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溪县美食

松溪县美食有松溪小角、松溪薄饼、松溪扁肉、黄粿、松溪蒙丸等。

1、松溪小角:南平市松溪县特有的名小吃,分布于该县的郑墩镇、松源镇、渭田镇、茶坪乡、旧县乡、花桥乡,祖墩乡等地,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原称“削桧”,意思是将北宋大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起来吃,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由于上桌之前要先将它切成小块,有棱有角,所以松溪人就干脆改叫“小角”。

2、松溪薄饼:松溪薄饼又称松溪春卷,是南平市松溪县传统小吃,分布于该县的郑墩镇、松源镇、渭田镇、茶坪乡、旧县乡、花桥乡等地。由面皮和馅料卷制而成,香酥绵脆,别具风味。还有的人民将春卷放入油锅煎炸至金黄色而食,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3、松溪扁肉:松溪扁肉的做法是用瘦肉杵成浆,加蛏干、猪油渣,拌均匀为馅,用薄面皮包上,煮熟食之,既滑又香。到吃松溪扁肉万万说不得“煮”,而应说“烫”。松溪扁肉皮薄如蝉翅,扁肉馅即肉糜,耐不行煮。只要在滚滚的热水中略略一“烫”便可捞出,是松溪人民早餐、夜宵的最大选择。

4、黄粿:黄粿,又名黄米粿,黄金粿,是松溪民间极富特色的汉族传统名点,属于年节食品。每逢传统节日、家庭喜庆或贵宾到来,黄粿都是不可缺少的食品,象征着安康、团圆、幸福,更是传统馈送亲朋好友及客户的最佳礼品。

5、松溪蒙丸:南平市松溪县传统小吃和宴席美食,由山粉(蕨粉)、白砂糖、猪油搅拌后捏成桂圆一般大小丸子,蒸熟上盘。因清香甜腻,亦为家宴点心,也是当地民众酒席上的必备美食。

6、油煎盏:油煎盏,由于松溪方言的缘故,有些人也会叫“油煎枣”。先把带把的铁盏淋一层米浆作外皮,上置拌制好的罗卜丝、木耳丝、香菇丝、辣椒末馅,再浇覆一层米浆。浸入热油煎炸,香酥麻辣,街头小摊即炸即食。

二、南平松溪有什么特产

松溪 的香菇 松溪版画 松溪的猪肠炒白地瓜 松溪的绿茶,花茶,黑茶 松溪的湛卢宝剑 其中属松溪版画最著名

三、松溪有什么好的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

松溪宾馆额。。。松溪大饭店。。。湛卢山,锆屏山,白马山。。。

四、松溪的特产小吃是什么

我是松溪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了。

薄 饼 即春卷,面搓揉醒发后手工摊于热鏊上,熟之揭起的薄片面饼,卷以豆芽、肉丝、笋丝、菇丝等熟莱,成卷筒状。亦有将卷筒入油烹炸后食用,香酥绵脆,别具风味。

小 角 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热,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

“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此外还有红豆小角。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

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莱。

面 茶 用面粉和砂糖温火炒匀,熟后再加油,有的捏成丸,有的散装在玻璃瓶里,随时都可以吃。

馄 饨 本地人称“扁食”。用瘦肉杵成浆,加蛏干、猪油渣,拌均匀为馅,用薄面皮包上,煮熟食之,既滑又香。如用油炸,再加冬笋、包菜、木耳、香菇、肉丁、葱、蒜等佐料煮之,更是味美可口。

