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清水河县的物种有什么?

清水河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下辖县,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南端,东南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北临古勒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毗邻;西北方与托克托县相傍,整体位置处于“蒙、陕、晋”三省交界和“呼、包、鄂”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地。清水河县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县境内居住有汉、蒙古、满、回等12个民族,2012年总人口14.3万。清水河县县林木保存面积132万亩,森林覆盖率30.8%,主要树种有柠条、沙棘、桃、李、杏等,特别以海红果及其加工品果丹皮闻名区内外。天然、人工优良牧草面积127万亩,耕地62万亩,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豆为主,小香米比较有名

清水河县境内传统居室有3种,一是土质坚硬的地方,打土窑洞;二是用石块砌窑洞;三是用砖木或混凝土盖房。不论哪一种居室,动工时主人要选择吉日。在砌合拱形窑顶时或盖房上梁布椽、栈或浇灌房顶时,都要燃放爆竹,以图吉利,还要贴上对联,做油炸糕招待客人。

农村砌窑、盖房、多邀同村壮大劳力,亲戚朋友帮忙。迁居亦择日,并在原居住地捏制生面饼一块,并烙熟其一面,到新居再烙熟另一面,俗称烙“翻身饼”。迁居住数日内,需设宴庆贺。故民间流传“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之说。

二、清水河县景点

1、摇铃沟:位于韭菜庄乡,是自然形成的一条狭长沟壑区,为黄土高原区保存完好的一座绿色宝库。

2、明徐低楼:位于清水河县境内,是明代的一座敌台。相传明代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戍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

3、岔河口遗址:位于黄河、浑河交汇点北岸的高台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环壕聚落遗址,是当时内蒙古中南部沿黄河两岸一个重要的酋邦部落中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清水河窑洞文化:清水河窑洞艺术历史久远,其窑洞石质坚硬、色彩明快,窑面砌石雕刻精美,石刻花纹造型讲究,足可以与延安窑洞媲美。

5、清水河县长城:位于清水河县境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直至明末。建筑包括墙体、敌楼、火墩台、烽火台、烽燧等。此长城在建筑设计和修筑上体现了明代建筑技艺,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状况,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谁知道清水河这个地方?

