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民风民俗

万圣除夕(Halloween)

10月31日夜是西方国家的万圣除夕万圣除夕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中欧、西欧凯尔特部落。凯尔特

人崇拜祭司神(Druid)。据凯尔特人的宗教信仰记载: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将天下亡

灵驱赶到祭司神面前。又一传说:罗马人认为祭司神的新年是11月1日。这天,祭司神召集天上的神灵以安

抚有罪的亡灵。出自这种古老的传说,现今的万圣节都要摆上纸剪的妖魔鬼怪、女巫精灵。

万圣除夕的前一星期,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准备鬼怪面具和望而生畏的服饰。入夜(万圣除夕),

大部分小孩子在这天晚上打扮得奇形怪状,背上小布袋,挨家挨户地去乞讨。他们按响邻居门铃,有人开门

时,他们就高喊:“捉弄或款待”(trick or treat)。成年人也喜欢这些“行乞”的孩子。他们摸摸孩子们

随身的小布袋,然后在布袋里装些糖果、糕饼和水果等。所以,这天晚上大部分西方家庭都要备些供上门

“行乞”的食品。如果有人拒绝孩子们的要求,他们就要被捉弄。孩子们会将肥皂涂在人家的玻璃窗上,会

把人家修剪花草的工具搬到让人不易找到的地方。

万圣除夕是大孩子们捣蛋和恶作剧的狂欢之夜。他们向来往的车辆扔鸡蛋、西红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

具等物搬出去扔进垃圾箱,在公共场所的柱廊栏杆上乱涂乱写,把难以清除的蜡油涂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橱窗

上或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住在山区的孩子,还会将人家种在山坡上的南瓜摘下来当作皮球滚下山。英国的马

恩岛将万圣除夕称为捶门之夜(ThumP-the-door Night)。因为在这晚,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用萝卜、

白菜、西红柿或类似的东西捶打人家的大门,直到有人出来给他们钱或相应的东西为止。因此,为了防止有

些人的过分破坏行为,万圣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备森严,随时阻止过分的行为,逮捕触犯刑律的人。

一些群众团体在万圣除夕要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目的是将青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正常的活动轨道。在活动

中表现出色者可获得一定的奖品。万圣除夕的文艺活动主办单位一般都会向参加者免费提供巧克力、糖果糕

点和饮料等。不过,所有的娱乐活动必须由青年人主持,这是万圣除夕的风俗。万圣除夕有奉承拍马比赛、

讲鬼怪故事、做鬼怪游戏,两人对咬挂在空中的苹果等怪异荒诞的活动。

南瓜灯笼、苹果和玉米杆是万圣除夕的吉祥物。南瓜馅饼、爆玉米花和苹果汁是万圣除夕的点心。万圣除夕

时用纸剪的鬼怪精灵、黑猫女巫是表示对万圣节的敬畏。传说古代凯尔特人为了感谢太阳神给人类带来的丰

收,为了驱赶有罪的灵魂,他们在万圣除夕这一夜,在高山上烧一堆黄火,然后围着火讲述各自最可怕的经

历。上了年纪的妇女则要求“女巫”占卜一下来年的运气。据说黑猫是“女巫”的吉祥物。南瓜灯笼、苹果

和玉米杆都是万圣除夕的标记。据说古时候爱尔兰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他不敬上帝,且为人吝啬。死后戏

弄阴曹主宰,被赶出阴曹地府,并判他永远在黑暗里提着灯笼行走。万圣除夕早先在美国并不盛行。1840

年,随着大批英格兰地区的盖兰人来到北美后才盛行起来。但是,万圣除夕的风俗传到美国后有了一些变

化。如人面南瓜代替了过去的萝卜或灯笼。美国人在万圣除夕,把大南瓜挖空,并在上面刻上人的五官,然

后在挖空的南瓜里点上小蜡烛。这样,在黑暗中远远望去,南瓜灯笼就象一张微笑的睑。挖出的南瓜瓤可以

做成可口的南瓜馅饼。由于南瓜在万圣除夕中的“地位”实在重要,所以这一夜,所有的南瓜都会被抢购一

空。

小孩子在万圣除夕外出“行乞”的风俗也发源于爱尔兰。爱尔兰的孩子在万圣除夕为爱尔兰的宗教之神

Muckolla而挨家挨户地“乞讨”。后来,欧洲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也仿效了爱尔兰孩子们的做法:在万圣除夕

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鬼怪面具外出“行乞”,不过他们认为他们“乞讨”来的是“灵魂饼”。1950年,美

国费城的儿童首先提出要将万圣除夕“乞讨”得来的食品让全世界儿童共享。之后,美国儿童又提出万圣除

夕要“乞讨”钱而不是食品。这样,就可以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乞讨”得来的钱寄给别的国家的儿

童。现在,在万圣除夕经常可以看见背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字样的小布袋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专人

负责万圣除夕儿童“行乞”的活动。

《废都》的作者是谁?

1、《废都》作者是贾平凹。

2、人物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3、作品简介

《废都》是贾平凹最著名的争议小说,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却在外国赢得声誉,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被禁16年之后,《废都》2009年再度出版,并与《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1、民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这段时间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

2、风土人情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人民特色鲜明,爱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动形象,感情细腻,姿态优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优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丽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历、傣医药和诗经为名。

扩展资料:

傣族的语言文字及历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那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

因而被称作“大傣历”。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因而被称为“小傣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哪里可以看到原版废都

《废都》是贾平凹的作品,以西安为创作背景,写了作家庄之蝶的苦闷和与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在网上搜136书屋看看,里边有各个章节的连载。还可以买书阅读,进入苏宁易购,应该可以买到原版《废都》。

小说《废都》

《废都》是作者贾平凹写出的一部反映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而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废都》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