烧包子 分甜、咸两种。甜的以肉、芝麻为馅,咸的以肉、笋、葱、蒜为馅。

馒 头 红糖拌糯米以芭蕉叶垫住,上加发过酵的面做皮,蒸熟而成。大的每个重二斤,一个三五个人吃不完.一大蒸笼只能蒸三个。

蒙 丸 不知何故取以此名。山粉、白砂糖、猪油搅拌后捏成龙眼大小丸子,蒸熟上盘,清香甜腻,亦为家宴点心。

社 饼 春分前后采摘山野一种荆棘植物盛开的肉质白花瓣,拌入米浆,油锅煎摊成饼,别有风味,是历代先民结社祭拜土神时的祭品,俗称社饼。

艾 粿 初春采摘田野新发的艾草嫩叶,捣烂拌以米浆搓成扁园饼状,蒸熟食用,有特殊清香之气。

七层糕 浸水磨浆,淋浇在铜铁方形容器,置沸水上烫熟凝固再浇一层,往复七层,熟后倒扣,切成棱形块。

盏 糕 米浆发酵后盛置小瓷盏中,蒸熟满发而起的甜味点心,又称发糕。春节时家家户户皆制,取其年年有发。

油煎盏 带把铁盏先淋一层米浆作外皮,上置拌制的罗卜丝、木耳丝、香菇丝、辣椒末馅,再浇覆一层米浆。浸入热油煎炸,香酥麻辣,街头小摊即炸即食。

米冰粿 米浆渗拌黄香水(一种碱性灌木灰滤汁)、上锅加热不停搅拌,直至熟透成千糊状,盛以盆钵,凉凝胶冻状,切成条片,淋上姜葱辣酱,别有风味。

包子粿 用上述米冻果包裹酸辣腌菜、罗卜丝等菜馅,搓揉成扁园形包果,蒸熟食用,八十年代花桥墟市摊点有售。

麻糍粿 糯米浸泡后蒸熟,乘热置石臼中,木杵反复猛力捶捣,成胶粘状,挤刮成小团蘸滚炒香豆粉、芝麻、白砂糖。或用白砂糖熬猪油拌糍团,香甜宜人。

水落糕 炒米粉拌以白砂糖、芝麻,喷潮置木框中碾压密实后,切成方块,用红纸包装。

光 饼 面团裹以葱花、韭菜末、肉末压成小饼,贴置炭炉内壁烤熟。脆酥可口。

芋头糕 糯籼米配比浸泡磨浆滤水,与刨丝芋头拌和蒸熟后,切片食用或油煎之。

高丽肉 将肥肉白切成条状,大小如手指,蘸以面糊,逐根放入油锅炸酥,捞起后倒入白沙糖中拌轧、即制成。高丽肉色味兼备,香脆甜美。

糟 菜 松溪县乡村人家多有糟莱坛,将姜、笋、蒜杆、芋头、刀豆、芥菜茎等放入坛内,加红糟和辈糟热食之,独有风味。家逢客来,他们就会烧起茶,炒上花生、黄豆,拿出各种糟莱赛招待客人。

时豆乳 每年八月以后,豆腐店将当天卖不完的豆腐,用以做时豆乳卖。做法是把豆腐切成四小块,加些红粬粉、红酒、双焙酒(即白水酒)发酵一两天,闻一闻有些霉昧,再加辣椒、胡椒粉,即可卖。

酸枣膏 把野生酸枣拣回来,煮热后去皮,放在钵头里用筷子拌搅,把核去掉,再抹在木板上待干即成。味道酸甜,食之生津开胃。酸枣皮也可晒干,放些佐料蒸软,也是小孩可口的零食。

糯谷米花糖 它用糯谷晒得很干,放在锅里炒成花,去壳再加糖油、红糖,掺些水煮溶,再把米花倒入锅中,撤上芝麻,搅匀后捏成管状、圆形,吃时切开。

粿片、地瓜片 将米粿、地瓜切薄片晒干,放在油中炸,或用沙炒,熟后即可食用。

豆仔串 腊月用埂豆(也叫青心豆)放在米泔水浸泡饱满,捞上阴干三天。用一种白泥去炒,加糖油、红糖或砂糖,再把豆放入拌匀,拿起即成。

豆腐丸 系用豆腐搅碎,以瘦肉丁为馅(瘦肉丁优于油),捏成桂元般大小的丸团,再在山粉中流动,使其整个表面粘上一层山粉,然后放猪脚汤或骨头汤中煮熟即可。味道鲜美,备受老人和小孩欢迎,为我县特有的美点。

汤油茧 是夏令甜味食品,以七成糯米,三成早米磨成粉,再加水,调至能成团子为止。然后以砂糖、芝麻为馅,包成蚕茧形或橄榄形状。以开水煮熟,并以糖水为汤,加上几滴麻油,每碗一、二十只,精巧雅气,夏夜吃一碗,倍觉舒心爽气。

五、福建松溪有哪些民风民俗??????? 急急急!!!!!!!!

进入蜡月,年味便一天比一天浓,煎糖、做米果,除尘、分岁,贴对联、挂灯笼……这些都是序曲,到大年三十年夜饭那才是高潮。

炼岁守岁到天明

吃过年夜饭,家中的长辈便开始炼岁。炼岁,就是要用最硬的杂木和木炭保证灶里和火盆里的炭火一夜不熄。这是从古时先民对火的崇拜引发,传承而来,现引发为:香火不息,红红火火的寓意。一家人围著火盆,吃著零食,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是一年中最融洽、和谐、吉祥、平安之夜。

而守岁是年轻人的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这天,会三五成群相邀相聚,或到东家,或到西家,尽情玩耍,一夜通宵到天明,长辈是不干预的。因为,这是年青人为长辈“守岁”,祝她们身体健康、长命不老。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初一,因为这天的讲究最多。