清水河 ①县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部、黄河东岸,邻接山西省。清置清水河厅,1912年改清水河县。农产有谷子、莜麦、黍、马铃薯等,畜产以山羊、绵羊为主。 【地形地貌】 清水河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之过渡带。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地势由东南向西渐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 373.6米;境内以山地最多,滩川地甚少,整个地形是山、川、沟相间,山峦起伏,大体分为低缓丘陵区、低山丘陵区、五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和冲积平原五大类型。主要山脉有盘山、玉屏山、金盖山、银矿山、火石山、青龙洞山、馒头山、芦草山、紫金山。 【气候】 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境内地区气候变化差异明显。主要特点为冬长夏短,寒冷干燥,风多雨少,年平均气温7.5℃,一月平均气温一11.5℃,极端最低气温一29℃,七月平均气温22.5℃,极端最高气温37.1℃。年日均气温5℃以上的持续天数为198天,日均气温O℃以上的持续天数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 900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最高年份为1967年620.8mm,最低年份为1962年184mm。年蒸发量2 577.2mm,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可达14倍。 【水文】 地表水系的发育程度受到构造,岩性的控制.境内南北两地由于所出露的地层岩石不同,其发育程度也不同,在北部地区,不仅清水河、浑河、古力半几河等几条较大的河流有常年流水外,所有的山沟几乎沟沟有水,而南部地区虽沟壑纵横,但都是旱谷,最大的是杨家川、北堡川,也仅为季节性泄洪通道.此外黄河纵贯清水河县西部,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力半几河四条主要河流流经县内总长180.5公里,河网密度为0.06公里/平方公里,有水库11座,人工塘坝38座,水面面积1.5万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特点一是储量大,二是品位高,三是品种多。主要有煤、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高岭土、紫木节、大理石、铝土矿、铁矿等。煤的储量为18亿吨,原煤发热量为5 003-6 357大卡/公斤,除可作配焦煤原料外,是良好的工业动力用煤和低干馏的炼油用煤。石灰岩是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矿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县城附近、石壁桥、王桂窑、窑沟乡四个区域,总锗量20多亿吨,适宜于露天开采,完全具备建设大型水泥厂的条件。耐火粘土总储量6.1亿吨,质量达到工业要求,具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窑沟、黑矾沟、塔尔粱等地,仅黑矾沟、塔尔梁两处储量即达500万吨。高岭土质纯洁,原矿的三氧化二铝含量可以达到38-40%以上,杂质含量甚微,可塑性高,结合力强,白度高,在l 260℃时白度可以达到79.7--80度,颗粒细,未经选矿即可达精矿标准.经宜兴陶研所化验鉴定,被誉为"全国之冠"。大理石分布较广,石质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泥质及方解石组成。品种以"晚霞I号"为代表,其变种或亚种达20多种。铝土矿分布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度10.7米,基本属高铝耐火粘土矿床,储量为8 400万吨。在金属类中有锰矿;非金属矿中有白泥、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石墨、冰州石等。建筑材料中有储量丰富的石材、砂、砾石及碎石;化工原料中有黑矾、胆矾和磷矿。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黄芩、山大黄、柴胡、防风、知母、生地、白头翁、芦根、白茅根、车钱子、麻黄、蒲公英等50余种.野生植物有柠条、沙棘等,还有天然草场128万亩。野生动物主要有狐狸、獾、兔、狼、黄鼠、鹰、啄木鸟等。 【概况】 1949年6月,清水河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属绥远省萨拉齐县专署管辖。1954年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底划归呼和浩特市。全县现辖2个镇、12个乡、126个行政村、831个自然村。总面积2 8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万亩;总人口132 224人,其中农业人口113 919人。 ②河名 黄河上游支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古代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开城乡境内的黑刺沟脑,向北流经固原、海原、同心、中宁等县,在中卫的泉眼山西侧注入黄河,长303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在固原地区境内流程180公里(直线),流域面积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65亿立方米。受整个气候的影响,清水河流量越来越小,表现出干旱半干旱河流的特点。 历史上,清水河两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汇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丝绸之路固原境内的一部分,也是萧关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现在,清水河沿岸还有不少规模很大的古城遗址,是历代战争留在清水河两岸的缩影。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将清水河的走向、汇入的小支流、流经的地方等写得非常清楚。 近些年来,由于污染和干旱等原因,清水河已经开始变成一条臭水河,流量不断减小。 ③河名 山西省中阳县城东傍有一条南川河,史称清水河,犹如一条玉带,由南向北绕城而过,古为宁乡八景之一,美名其曰“川淄惊风”。昔人张天秩作《川淄惊风》描述清水河如下: 水德涧涵本静清, 冯夷偶触怒涛生。 光摇北极连天动, 势赴长河澈昼呜。 澎湃屡惊鸥鹭梦, 飞潜聊逐鸟鱼情。 有时众窍厉风止, 海不扬波大愧平。 上述诗意即是说,清水河源自县城南四十里泉子山,流经中阳,北汇三川河,转西入黄河,常时水流平缓,清澈见底,若遇山洪暴发,便惊涛汹涌,浊浪排空,其“川淄”之势惊人,“惊风”之感吓人。 ④清水河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它贯穿全市,把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全长109公里,流域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发源于崇礼县,在市区南部清水河村西南方1.8公里处汇入洋河。由洋河流入官厅水库。 ⑤清水河街道办事处,是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历史遗留"三不管"地带--"插花地"问题,批准于2003年10月8日挂牌成立的办事处。清水河街道设党工委、办事处党政领导机构,是罗湖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区面积13.629平方公里,东起广深(布吉段)铁路线与东晓街道相连,西到北环路与福田区华富街道和梅林街道相接,南至泥岗路与笋岗街道和福田街道园岭街毗邻,北到特区管理线与龙岗区布吉街道接壤。辖区总人口13.5万人。办事处下辖梅园、坭岗、银湖、清水河、草埔西、玉龙、龙湖7个社区工作站。辖区有道路公司、三九制药、肉联厂、运发实业、特发华日等大型企业,有罗湖区最高学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管理规范、面积近两平方公里的清水河物流园区,有环境优美、风景怡人的银湖旅游景区。 清水河街道自成立以来,按照"大力夯实社区基础、建设平安清水河"的工作思路,以整治"插花地"玉龙村作为突破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动辖区朝着平安、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清水河物流园区的全面改造,将为清水河辖区经济的腾飞打开广阔的空间,明天的清水河将会更繁荣、更绚丽!

