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吗?
【冰雪文化】 哈尔滨自来享有冰城夏都的美誉,她的冰灯、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冰雪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并于上世纪下半页,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游园会成为赏冰灯、雪雕的艺术大观园,流光异彩,美景纷呈。 食俗文化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很大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现在仍有吃大馇子粥、小米饭和炖菜的食俗,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当地人还喜欢吃黏糕、黏豆包、大列巴和红肠。 野游野餐 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每年春夏秋季当地人都要结伴同游。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游逐渐衍变成到玉泉、平山狩猎场野餐、打猎、骑马,喝着哈尔滨啤酒,烧烤,伴着青山绿水,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建筑风韵 哈尔滨的建筑别具风韵,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也有十分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近几年又兴建了若干现代建筑,使城市呈现出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凡是初到哈尔滨的游人,均有置身在建筑博物馆的感觉。 倘若你漫步在中央大街,会看到用方石铺成的百年老街,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展现各种文化风格的建筑,哈尔滨工程大学、文庙、友谊园,宛如一条飘动的彩带从黑土地上流过……,散发出多国魅力的文化之音。
二、哈尔滨的地域文化
历史文化特征 哈尔滨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金源文化”为历史源脉。近代以来,曾受沙俄、日本为代表的列强侵占,经历了中东铁路的建设,日俄战争,日伪统治、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具有明显的殖民文化特征。正是因为哈尔滨经历的这些历史事件,才造就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于一体,既不失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又兼带外来的文化内涵,这一点在哈尔滨的建筑外形特征、人们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体现,同时对当今的休闲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冰雪文化特征 哈尔滨的冰雪休闲文化可谓是哈尔滨这座寒地城市的特色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由冰雪艺术、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经贸和冰雪体育五大板块所构筑。目前哈尔滨的相关冰雪活动已成为冬季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活动人群不仅局限于哈尔滨市民本身,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此进行冰雪旅游,参加冰雪运动,参观冰雪艺术,体验冰雪文化。尤其是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艺术游园会等主要冰雪艺术活动以及冰雪节经济贸易洽谈会、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会等冰雪经贸活动开展之际,人们的休闲热潮更是高涨。除此之外,平日里组织的一些冰雪秧歌、冰雪摄影展、冬泳比赛、冰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雕比赛、雪雕比赛、雪地越野车争霸赛、冬钓赛、冰雪风光游等活动也无一不体现着冰雪文化在哈尔滨的休闲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作“吉剧”、“唱蹦子”,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东北皮影戏
皮影又叫驴皮影,其演唱叫唱影,旧社会称皮影艺人为影匠。
关东三大怪
关东有民谣:“关东三大怪;窗户纸 糊在外;生了小孩吊起来;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满族旗袍与马褂
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
能歌善舞的高丽白衣
头顶搬运,是朝鲜妇女的一种独特的劳动习惯。她们从小就学习用头顶东西的能力,长大成人后,便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能。不论是水罐、粮袋、包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她们都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行走自如。
冰雪服饰文化
服装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它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提供最基本的保护。随着文化的诞生、变迁和发展,服装就成了反映人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品了。我们可以说,服装反映了朝代的文明形式和文明程度。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野游
由于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野餐
在哈尔滨,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
喝啤酒 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啤酒年消费量30多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品牌是“哈尔滨”和“新三星”。哈尔滨人酷爱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视为普通饮料,也有人以饮酒来显示北方人的豪气和待人的热情。
冬泳
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
看冰灯
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上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冰上婚礼
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冰雪宴
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江南春饭店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新颖美观、玲珑精巧的冰雪餐点艺术,展现了冰城厨师的精湛技艺。宾客在品尝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点中,领略与品味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特色。
日常食俗
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
哈尔滨文化
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红肠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格瓦斯”(俄语译音,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酸甜适度,近似酸)味道那叫一个棒。红肠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会有点手黑!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