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杭州传统美食的调查报告
杭州富阳江南中学高一十班
【摘要】杭帮菜作为中国美食的缩影,同时也是世界餐桌的象征杭帮菜既养眼又可口,同时也是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五千年烹饪文化的一道窗口。本组采用了文献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亲手制作等方式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杭帮菜
1.引言
1.1调研问题
杭帮菜有什么?如何制作?制作的难点以及技巧是什么?杭帮菜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近年来人们对于杭帮菜口味与评价有哪些变化?
1.2调研背景
伴随着西湖逐渐形成与杭州城市前进的脚步,杭帮菜经历了漫长的区域文化历史演进过程。万里长江东西融汇,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下江地区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繁荣发展和市肆餐饮的兴旺发达地区。
12世纪初,金宋易代,中华传统文化中心因中原社会空前大举南迁而实现了历史性的南移,南宋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则使杭州加速发展成为中国最繁荣发达的大都市,“四司六局”制度表明社会饮食管理服务的成熟发展,杭帮菜不仅成了举世瞩目的城市菜代表,同时也事实上代表了中华菜品文化历史的最高水准。宋以后直至民国,杭帮菜始终保持着持续辉煌的态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历久不衰。清代的食圣袁枚,民国的西湖博览会,均对杭帮菜的历史发展影响重大。
1956年杭州认定了53品“杭州名菜点”,这标志着杭帮菜在新中国发展的新起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杭帮菜驶入了历史的快车道,国内外重大烹饪赛事与美食会展等饮食文化活动首选杭州,创新菜理念引导下的杭帮菜兼收并蓄中国菜各地方之长,融会贯通海外多元,持续热行全国。2000年杭州市政府确定了48品杭州新名菜,2008年杭帮菜代表中国烹饪在联合国总部出色地举办了首届中国美食节,集宫廷、官府、食肆、民间、素菜、船菜等诸多菜式为一体的“清淡适中、制作精致、节令时鲜、多元趋新”的杭帮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青睐。本次调研在杭州西湖进行,从各方面考虑杭帮菜发展现存的问题以及杭帮菜与杭州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3调研目的
了解杭帮菜的近况以及人们对杭帮菜的看法,从而更好地推进杭帮菜和杭州旅游业的发展。
1.4调研意义
了解食物的历史和文化,而饮食的发展也是民族融合和国际交流的一个过程。调查杭帮菜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能够带动杭州旅游业发展。增加杭州政府和市民收入。
2. 调研方法
为确保本次调研数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本项目采用文献考察、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亲手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前期先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社会各界各年龄段的人士进行关于杭帮菜的问卷调查。后期主要到楼外楼、钱塘味道、新丰小吃进行实地考察,品评各大餐馆的名菜,通过品尝食物并撰写食物评鉴来对各个名菜进行点评。最后对调查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制成调查报告。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网络问卷为主)共收到58份,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问卷58份,占总问卷数100%。调查问卷面向各个年龄阶段群体,其中有效问卷里18岁以下的群体占50%。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可知:有63.79%了解杭州传统饮食文化,其中,74.14%的人认为西湖醋鱼、东坡肉是杭帮菜经典菜品,51.72%的人认为龙井虾仁是杭帮菜经典菜品,41.38%认为杭州酱鸭是杭帮菜经典菜品,24.14%认为杭三鲜是杭帮菜经典菜品;
3.2实地考察
3.2.1美食评鉴
以下是楼外楼的评鉴:
杭州的美食,像杭州醋鱼,叫花鸡,味道皆非常奇特,醋鱼充斥着酸甜,但鱼肉非常柔嫩。叫花鸡则是甜,肉质也极嫩。——我同学
西湖醋鱼:味道一般,有土腥味;糖醋酱汁味道只浮于表面,并没有入味,并且酸味和甜味没有很好地调和,价格过高,性价比极低
叫花鸡:肉很好撕开,但吃起来有些柴,同时价格也过高,与西湖醋鱼一样都为198,性价比低。
葱包烩:葱有点少,每个只有一根葱,面皮表面很脆,但价格也过高,性价比低。
灌汤小笼包:皮有些厚,汤汁有些少。我不太能吃烫的食物,所以味道没怎么尝出来。
总体而言,楼外楼菜品味道一般,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美味,性价比低。——我
以下是钱塘味道的评鉴:
西湖醋鱼:观感和味道在三者中排第一,很入味,没有土腥味,也没有我们自己做时明显的姜味,味道蛮正宗的。