四、清水河县属于哪个市?

清水河县属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整体位置处于“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腹地,是自治区及首府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两省三市三县交汇处。

地理坐标为北纬39°35' ~40°35' 东经 111°21'~112°07'。东南与山西省平鲁县、偏关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相望,北连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全县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

河流分布

县境有水沟谷,主要分布在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杨家窑、盆地青等地,约有38条,沟谷发育的方向多呈东西向,南北向极少,是县内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此外,二道河、朱毛草沟之水发源于和林格尔县境和山西省平鲁县境,为入境客水。流经县境内客水还有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勒半几河4条主要河流,总长度为108.5公里。此外,还有两条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杨家川和北堡川。

以上内容参考:清水河县人民政府——清水河概况

五、清水河在哪个地方 清水河在哪里

1、清水河县,因坐落于清水河畔得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东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河相望;

2、北依古力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毗邻,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六、悠悠清水河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在清水河县老牛湾转折近乎360度,“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美不过老牛湾”,老牛湾河水温婉如玉,两岸壁立千仞,是中国一段最美大峡谷;古老的万里长城也在老牛湾这里与黄河握手,山脊上绵延的古长城,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青水河悠远的历史。

青水河县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融合交汇,神奇的北纬40度穿境而过,蕴育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沧海桑田,岁月没有冲刷掉古老三叶虫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没能冲刷掉千年长城的根基,却留下一道雄壮的峡谷奇观。数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依山而作逐水而居,日出日落穿越四季。在中国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农耕民族,因此双方之间的战争相当频繁。清水河无论在地理与经济形态上,还是气候与生态上,都处于农耕与游牧的一个过渡区域,为历朝历代的核心边疆。

远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清水河一带曾是周天子的朔方幽州地,也是周朝与草原民族的边界。当时的南仲大将军被周天子派来此地与猃狁族(即匈奴)交战,并大胜而归。为了更好的抵御匈奴,南仲将军在此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的城堡和烽燧,城堡用来驻军,烽燧用来联络与报警,它们成为南仲取胜的关键,也是后世长城的雏形。

直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清水河又成了秦始皇沿黄河修筑的三十四座县城之一的祯陵县城。现在仍依稀可见当年夯土修筑的城墙。秦始皇还将赵国,燕国等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

汉元朔二年,汉武帝在河套也区设立朔方郡,徙民十万来此定居,进行农业开发。又命苏建调集十万人筑朔方城和修缮旧时的万里长城。

当我们在此面对着秦汉的古长城和金朝的金界壕,再回望整个人类历史,才发现修筑长城并非中国所独有。在遥远的欧洲,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修筑城防,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修建了一段高15英尺全长80英里的哈德良长城。只可惜哈德良长城没能抵挡住匈奴民族迁徙的潮流,之后的一千多年中,整个欧洲被匈奴人冲得支离破碎,再也没有统一起来,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明朝是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清水河的长城也多修建于此时。明朝大边长城东起西阳县西至黄河,是明朝防御蒙古铁骑的第一道防线,二边长城在大边长城以南。与秦汉阴山长城相比,明长城主动向南后撤了160公里,由此重新找回了对峙与防御的平衡点。在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有老二边,新二边和内边三道明长城的遗址,并汇聚于口子上村以北的丫脚墩山头。口子上村的五眼井堡,现在已成为村民的庄稼地,它曾是明朝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兵堡之一,当年这里平时供百十号士兵居住训练,并兼有驻守之责。明朝最早施行的是军户制,当兵卫国是世袭制,军户会被分给定量的土地,不打仗时自己耕种不用交税,并随时听候国家的调遣。这些驻守长城边关的士兵,成为清水河早期人员的主要构成,随着戍边人员不断繁衍后代,长城边上逐渐开始出现许多大小的村落,口子上村就是其中之一。

清水河北堡乡至今仍保留有明朝的红门口长城遗址,四百多年前,这里是明朝最早一批开放与蒙古贸易互市的长城关口。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议和”。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族之间开放了十一处贸易口岸,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随着官市的开设,清水河县变得热闹起来,除了主要的马匹交易,牛羊等牲畜和中原的茶叶、粮食也十分受青睐。在长达百年的战火之后,和平终于降临长城,长城的贸易功能开始显现,成为两种文明融合的见证者。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让人们明白战争不是首要目的,和平与发展才是民族的根本利益。