男人起床下橱房

忙了一年的女人,今天要放假。她们不扫地、不洗衣、不做饭。正月初一,松溪的习俗是男人下橱,女人休息。其实这一天的饭、菜很间单——全家吃素(斋)。仅一饭一菜一汤即可。饭是米饭,菜是拌鲜(即用芋头丝、韭菜、豆腐泡凉拌),汤是米汤煮菠菜。这些作料都是头天洗净切好的。灶里有头夜炼岁的炭火,拨开即旺。不管多少笨手笨脚的大男人,今天也得下橱体验生活。不过,不管饭菜的味道如何,都会得到女人们的赞许。

全家出门走年运

大年初一,无论年老的婆婆或年轻的媳妇,都会早早的在家中客厅点燃一柱高香。然后,根据黄历上的指导,确定吉利的方向与家人走出城门,走向郊外。一是踏青,享受大自然初春的气息;二是到庙里上香、祈福,许下一年的心愿。然后一家上街。曰:走年运。

正月初一,当地人有不上门(即不去别人家串门)的习俗,因此一家人都上街。松溪是个山城小县,只要从街头走到街尾,就一定能碰上那些出门求学、经商或工作归来的新朋老友,大家握手言欢,畅谈别后情形,人人喜形於色,其乐融融。相互祝福:新年走新运!

忌讳忌口讨吉利

为了讨吉利,正月初一,松溪人忌讳生病、借债、打官司。松溪人这天不得上门讨债、讨饭、借东西。也不上医院看望病人,或上公安、法院理论。如有老人作古,也不声张,必须到初三过后,再通知亲友。忌口方面,主要是不讲葬话,不打骂孩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骑车的、放鞭炮的,如果发生了碰撞,一般说声“对不起”道个歉,回声“没关系”也就过去了。人们在这天都成为更加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社会更加和谐、融洽。

还有些忌讳的东西,如数字上的“四”和“七”,语言上的“无(没有)”等等。

添碗添筷添福寿

松溪人过大年过三天,曰“过三天年”,这三天,不论是大的商店还是小商小贩,打工的、做手艺的都休息。但只有卖碗、筷的例外。

正月初二,家家主妇相邀上街去买糕、买碗、买豆腐,称“出材”,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中添丁、添口、添福、添寿。这一天,街道两旁的地摊一个接一个,各种餐具琳琅满目,确是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冰糖蜜枣甜蜜蜜

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晚辈必需上门给长辈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新年头几天,辈份大的老人,一般不出门,在家里等晚辈上门拜年、问安。晚辈给长辈的礼物很间单,一包冰糖、一包蜜枣,便是对长辈的敬重,预祝长辈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拜年,一般是一家人同时出动,丈夫带上妻子、子女,去看望长辈。而长辈会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小红包,一般六元、八元不等,及每人二个鸡蛋回送给晚辈,祝愿新一年生活圆圆满满、顺顺利利。

而新婚夫妻拜年,就得预约了,长辈会安排晚辈中的若干对新人同时相聚,中午一定要安排新人宴席,互相认识,加深了解,曰:“请新客”。

讲到传统习俗,人们往往只感到有趣、好玩,并不深究。但恰恰是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民间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这是除了吃和玩之外精神上浓缩了的地方文化,是一颗咸橄榄,很值得回味的。

建国前,民间重大节日有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除夕,其中以春节最隆重、最热闹。农历立春、清明、立夏、立冬、冬至节气日及二月初二、五月十三、六月初六,七月七夕、九月初九也有各种民俗活动。

春 节 俗称“过年”,是松溪一年来最盛大的节日。

初一早晨男人起来做饭。初一至初三都吃素食。素菜用冬笋、芹菜、紫菜、油炸豆腐、豆腐干拌和,俗称“拌鲜”;素羹则用线面、冬笋、豆皮、菠菜、紫菜与米汤一起煮熟。初一,不论老少多在家过年不外出。

初二“出行”。出行时,先根据哪一门进,就到哪一门的城门外去烧香点烛,而后带小孩到亲戚家拜年,俗称“初一年初二客”。

初三,人们多上街买糕、碗、豆腐称“出财”,取高(糕)升、稳(方言同“碗”)妥、有后(方言同“后”)之意。

从初二至正月十五,民间有宴请新客之俗。即宴请去年结婚的新娘和新郎。

元 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旧时城关由四隅街坊轮流主持庆贺元宵活动。街上用大毛竹搭牌坊张灯结彩,俗称“灯竹”。人们上街观灯称“走灯竹”。初六城关的龙灯队要上来龙山杀猪祭神,俗称“兴龙”。乡间还常因“兴龙”争“风水”打架闹事。正月十二到十八城关要请戏班演戏,经费由上年有喜事的人家捐助。元宵夜,设家宴“过月半”,大街上有舞龙、打狮、走鲤鱼、说评话等活动。建国后,元宵节多举办游园、灯谜、舞会、书画展览等活动。