三鲜汤:味道正常,中等偏上
糯米藕:甜甜的,淋上去的糖浆味道很特别,糯米塞得很紧实,尝后让人有再吃一个的欲望。——我
第三天我和同学一起在家亲手做了三道杭帮菜:
西湖醋鱼:味道比楼外楼要好,姜味稍微有点浓,酱汁在调制是似乎出了点问题,颜色做出来并不像是楼外楼做出来通透的深棕色,而是与咖啡一样的浅棕色。但也幸亏姜放多了,并没有像楼外楼一样尝出土腥味
龙井虾仁:虾买错了,买成了河虾,剥壳好累,亲手杀死一条条生命感觉很不舒服,尤其是在掐头时虾瞬间的颤抖。剥壳完后加生粉、蛋清、盐,但似乎比图片上的要稀。烧的时候火开大了,汁又收干了。最后加龙井时茶汤又收不干。亲身制作过后,越发感叹研制出这些名菜的厨师有多么天才了。因为我本身吃的很清淡,所以做出来之后几乎尝不出什么咸味,茶味也没尝出来······摆盘倒是挺好看——红配绿。
东坡肉:上色有点失败,肉买晚了,切不出方方正正的肉,变成了瘦长的长方体。最后做出来有些像红烧肉。冰糖放多了,整体吃起来有些甜。——我
3.2.2杭帮菜博物馆调研
杭帮菜历史
2200年前,司马迁用“地埶饶食,饭稻羹鱼”生动概括了杭州饮食文化得天独厚的地域特征。自大禹南巡以降,杭州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秦至南朝,江南经济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长江下游为基本地域依托的江南饮食风格,杭帮菜则是典型代表。
隋代钱塘升郡,大运河开通,南中国财富汇聚于杭,北上中原。在唐五代的三个多世纪,杭州餐饮长期繁荣,白居易疏浚西湖,船食扬名;吴越时期,杭州稳定昌盛,佛教兴盛,素食发展;杭帮菜发展开拓了新的历史阶段。
杭州城里万方辐辏,运河两岸食肆栉比,西湖游船肴酒欢歌,隋唐两代杭州餐饮业异常繁荣;四方来客,交口赞誉杭帮菜。
自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杭州就成为融经济、文化、政治、交通于一体的南北大动脉终端,始终是高、中、低各种餐饮的集中区。唐代时期,大运河终端商旅贸易繁盛,酒楼、茶肆、馆驿鳞次栉比。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漕运兴盛,南来北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岸边集市人员来往密集,汇集了各地的饮食风情。这一景象直至清末,历史繁荣维系13个世纪之久。历代民食、民店和脍炙人口的食事故事大多源于运河一线,生动地展示了丰富的杭州运河两岸饮食文化。
食事故事
知味小笼杭州知味观的风味小吃。烹调时, 选用发酵精 白面粉作皮, 用鲜肉, 或鲜肉拌虾仁, 或鸡肉拌火腿 末作馅, 在馅料中加入特制肉皮冻, 包好后放入特 制小蒸笼用急火蒸制而成, 分别称为鲜肉小笼、虾 肉小笼、鸡火小笼。这些包子汁多香鲜, 皮薄滑韧, 但口味各异。
葱包桧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有一个有趣的出典。公元1142 年, 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 临安大理寺, 杭州百姓十分痛恨秦桧夫妇。相传有 一天, 杭州有一家卖油炸食品的业主, 捏了两个人 形的面块比作秦桧夫妇, 将他们揿到一块, 用棒一 压, 投入油锅里炸, 嘴里还念道:“油炸秦桧, 油炸 秦桧! ”人们理解了他的意思, 争相购买“油炸桧” 吃。这就是油条的来历。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杭 州风味小吃———葱包桧
[if !supportLists]2. [endif]现存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市场影响需扩大(2) 经营环境需提升 (3) 品质形象需改进 (4) 文化挖掘需深化 (5) 标准规范需完善 (6) 扶持力度需加大
[if !supportLists]3. [endif]建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大力拓展农家特色小吃市场(2)加强农家特色小吃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从业人员培训 (3) 强化品牌品质创建 (4) 进一步优化政策和经营环境
[if !supportLists]4. [endif]总结
杭帮菜作为我们家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其传承和发扬,与现代的思想文化观念相结合,进行适宜都现代化的创新,同时也应保留本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了解和学习到更多关于杭帮菜的知识,带动杭州的杭帮菜发展和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娄火明《 做精做优杭州农家特色小吃的对策研究》
【2】苏恩如《品味杭州地方小吃》
【3】《花样繁多的浙江小吃》中国粮食经济
二、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
三、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篇1
调查时间:XX年2月15日——2月20日
我的家乡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周围曲流环绕,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我爱我的家乡,可是家乡有一些文化我还是不太了解,所以我借这次实践调研,了解家乡文化。
现在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一下家乡文化吧!