清朝建立后,随着中国汉满蒙藏四大民族都统合在一起,中国彻底完成了各民族的融合,长城便失去了边关防御的意义,修筑长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清水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不断修筑长城的历史,长城帮助中华民族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使中国在经历数千年不同的朝代后,仍维持了国家的大一统。长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水河人开始自发组织起长城护卫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防止人为造成对长城的损坏。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清水河境内150公里长城,由30位长城看护志愿者分工分段看护,在长城上日复一日的巡走,加深了他们对长城的了解与热爱。

公元1697年,康熙年仅18岁的四公主,与喀尔喀蒙古未来汗位继承人敦多卜多尔济成亲。清朝皇帝希望通过和亲,使民族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康熙到光绪末年,共有39位公主与蒙古联姻,这些外嫁蒙地的公主,都会得到皇帝封赐的养赡地(也称胭脂地或汤沐地),以供生活保障。

康熙四公主是第一个位与漠北蒙古王爷联姻的清朝公主,康熙将内蒙古清水营(即现在的清水河)的土地赐给四公主,四公主在清水营的养瞻地有良田48375亩,八十八犋牛。现在的清水河口子上村,仍保存有一块记载四公主在此地施行仁政,推行赋税减免政策的功德碑。在清水河县,这样的碑有四五块,记录了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内开展农业垦殖的政策举措。清水河县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草原上重要的农业产区,康熙对四公主在边疆所做的一切非常满意,封她为“恪靖公主”。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北巡时,曾来四公主在归化城的公主府居住,以示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雍正继位后,加封四公主为“固伦恪靖公主”,赞扬她为边境安定的作为。四公主为清水河带来了两百年的和平,不仅推动了农耕文明在这里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在明清两代,随着长城边关硝烟散去,和平的环境让越来越多长城内的百姓开始向长城外谋生。清水河传唱的《走西口》,讲述了长城关内的人们因为生计,到长城关外的内蒙开荒种地讨生活的历史。清水河的红门口就曾经是走西口的主要关口之一,在走西口的过程中,长城内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草原与中原各领域的融合更大规模地展开。不仅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更有戏曲陶瓷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当地特色相互糅合影响,形成清水河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四百多年前,一些山西的做瓷人穿过红门口长城的关口,来到清水河的黑矾沟一带,发现这里有高质量的高岭土和大量的煤,非常适宜烧造陶瓷,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建窑烧瓷,瓷窑的烟火绵延至今,形成工艺独特的清水河瓷艺。在黑矾沟这条不到2500米的山沟里,现在还完好保存着25座明清古窑址,可以想见当年清水河陶瓷业的兴旺发达。“南有景德镇,塞北清水河”,是人们对清水河“塞外瓷都”的美誉。

在清水河县老牛坡农村党支部旧址,我们可以看到汉蒙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光荣历史。这个建于1937年党支部,是抗战时期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老牛坡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是绥南地区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扼守革命圣地延安通往苏蒙的重要通道。清水河人在此组建抵抗和反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念长城。

走过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如今的清水河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虽已开始了新的生活,也仍在继续坚守着世代浓郁的乡情与文化。黄河水浇灌着清水河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与清水河人的智慧,蕴育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每一种当地美食里都保留着清水河人共同的乡土记忆,

与黄河上游沙质河床不同,老牛湾一带的河床是坚硬光滑的石头,这里的黄河鲤鱼必须不停地游动,因此体形虽小肉质却更加鲜嫩。炖野生黄河鲤鱼,是老牛湾的一道名菜,新鲜的鲤鱼剖开洗净后,将表皮十字花刀划开,整只放入特制高汤中慢炖一个小时,香气四溢鲜美嫩滑。

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到初八,清水河的洞儿沟村都要举行一场特殊的庙会。500多年前,村里的祖辈从山西迁徙来此,岁月流转,人们逐渐开枝散叶。为了坚守这份乡情,村里约定每年农历七月,无论身在何地都要回村,返乡祭祖,共叙乡情,这一特殊的传统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看戏、宴席和骡马市是洞儿沟庙会最主要的三个内容,一场全村总动员的宴席是庙会的焦点,炖羊肉和糕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清水河的羊大都在山间放养,吃着青草喝着泉水,因而肉质细腻。将新鲜羊肉切块,入大柴锅翻炒,配上葱段姜片入炖锅,旺火加热小火慢炖,羊肉的脂肪在汤汁中逐渐释放,羊肉变得软嫩爽弹回味无穷。

