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的经济怎么样?

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区、越城区四地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跻身全省“千亿俱乐部”。浙江省内继杭州、宁波之后,绍兴率先成为拥有4个“千亿GDP”区(市、县)的地级市。

1.绍兴的经济于变局中行“稳"致远。

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日千里;发展,囿于一隅、坐等观望,不进则退。绍兴经历了疫情大考,下好了复工复产的“先手棋”,经历了“√”型经济强提升:2020年一季度,绍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2%;上半年,同比增长0.7%;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4%;年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3%。

2.绍兴的经济于危机中育“新求变。

登上时代大船,需要新船票;逐浪时代航程,需要新引擎。2020年,绍兴坚持念好“两业经”,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传统产业“华丽转身”,高端装配、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弯道超车”。数据显示,绍兴第三产业占比达51.2%,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增速达5%。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持绍兴,正从工业大市向智造强市阔步迈进。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通过调整规划、整治“低散乱”企业、推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跨区域搬迁集聚、加强统一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布局、提升园区形象,扎实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为解决开发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绍兴经验”。

面对长三角城市的四面夹击,要在风口站稳,绍兴亟需重量型开放平台的支撑。2020年,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务院同意绍兴设立综合保税区、中国轻纺城成功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绍兴三喜临门。

破浪前行的绍兴;这是一个火力全开,将奋力推动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绍兴;这是一个乘势而上,聚势而强,令人无比期待的绍兴。

二、绍兴风景图片和介绍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9度14分至30度16分,东经119度53分至121度14分,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南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全市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84万,其中市区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63.86万。绍兴市下辖越城区和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最近又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绍兴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88.4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29位,人均生产总值位居第24位;财政总收入10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43元。绍兴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所有制以民营为主。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5%左右。二是第二产业尤为发达。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2003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31家,超30亿元的有5家,远东化纤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轻纺产业占工业总量的一半以上,200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6亿元、利润44.5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和12%。绍兴也是建筑大市,2003年全市建筑业实现产值599亿元,居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三是专业市场遍布全市。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57家,2003年成交额798亿元,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有42家,超10亿元的有13家。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达246亿元,是我国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四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以千家万户的"百姓经济"为基础,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全市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块状特色经济35块,如绍兴县的纺织、印染,诸暨市的袜业、衬衫、珍珠、五金,上虞市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市的领带,新昌县的医药、轴承,越城区的家私等。五是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各县(市、区)发展比较平衡,城镇化水平较高。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新昌县是全国百强县(市),其中绍兴县位居第8位。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7000多年前,绍兴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在此建立都城,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至晚唐。南宋时越州两次成为临时都城。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得名。绍兴以其秀丽山川哺育了众多的志士仁人。如春秋战国"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东汉哲学家王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政治家谢安,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元朝画家王冕、诗人杨维桢,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书画家徐渭,清朝画家陈洪绶、任伯年、史学家章学诚等,以及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三烈"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和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毛泽东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拥有越剧、绍剧、调腔、莲花落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建有绍兴大剧院、绍剧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档次文化设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绍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全市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鲁迅故里、兰亭、沈园、大禹陵、东湖、鉴湖、五泄、西施殿、曹娥庙、百丈飞瀑、柯岩云骨、吼山残石、新昌大佛、纤道古桥、枕河民居、安昌古镇等景点闻名遐迩。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越乡风情,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全市主要节会有中国水城风情节、兰亭国际书法节、国际纺织博览会等。

图片有

三、关于绍兴经济

光看政府颁布的一些数据的话可以发现绍兴的人均收入很高,其实不然,抬高绍兴人均收入的是非市区的一些有钱人,如柯桥的“布老板”。如果只是绍兴市区普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话没有什么职称和职位的话收入是比较少的,一般在两千元左右,低的1000都不会到。贫富差距太大。另外绍兴的物价水平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来比相对较高。

龙头产业的话是酿酒业,旅游业和纺织贸易出口,绍兴柯桥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所在地

消费观的话在我看来不高,至少普通市民不高,但有不少奢侈品专卖店如劳力士。消费观念从夜生活质量也看得出,绍兴基本上10点以后店就基本上都打样了

最繁华的是解放路中段,辐射开去包括胜利路,人民路,中兴路和鲁迅路等,这一块是所谓的市区

房价的话市区在一万以上,从环城路到三环线这块在7000到10000之间,我家就在这块偏三环的地方,在7500左右。袍江开发区的房子应该嘴便宜,其次是城南的。柯桥房价近几年猛涨,和市区的持平了

绍兴人的乡土观念比较强,习惯居住在本地,但一些人会在杭州或萧山买房。绍兴的有钱人都比较低调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用

四、绍兴和宁波的各自经济特点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把宁波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这是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据了解,“十五”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5年间,宁波的生产总值从1175.8亿元增加到2446.4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从22025元增加到38733元,年均增长9.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按照《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今后五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宁波市为此制订了五大重要举措。

一是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农业方面,在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的同时,把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方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优质临港工业的发展,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居全国前列的重要产业基地。

服务业方面则优先发展国际贸易、港口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是统筹协调力度加大。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形成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是构筑发展新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贸易结构,全面建设国际贸易平台,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大宗物资和战略资源的进口交易中心。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通过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以及与浙东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以此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四是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

五是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人人参与创造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城市两级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提高;全面推进“法治宁波”建设。

今年是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宁波市在提出生产总值增长12%预期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重点做好十件大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拓展港口城市功能,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内需,确保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推进内外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健全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加快文化大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