民以食为天,所以这第一站我来到西安有很成规模的小吃街也就是清真回民街!
这里的小吃又全又好吃,一到这里我先饱了个眼福,哇!这里的东西也真的太多了,我先走进一家卖牛肉夹馍的小店···
怎么样好吃吗?接下来我来到一家牛羊肉泡馍店,这家里的顾客十分的多,相信这家店做的泡馍也一定的香。
这家泡馍果然的香,我平时都不太吃泡馍,今天吃了一大碗,没想到家乡的美食太好吃了,家乡太伟大了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寓意着这一家能长寿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今天我来到一家西安特产店,德懋恭水晶饼、琼锅糖、酸梅粉、腊羊肉、黄桂稠酒、花生酥、临潼火晶柿子、临潼石榴、花馍、中华猕猴桃、板栗等特产一应俱全······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篇2
调研地点: 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 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 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篇3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容,一定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草房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许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海草房,并想尝试一下住在海草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过近年来,海草房的情况却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近海养殖,使海草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打捞不上来足够的海草去搭建一个海草房,人们也越来越不乐意花费精力去搭建,所以海草房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
关于海草房的保护也是一个引人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子零星分布着几个海草房,多数年久失修,大队也不会特别重修或加固。我认为海草房是几代人记忆中的独特建筑,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可是适当向村民宣传保护仅有的海草房,大队也应该从经费种拿出一部分用于海草房的修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保护海草房的重任,让其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篇4
一、调查目的
我们日照绿茶特别有名,被誉为“江北第一茶”。日照绿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欢日照绿茶。还因为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喝日照绿茶,他们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喝茶了。我想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二、调查人员
刘涵日、爸爸和妈妈
三、调查内容
调查研究一下我们日照绿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
四、调查方法
1、亲自到茶厂体验了解询问;
2、网上搜集资料。
五、调查过程
1、历史渊源日照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日照城北的河山顶峰上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还可治腹疼,有奇效。
2、制作工艺日照绿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茶、摊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艺。采茶、摊凉要求采摘必须精细,大小均匀一致,不采雨水叶、病虫叶等,然后用竹篓装盛,禁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进厂后抖松摊放3-4个小时,鲜叶开始透发香气即开始加工。杀青采用杀青机或人工杀青,使叶失水35%到37%之间,然后摊凉。揉捻采用揉捻机,轻揉不加压,时间3-5分钟,揉捻时间过长,易出现茶汁外溢,影响色泽和显毫。搓团提毫采用手工操作,这是一项技术活,凭技术工人经验调节,边搓团,边解块散热,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干燥达80%即可。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用烘干机边翻边抖动,直至干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质特征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茶树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专家称日照绿茶的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同类产品。