斟酌,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镇川先生的这种解释,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美文共赏之。镇川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记者,所以他写的美食类作品,并非平铺直叙地罗列食谱,生硬地介绍吃法和做法。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调研成果,巧妙构思,委委道来,可以说篇篇都是精美的散文。

      梁文的精彩之处,不独在于其选材、构思和语言的流畅,还在于他用家乡话写家乡事,让人在淳朴的民俗语言中感受到传统美食的韵味。譬如他在《四盘八碗席儿》一文中,先写了一段儿歌,叫“儿娶咧,女嫁咧,四盘八碗坐席儿咧,五魁八马划拳咧,吃的满嘴流油咧,有酒有肉河吃咧,吃得肚还撑人咧”,这首儿歌不仅词儿是孝义的(如“憨吃”“撑人”),语法也是孝义的,一连串的孝义方言常用语气助词“咧”,地道而流畅,给人以亲切之感。他用方言描写宴席的场面,“蒸小碗,扣大碗,浇原汤,往上端”,充分营造了喜庆的氛围。而《炉食》一文,却直接引用了孝义方言中的俗语“养下女是点心盒子,养下厮儿是气歪脖子”开篇,引出相关民俗食品。孝义方言中的“生养”用的是“养”,女儿叫“女”,儿子叫“厮儿”,不是孝义人,很难理解其中的韵味;不是孝义人,更难理解其中的民俗。其实孝义人还是重男轻女的,这句俗语无非是用以嗔怪有儿不孝,安慰有女的幸福。

    孝义有首儿歌叫《拍油糕》,是孩童们边吃边玩边唱的,内容是:“拍,拍,拍油糕,枣儿豆子油煠糕,青菜的韭菜的,吃的口里有味的,咸的臭的,胡萝卜疙瘩肉的……”枣儿豆子、青菜韭菜、胡萝卜羊肉,这在孝义食谱中是“绝配”,孩童随口唱来,令人回味津津。孝义人语言上有一种排外情绪,如果本地人与本地人“拍京腔”,会遭遇“吃中国的料,捣南腔北调”的责骂,镇川先生巧妙地用孝义话写孝义事,拉近了人们的感情距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在作品中巧用方言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自然得体,否则会给人一种装模作样的感觉。这方面镇川先生与他人创作的《风流三部曲》为我们作出了表帅,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是难以为之的。

      四、美意共领之。地方文化的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时二三十年,我才系统地描写了孝义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整理了流行在孝河义水之间的俗语谣谚,从而“使孝义方言第一次有了新的传承方式,孝义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典籍”,这就是前些年陆续出版的《乡言研究》(《孝义方言志》)、《俗语解颐》(《胜溪俗语》)、《孝义人学习普通话正音手册》等著作。镇川先生的这本《孝义传统美食》,应该说是孝义食俗的拓荒之作,如果我们能够在此基础进一步搜集整理,特别是对孝义婚宴、丧宴、生日宴、节日宴中的食品进行搜集整理,就能写出一部孝义食俗大全。地方民俗文化就反映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如果我们以此为例对孝义的服饰、民宅、节日风俗、交际方式等进行搜集整理,就能全面反映出孝义的民俗文化。“要吃好的温(趁)咬动,要看红火温跑动”,希望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肩负起拯救文化遗产的使命;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组织本土学者,尽快完成这一项浩繁的工程。囗

四、孝义有哪些习俗

孝义习俗: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皮腔 皮腔皮腔

孝义皮腔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孝义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孝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市境总面积945.8平方千米,总人口46.88万人(2010年)。

孝义市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孝义是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是中国百强县(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宜居城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2012年2月24日,以山西孝义城市名命名的“孝义舰”列装南海舰队。

五、山西孝义的风俗有哪些?

山西孝义的风俗:

1、上集赶会

上集赶会,历来是孝义的传统风俗习惯之一。“会”来源于庙会,以祭祀神而形成的众民会聚。境内在北魏时期庙会已出现,当时只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在保持祭祀礼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2、孝义贾家庄婚俗

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并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它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婚俗仪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每一项都有着深邃的文化寓意。

3、开市节

正月初五为开市节日,孝义人俗称过“破五”。从这天起,家中主妇,可以开始做针工,男人们可以参加劳动了。因此,农家开始了修理农具、起畜圈、翻晒种籽等备耕活动;城镇中的工厂、作坊、商店、医院、饭馆、旅店等企事业单位,也正式在这天开门营业。

4、祭星节

农家把正月初八日也作为一个节日祭祀,称作祭星节。祭祀值日和值年的风星,以保佑全家人不受值日命星所克。初八晚间做火烧,叫“祭星火烧”。火烧做成后,在院内设桌烧香、点灯,供上火烧,而后家人饱吃一餐。这个节日,在解放后已逐渐消除,现在祭祀的家户不多了。

5、添仓节

正月二十日为添仓节。根据清乾隆年间书本记载,名为“天穿”,即上天降福于民衣禄食禄。后改名“添仓”,其意思一样。孝义传统添仓节,民间分为“小添仓” 和“大添仓”两个节日来庆贺。“小添仓”为正月二十,“大添仓”为正月二十五日。

六、孝义民俗文化有哪些

孝义皮影、木偶戏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高约1米,长约2米,并固定在柜架上。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驴皮作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据戏剧故事,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如桌椅板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怪石、龙亭金殿。军营帅帐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事物。一般将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并用各种色彩绘制。这些雕刻物件又称作孝义皮雕。孝义的皮雕,构图简洁,造型别致,刀法细致,雕工细腻,疏密有别,色泽鲜艳,形神结合,在光亮下能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孝义皮影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孝义皮影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手法夸张,突出性格,雕镂精巧剔透,造型古朴洗练,线条遒劲有力,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由于它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布范围较小。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影响少,因此长期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同时也保留下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皮影戏是以说唱为主来表达和完成故事的。基于影人在表演上的局限,所以不采用专门的乐段去表现环境和人物,因而它的曲牌非常简单,常用的只有“走马腔”和“三吹三打”两个曲牌。皮影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句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

皮腔

孝义皮腔与孝义皮影的产生与发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为纸窗腔。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及呼胡)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木头等)两大类。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50余个,现存30余个,其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写道教传说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随着碗碗腔传入孝义后,皮腔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以后,境况日下,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孝义市仅留下半个皮腔影班。

碗碗腔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戏不成班”之说。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的碗碗腔。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孝义碗碗腔由流行于孝义民间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而成。其旋律优美,柔和婉转,地方特色浓郁,语言诙谐、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碗碗腔的特色乐器是碗碗和节子,碗碗的金属之音质地清脆、明快,和唱腔曲牌的婉转细腻混同一体后,使人觉得清新悦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别有一番特殊的韵味。碗碗腔音乐为一种特殊的板腔体,有着完整和丰富的声腔体系,其唱腔板式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碗碗腔的调式为微调式。唱白板式主要有平标,流水、介板、滚白四种。武场乐器同中路梆子基本相同,独以碗碗和节子掌握节奏;文场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和二弦。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唱腔尾音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有两种唱法,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而“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上再翻高形成的。碗碗腔的假声拖腔,以“咦”、“呀”虚词唱出,加上呼胡、乐琴的滑弦伴奏,委婉缠绵,优雅动听,抒情性很强,听起来有一波三折、柔情似水的特殊韵味,因此碗碗腔音乐很是迷人。

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