二月二 传说是土地公的生日,又说是土地公的晒银日,一般是晴天。这一天要吃薄饼,并将春节留下的酒浸的鸡头、鸡屁股、鸡腿祭土地公。

立 春 旧县志载,古时立春日,群众“抬土牛于县衙前,五更时鞭策之,称鞭春”。清代和民国时,民间用红纸条封包小泥牛和一株青菜于案前,燃放鞭炮接春。建国后,民间还保留迎春习俗。

清 明 清明节前后,从三月初旬到立夏,人们携带儿孙到郊外祭扫祖墓,在坟上设祭、挂白纸。回来要把祭饼分送邻居,还带回红杜鹃花和白花各一束,以兆办事如意“红白皆中”。建国后,民间仍保留扫墓挂纸之俗。机关、团体、学校每年组织干部、工人、学生祭扫革命烈士陵园。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流行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条,小孩的额头和大门要用雄黄写上“王”字以“祛邪”,烧艾叶熏房屋角落,喷雄黄酒驱蚊蝇。午餐吃薄饼、粽子和黄瓜煮田螺,传说这一天吃田螺能使眼睛明亮。从初四至初七,城关南门大桥下至西门浮桥河段,有龙舟竞赛,极盛时参赛龙舟有13条之多。晚上或下午,江西会馆或城隍庙要上演全本《白蛇传》。建国后,过节习俗已简化,街坊龙舟在“文化大革命”时全被破坏,划龙舟活动尚未恢复。

七月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夜,旧时妇女有设香案祀祭织女星,背月穿针乞巧等活动。建国后此俗已废。乡间不少地方仍保留炒桃仁和豆子让儿童吃的习俗。

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旧时城关设醮,请和尚念经超度“亡魂”。七月十二至十五,家家户户堂前置祖宗牌位,备素食馒头糕点祭祖。十五日夜,烧“元宝”“纸钱”送祖,俗称“祭阴婆”。建国后设醮已废除,民间仍有烧香化纸等祭祖活动。

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前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月饼。中秋夜,城关街道有说评话、唱曲、猜灯谜、摆古董等活动。家家设宴作食,晚饭后吃月饼赏月。建国后,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种文娱活动。80年代,由县政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中秋茶话会,邀请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民间有以茱萸泛酒祭祖,文入学者聚会登高赋诗等活动。建国后,学校多组织学生秋游。1988年起,重阳节为省府规定的敬老日,各单位、村镇还向老人赠送寿面,寿糕等礼品。

立 冬 立冬日,民间有“补冬”之俗。家家户户打麻糍粿、吃鸡鸭补养身体。

冬 至 各家各户做米丸(冬至丸)食用。拣死亡大人的骸骨,也只能在这一天内进行。

闰 月 民间普遍要请出嫁的姑姑、侄女、姐妹、女儿等娘家吃午饭,叫“吃后头午饭”。只能请午饭,不能留吃晚饭,午饭中必须有泥鳅煮豆腐一碗。

除 夕 除夕,松溪县称“卅日暝”。

过年前十二月中下旬,各家各户要扫尘,俗称“掸尘”。传说灶君爷一年结束要上天向玉帝奏本,由于灶君记性不好,平时家里吵骂或不和善之事被他知道,就用乌烟点抹在墙壁等处。因此,在灶君上天奏本之前,把墙壁各处扫尘一次,点抹也就扫光了。扫尘之后,把新的灶君像贴上,并安下心来上对联:“上天奏善事,回驾赐祯祥”。横批:“招财进宝”。

从农历十二月下旬起,民间就忙着准备过年。家家户户买年货、贴春联,还要煎糖、舂年锞、蒸年糕、做削脍、肉丸等食品。女婿要给岳家送礼品,俗称“送年”。

年前要“分岁”,即祭请“家神”。分岁的时间没有定期,迟早要看立春来定。分岁之后,就不再杀生。

卅日夜,点燃岁香、岁烛,备鸡、鸭、鱼、肉,祭天谢神,迎新“灶君”,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俗称“过大年”。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灶堂的炭火要煨着,保持火种不断,俗称“炼岁”。儿童到各家收集旧的竹灯架,垒叠焚烧,称“烧灯塔”。富户商号多在除夕掌灯,作一年最后一次讨债,无力还债者,则躲藏在外,被讥为“做皇帝”。到了“通书”规定“关大门”的时辰,各家放鞭炮“关大门”之后,债主终止讨债,躲债人才敢回家。除夕夜,人们多通宵不睡,俗称“守岁”,含祝愿老人长寿之意。建国后,年俗依旧,迷信活动已明显减少。

小 角 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热,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北宋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此外还有红豆小角。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