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北京的民俗,风俗,美食,服饰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的地方性民俗,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市肆庙会、时令节年、婚丧嫁娶等,内容十分丰富。
(1)北京四合院和胡同
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许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
,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2)京剧和相声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风格化及强烈节奏感的动作、简洁而精确的曲谱、想象力丰富的情节及引人入性的角色人物。唱功、节奏、及旋律也随角色的思想感情的差异而转变。京剧独特地融合了现实性和抽象性手法,创出一种精妙的、充满浓厚戏剧意念的方程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天桥艺人
(3)天桥和庙会
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这处茶园位于著名的天坛公园西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
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吃的门脸。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付帐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
茶园的节目也是一台"民俗大串演",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老天桥"八大怪"的表演,这八大怪可谓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大偶像。他们的表演分为文活、武活。文活有孙宝财、毕学祥表演的双簧,胡玉民、傅宝山合说的对口相声,田宝善等九人的吹奏鼓乐,张善曾的"白沙撒字",罗浩然的拉洋片,潘长林的古典戏法,杨永祥的口技等;武活有周茂兴、李宝如等人的中幡、摔跤和硬气功等。
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