绿茶不仅是一种健康饮品,它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饮绿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压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辐射,减肥美容,延年益寿。电脑一族每天喝些绿茶,能防电脑辐射,而且对皮肤也很好。日照绿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绿茶中的极品,特别是开春采摘的第一批更上极品中的极品,价格非常昂贵。日照绿茶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圣谷山、雪青、浮来青、碧波、旭光、莒国翠6个绿茶品牌,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获准使用专用标志。
六、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对我们家乡的绿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日照绿茶,多喝日照绿茶,让日照绿茶更加有名。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
2.学习如何开展文化生活调查,并尝试撰写简短的调查报告。
3.学会分析调查所得的材料,对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学习资源
毛泽东《调查的技术》
王思斌《访谈法》
三、课前准备
1.在高一年级开展一次“我和家乡的图书馆”的问卷调查。
2.在班级里组建若干调查小组,对家乡图书馆的藏书、借阅等情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
3.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准备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汲取前人智慧的地方,也是展示各地文化的窗口。
“走进公共图书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请问,你了解家乡的图书馆吗?展示一组当地图书馆的照片(最好选取新、旧图书馆的照片)。
(二)问卷调查反馈
调查对象:高一部分同学
调查时间:学生走访图书馆之前
调查内容:你知道当地的新、旧图书馆在哪里吗?你最近一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你去图书馆是看书、做作业,还是借阅图书?你觉得当地图书馆的藏书多吗?去图书馆的读者多吗?你印象中当地图书馆有何特色?
课件展示:
问卷调查的初步结论:
1.高一年级的学生九成以上了解或去过家乡的新、旧图书馆,其中多数人在近一年内去过;
2.去图书馆的目的依次是看书、做作业、借阅图书;
3.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藏书比较多;
4.家乡的图书馆除了环境安静、整洁,有书香气息,适合读书外,并没有其他突出的特色。
(三)分享交流
第一组:分享家乡图书馆的藏书、借阅情况
访谈对象一:图书馆的负责人或管理员(1-2人)
访谈内容:图书馆现有藏书多少册?每天到馆的读者大致有多少人,主要是哪个年龄段的?平均每天借阅的图书有多少册,其中热门的是那几类图书?
访谈对象二:图书馆的读者(若干人)
访谈内容: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的藏书多吗?你来图书馆是读书,还是借书?借到你想看的书了吗?你对图书馆有什么希望或建议?
第二组:分享家乡图书馆的特色(如设立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图书室,安排流动图书车等)
访谈对象一:图书馆的负责人或管理员(1-2人)
访谈内容:目前图书馆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里?今后图书馆的建设有何筹划?
访谈对象二:图书馆的读者(若干人)
访谈内容: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里?你觉得本地的图书馆可以呈现什么文化特色?
(四)思考分析
依据学生的调查报告,思考以下问题(预设):
1.为什么家乡的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但借阅的读者不多,且集中在低年龄段?
2.为什么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不突出?
3.为了凸显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请你提一点建议。
(五)拟写广告语(二选一)
1.今年,浙江省将评选“读者最喜爱的基层读书馆”,家乡的图书馆被列入推荐参评对象。请依据家乡的图书馆的特色,拟写一则宣传广告语。
示例:舟山图书馆的宣传广告语——舟载智慧,山纳书香。
2.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方便偏远地方的读者借阅图书,家乡的图书馆最近策划了“流动图书车”下乡活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准备一条宣传横幅,请帮助拟写一则宣传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