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多地舞,甘肃省舟曲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多地舞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的羌、氐两族。多地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3、巴当舞,甘肃省岷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省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的传统舞蹈。2011年5月23日,巴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08。

4、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肃省卓尼县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称巴郎鼓舞。

5、永登硬狮子舞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单位是兰州市永登县,属于民间舞蹈类。

硬狮子舞与一般的舞狮不同,狮子头更大更重,狮子身躯内部为木条做成的硬架子,整个狮子身长约两米八,高约一米八。狮子由两个人共同舞动,引狮人和狮子在表演中都按照八卦图行走,硬狮子舞对表演者的体能和技艺有很高的要求,一般都是习武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甘肃有哪些特色文化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为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临夏砖雕更是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品。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当地的寺院庙观,馆舍建筑及民宅的山墙影壁,大门通道,屋脊栏杆等处,可以看到许多立意新颖,构图饱满,形象生动,雕工精湛的砖雕作品。

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自唐宋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石料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采掘异常艰难,有"德、才、品、貌"四绝,用之加工洮砚,得天独厚。洮砚型制多样,多依石而就,雕刻技巧吸收了玉雕、牙雕、砖雕、木雕等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洮砚的造型也开始创新求变。

三、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

2、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

裕固族民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个部分,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

3、甘南藏族民歌,是指形成和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民歌形式。甘南民歌感情充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一般无变化,原生态的藏族民歌无音乐伴奏。

藏族民歌的歌词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常以旧调填新词来演唱,歌词内容神化色彩甚浓。2008年,甘南藏族民歌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4、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现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4。

四、你所不知道的甘肃风俗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节庆、信仰等都会有所不同。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来,人们特殊的风俗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甘肃文化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甘肃岁时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二、金锁、银锁、拴锁锁

张掖民间在过去有拴锁锁的习俗。“拴锁锁”是给孩子“过满月”,请干大(即拜干爹),或给小伙子、姑娘订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29天,须要“过满月”。这天凡是来过满月的亲戚邻里,一进屋门,首先要给孩子拴个“长命富贵”的锁,以示祝福。

待“宝贝蛋”能跑会跳后,父母又要请三个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给孩子当干大(即干爹),说是能镇邪驱恶、逞凶化吉。父母给孩子寻好“干大”后,择一良日,备好酒席,亲自登门请“干大”们届时光临。这一天吃饭之前,三个“干大”须将各自揣在怀里的“锁锁”掏将出来,一一挂于干儿脖上。

娃娃长大后,说下了媳妇,完婚前须先订婚,订婚又要挂锁锁。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亲戚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小伙子家,万事就绪,宾主款款落席,一张大红的八仙桌上,双方的长辈笑呵呵地给孩子和姑娘互挂锁锁,锁锁一挂,这小伙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两家正式成为亲家。 不论是过满月,请干大,还是订婚所用锁锁,都是同样的东西,旧时,有钱人家专请银匠定制金锁或者银锁,穷家不是铜锁,就是串一串铜钱顶替。

三、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

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四、康宁塞外农家风情

康宁村隶属于张掖市小满乡,全村地势比较平坦,由南向北逐渐延伸,水源充足,属于大满灌区,耕地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苹果、葵花等。

康宁村由于历年来重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梨树,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处在全区各乡村之冠,是个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张掖1992——1993年两届梨花节都在这个村举行,白花的梨花一望无际,令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五、甘肃特色有哪些?

1、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清真风味小吃。牛肉面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兰州牛肉面,清淡、爽口、实惠、价廉。

2、米汤油馓子,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

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

3、羊肉垫卷子是以羊肉、面卷、调味料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属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地方特色小吃。羊肉垫卷子以面香、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而著称。且卷子是手工卷成筒形,形貌可人,味道一绝!

4、酿皮子,是西北独特的风味小吃之一,这种小吃味美爽口。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酿皮子制作简单,经济实惠,基本上大街小巷都有。

5、搓鱼面又称搓鱼子,是甘肃省张掖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因其成品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酷似小鱼而得名,搓面鱼虽做法稍显复杂,但其口感甚佳,可口宜人,吃法上可干吃,也可炒菜吃。搓鱼面不同于酿皮子做法那样简单,是一道略显复杂,下功夫才可学会的美食哦!

六、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

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

最佳答案

甘肃7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于酒泉市锁阳城镇,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在中国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北魏之前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明代始称炳灵寺。同样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