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个体的审美体验看起来是发生在当下瞬间性的审美直觉与生存感悟的方式,其实质在深层隐伏着历史根基,甚至可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从原始发生学意义上说,它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群体审美体验方式的“重现”或“汇合”。众所周知,中国民间美术与其原始艺术有着难分难解的本源关系,并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拿中国民间美术追求生活之美来说,它至少就存在着满足生存的造物艺术、审美改善了生活质量、抚慰心灵的精神追求这三种差别的民族群体审美体验方式。像民间美术中的各种亭榭桥楼、房舍庙宇、碗盏杯盘、箱柜几橱以及服装鞋帽、席枕屏帘等,则无不主要是为了满足民众生存的实用功能,自然其审美体验的方式就主要是适用、方便、经济,体现了民俗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精神。再如民间靠背“椅椅坐”的舒适感,除了人体工程学原理的恰当应用,也与正襟危坐的姿态和作为长者的威严、地位的象征的审美体验方式是相联系的。至于那些祝福祈祥类、镇妖辟邪类、爱情婚姻类、家族繁衍类、神灵圣贤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则明显呈现出抚慰心灵的精神追求这种民族群体的审美体验方式。如我国北方乡村的冬季常缺少鲜艳的色彩、热烈的气氛,为了营造春节喜庆的氛围,人们常用彩纸这种廉价而易加工的材质,剪成具有各种寓意的图形,贴在门首、院墙、窗格和屋内。红纸报喜,象征大吉大利;彩纸迎春,象征春回大地。这些浓艳彩纸营造的环境,再加上吉祥祈福的寓意,令人情绪兴奋、喜气洋洋,便构成了热烈、喜庆、愉快的审美体验活动。此外,从色彩学上看也是如此,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黄色文化,这与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相关联;也造成了民族群体的“恋土情结”及在民间美术中对“土”色的依恋心理,包括喜爱浓艳色彩的“土乡土色”的审美体验方式等。
中西美术比较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中外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介绍的层面上,开始呈现出把外国美术教育思潮、教育内容以及指导方法与中国相比较,在分析两者长处与局限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发展道路的研究倾向。
在中西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方面,1992年,尹少淳发表了题为《美术教育的背景及涵义》[xxv]的论文。他首先论述了英国教育家里德(Herbert Read)与中国教育家孔子、王国维、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接着,分析比较了罗恩菲德与艾斯纳的艺术教育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的观点。这是较早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中美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的成果。1993年,侯令(北京崇文区教育学院)在日本学术杂志《艺术教育》上发表了题为《在中国的DBAE研究》[xxvi]的文章。他认为DBAE与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美术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又如,在中国的美术欣赏领域里,包含了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三大领域,而绘画和工艺领域与DBAE的制作领域相类似。这是一篇较早向海外介绍中国有关DBAE研究情况的文章。