清水河人对吃糕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金黄黏糯是上等糕的标准。清水河由于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是小香米、黍等杂粮的黄金产区。清水河的糕就是以黍为原料加工成的,先将黍面多次少量加水,揉捻均匀成颗粒状,蒸熟后则黏性大增,然后趁热合团反复捶打,黏实紧密筋道的黍糕就做好了。糕的也吃法很多,可将糕块蘸裏上炖羊肉的汤汁一起吃;还可在糕里包入馅,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吃油炸糕,寓意“由此而高”。

莜麦是清水河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莜面是青水河人的日常主食,做好莜面讲究“莜麦三熟”,磨前炒熟,和面烫熟,做面蒸熟。用开水和好的莜面,在清水河主妇们的手里经过搓、揉、捻、按、压等不同手法,就形成了不同造型和口感,有长条状的、短条状的、有叶片状的、有窝状的...;莜面还可与土豆等蔬菜搭配做出七八种面食,无不让人由衷感叹美食中的民间智慧。

青水河的人家,常会在女儿出生时,在院里种上一株海红果树,海红果树陪着孩子一年年长大。每年春夏之时,海红果树便开满艳红的花朵,家家繁花似锦;每到十月左右,海红果挂满枝头,家家火红一簇。海红果含钙量丰富,被称为“钙王”。新鲜的海红果口感酸涩,人们会先把海红果冻透,再把海红果放入冷水里浸泡,经过低温的作用,有机酸被降解,果糖结晶使海红果甜度提高,果子变得绵软可口,果肉液化成汁,吃后冰凉去火、理中益气、去燥刮油,四季皆可食用。

土地为勤劳的清水河人奉献出丰收的果实,当他们在土地劳作和收获时,才感觉到人们就是这样自然的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和时光、欢乐、勤劳、智慧夹杂在一起,在心里留下最难忘和最动人的记忆。

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清水河人也擅于用简单的食材创造出极致的美味。豆腐在清水河人的食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水河的豆腐质地紧实,豆香醇厚,这首先要归功于当地优良的水质和特有的羊眼豆。羊眼豆是清水河独产的一种黑豆,羊眼豆经过浸泡脱皮后打磨成浆,煮好的浆点入上好的酸浆水,然后倒入槽中压紧实。这种浆水豆腐劲道略带甘甜。

抿豆面是清水河人喜爱的一种早餐食品,这是一种用豌豆制作的面食。先将豌豆磨成粉面,然后将三份豆面与一份白面掺匀,用温水和至黏稠,将面搅出筋,揉成黏度很大的软面团,把和好的面放入抿床内用抿疙瘩挤压,一条条豆面从抿床的孔中落入锅中的热水里,等煮熟后捞到碗里,再放入高汤浇上臊子。在寒冷的秋冬季节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抿豆面,暖心暖胃,寒意顿消。

长豆面也是清水河人喜欢一种美食,豌豆同样是它的原料,而它的另一种原料则是蒿籽。蒿籽是清水河一种常见的野生果实,有淡淡的苦味和清香。先将蒿籽加水搅拌变成胶凝体,再与豌豆面一同揉捻,可以增加豆面的筋性。把豆面擀成薄薄的豆面皮,切成条状,下锅煮熟,浇上臊子慢慢品尝,劲道爽滑,豆香浓郁,让人回味着浓浓的乡土乡情。

美食妆点着清水河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增添着清水河人浓浓的乡情亲情。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深情,一如缓缓流淌的黄河,一如站了千年的长城,一如缺了又圆的明月,始终装在生活里,装在人们的心里,延续千年从未中断。时光向前四季轮转,清水河历经无数历史的淬炼而走到今天,她是那样的亲切而相识,因为她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历经苦难始终向往美好创造美好的自己。生活遵循着她自己的轨迹,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一个因为昨天而积淀了坚韧和沉静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清水河森林覆盖率已达32.9%,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清水河县这个古老的晋蒙边城要塞,如今正迈步走向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征程。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造就了她的挺拔与英姿,她带着自信。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使她既彪悍又恬淡。她敦厚朴实,她勤劳善良。她见证时间的沧桑;她守护百姓的幸福;她讲述着昨天、今天以及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